•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如何突破国企市场化改革的障碍?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12-03 阅读次数:1317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国企改革作出了一系列部署,重点包括两个:一是提高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的比重,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给出的时间表和具体比例,即到2020年提至30%;二是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要从管企业转向管资产。
    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改革,前一个改革是调整国有企业的收益分配,属于分蛋糕,是“短痛”;后一个改革则是国企管理方式的整体改革,是“长痛”。相比而言,国有企业可能对短痛更为在意,因为提高资本收益上缴比例,就是割走了国企的一块肉。让我们来算个简单的账。目前,按照行业性质,不同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上缴比例从5%20%不等。2012年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累计实现营业收入22.5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上缴红利970.83亿元。如果静态地按2012年的利润来算,如果统一上缴30%,则为3900亿元,相比2012年的实际上缴额增加了3倍多。因此,国有企业可能首先抵触的就是多缴国有资本收益。
    实际上,现在国企已经有了变相抵制的迹象。有官方媒体报道,目前,国有企业对最新一轮审计十分敏感。有国企高层私下表示:“现在想的是不要把收益和利润都过高地展现出来,只要能减少资产负债表上的负债就可以了。”其实,一些国有企业,尤其是垄断性国有企业,一向有“闷声发财”、隐藏利润的倾向,在年中、年底审计前集中调整报表的现象也并非现在才有。大量被隐藏的利润和一些隐性费用,在账目上处理为福利。这其中部分资金是给本单位员工发放了福利,有的则是填平日常运营中的灰色账目。
    国家审计署于20135月曾公布对部分国有企业2011年度财务收支审计结果。该公告指出,中版集团、国家核电、华能集团等一些国有企业,特别是其下属机构违规列支资金,以购买保险(放心保)、发放购物卡、建设住宅楼等各种方式为职工发放福利,涉及金额超过数亿元。曾经审查某大型央企内部财务数据的人士透露,该央企作为上市公司,在其近年公开的财务报表中多次发现少计利润,经审计发现2010年当年少计利润超过10亿元。而多年累计,则可能有数百亿的利润转化为福利甚至是体系内的贪腐资金。
    从利益集团的角度来看,每个利益集团都寻求扩大本集团利益,因此国有企业掩藏利润和局部分肥都可以理解。不过,从全国来看就有问题,因为国企把本应属于全民的利益截留给了少数人。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拉开新的市场化改革大幕之后,国企隐藏利润的行为应该以机制来制止。有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强迫国企调整利益分配?在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看来,如果国企经营管理体制不变,那就只能采取“与虎谋皮”式的办法来谈判了,由中央政府与国有企业来谈,每一年交多还是交少,要看谈判者的力度与国企经营状况。
    然而,即使以行政方式要求,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企上缴红利的机制问题。怎么办?实际上,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过去提出过策略解决方案,这就是中央对国有企业要改变管理方式,以共同基金的方式来改造国企。这与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从管企业向管资产转变”的思路也是类似的。正如我们过去反复强调的,在共同基金方式之下,政府需要管理的只是基金形式的国有资产,由基金以市场化投资的方式来控制具体的企业,这样市场中可能出现一大批混合所有制的企业。这些企业的大股东可能是国有共同基金,但企业的运作完全是市场化的,市场的公平程度就可能大大增加。以共同基金方式改造国企,丝毫没有降低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控制力(只是形态转变),也没有减少国有资产的总量(政府对基金有明确的增值和回报要求),但企业所处的市场,其市场化程度则可能大幅提高。
    在国有共同基金控制之下的企业(不叫“国有企业”),这时上缴给共同基金的收益,就是标准的股东回报。在这种体制和机制下,几乎不存在国企敢在上缴红利上耍赖的可能,因为谁都知道,欠缴大股东的红利在市场经济中触犯的是什么红线!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国企改革未来面临的挑战虽然很多,但实质上就是市场化改革。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就是建立市场化的游戏规则,而以共同基金方式改造国企,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市场化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