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2.第21期)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2-11-23 阅读次数:13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1.美式“护栏”:全球产业链之害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2022.9.30.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已正式成为立法,其中有关歧视性电动汽车补贴条款引发多方不满。相关措施以整车北美当地组装等条件作为提供补贴的前提,对其他进口同类产品构成歧视,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

    韩国、欧盟等世贸组织成员对此表达了严重关切或担忧。我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也表示,美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应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实施相关投资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中方将持续跟踪评估美方立法的后续实施情况,必要时将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通胀削减法案》为何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法案真能削减美国通胀吗?记者采访了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研究员王家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李峥。

    法案对降低美国通胀而言杯水车薪,某些方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记者: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出台背景是什么?

    王家强:《通胀削减法案》是一部旨在通过减少财政赤字、降低消费成本、投资新能源等政策来抑制美国通货膨胀的法案,涉及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医疗健康、税制改革等领域。据称,法案预计在未来10年将为美国增加约7370亿美元财政收入,削减财政赤字超过3000亿美元。

    《通胀削减法案》实质上是《重建美好未来法案》的“缩减版”,后者是拜登政府在2020-2021年期间提出的立法框架,雄心勃勃地计划在社会、基础设施和环境项目上开展自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期间“罗斯福新政”以来最大的全国性公共投资。该计划初始规模为3.5万亿美元,由于两党分歧较大,多次博弈后降至约2.2万亿美元,但依然受到参议员曼钦等反对。此后,经过持续数月的谈判和局部调整,规模大幅缩水,在美国通胀高企之际修正为《通胀削减法案》乘势推出。

    当前,拜登政府民意支持率不断下降,此时推出法案以争取民众对中期选举的支持,显得“刻意为之”。法案通过的过程也值得玩味。今年8月7日,参议院以51票对50票勉强通过该法案,民主党人都投赞成票,共和党人都投反对票,最后靠副总统哈里斯的一张赞成票才打破僵局。8月12日,众议院以220票对207票通过该法案,依然是民主党人投赞成票,共和党人投反对票,这反映了美国的政治极化现象和“美式民主”下党派政治之争的低效。

    李峥:法案着重关注了气候变化和新能源产业领域,其中在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领域计划投资3690亿美元。从这部法案的主要内容来看,法案虽然名为《通胀削减法案》,但其中并没有很多能直接抑制美国高企通胀水平的短期有效做法,它的一个主要逻辑是通过促进美国能源转型、降低美国在医疗领域的开支等方式,降低美国国内能源价格等,从中长期来控制通胀水平。

    记者:法案能真正削减美国通胀?

    王家强:正如投票过程如此勉强,侧面反映出该法案的名不副实。实际上,美国高通胀有着复杂的成因:为应对疫情和刺激经济实施了超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财政支出,带来过度需求;疫情冲击和贸易保护政策(如贸易战和科技制裁),扰乱了全球供应链,提升了生产和消费成本;乌克兰危机推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飙升,通胀形势进一步恶化;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绿色转型约束,对于美国这样的碳排放大国而言,产生较大的通胀压力。

    要解决通胀问题,离不开供求法则。一方面要大力提升制造能力,降低贸易壁垒,改善供给水平;另一方面要大力削减由美联储过度货币发行、居民过度负债消费、政府过度开支等带来的超额需求。从具体内容看,《通胀削减法案》对于降低美国通胀而言可谓杯水车薪,某些方面甚至反其道而行之。

    一是该法案会推升投资和消费需求。对能源和气候领域的投资将造成需求推动的通胀压力,而其主要聚焦于发展新能源和推动绿色生产,对总供给能力改善的前景有待观察;延长医保补贴和处方药定价改革,对低收入和老年人群更加有利,而这类人群边际消费倾向更高,可能加剧通胀。

    二是对大企业增税将损害长期供应。法案对年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企业设定15%的最低税率,可多征税2220亿美元。大企业税负加重,一定程度会限制投资和供应链改善;征税还会影响长期创新投入和资本开支,抵消绿色投资对供给增长的积极影响。美国税收基金会预计,法案将使美国长期产出减少约0.1%,损失约3万个工作岗位。

    三是财政赤字削减规模并不算大。2021财年美国财政赤字高达2.8万亿美元,而法案实施预计会降低财政赤字约3000亿美元,且这将在未来10年实现,每年减少约300亿美元赤字,抑制通胀作用非常有限。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未来十年财政赤字累计将达到14.5万亿美元,法案削减的赤字占比仅为2.1%。而且,法案是否能削减赤字仍存疑。美联储大幅高频加息,很可能导致2023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使财政收入减少,赤字规模将再次走高。

    歧视性条款违反世贸组织原则,美国为自身利益利用产业政策,扭曲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

    记者:如何看待《通胀削减法案》中的歧视性条款?其违反了世贸组织的哪些相关原则?

    王家强:最惠国待遇原则是世贸组织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之一,要求一个成员给予另一个成员方的贸易优惠和特许,必须自动给予所有其他成员;国民待遇原则是最惠国待遇原则的重要补充,即进口外国商品或服务,应与国内商品或服务处于平等待遇的原则。法案中关于气候投资和支持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发展中的“购买美国货”规定,属于歧视性条款,明显违反了世贸组织有关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

    《通胀削减法案》将新能源、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产品与服务优惠待遇,限于美国以及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是典型的排他与歧视行为,与多边贸易框架下的原则相违背。例如,法案提出将向购买二手电动汽车的美国人提供4000美元税收抵免,向购买新电动汽车者提供7500美元税收抵免,但前提是汽车电池中至少有40%的金属原料和矿物(例如锂和钴)要在美国或者与美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的国家开采、提炼。

    目前,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许多领域已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例如中国新能源电池产能已占据全球的半壁江山,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20企业里有15家是中国企业。2021年,中国锂电池出口额为284亿美元,其中美国是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出口额约为50亿美元。法案显然将中国生产的新能源电池、电动汽车等排除在供应链之外,针对意味非常明显。对此,欧盟、中国、韩国等表示严重关切,是很自然而必须的态度。

    李峥:与先前美国通过的《芯片与科学法案》类似,《通胀削减法案》也存在不少提倡“美国制造”的“护栏条款”,具体涵盖两个层面:第一层是针对特定国家的护栏,即美国政府所指定的特定国家及其矿物和产品不能享受补贴,这明显是为中国产业链设定的歧视性待遇,削弱其成本优势;第二层是针对所谓的“友邦国家”,美国可以用这个条款和盟国谈判,如果这些国家接受了美国的相应要求,双方在新能源领域达成贸易协定,也能享受美国相应的补贴和税收减免。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形成和发展,是市场规律和企业选择共同作用的结果。无论是芯片产业还是新能源产业,都是高度全球化的。各国分工协作,共同推动技术持续快速进步,才有利于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公正的贸易壁垒、“护栏”,实际上是美国为了自身利益,利用产业政策扰乱国际市场和全球供应,让全球新能源产业从一种比较自由开放的发展格局走向比较封闭、阵营化的发展格局。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将进一步扭曲全球新能源市场竞争。

    法案推出时间迟、影响市场规模有限、政策红利或被技术红利冲淡,美国新能源产业难以兼顾“独立”与“自主”

    记者:有解读认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表明美国新能源产业意图实现“独立自主”。如何看待法案的目标和后续效果?

    李峥:近年来,美国愈发看重新能源的战略地位,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传统能源易受国际地缘政治影响,供应和价格波动巨大,近期能源价格飙升成为美国通胀加剧的重要因素。二是新能源技术趋于成熟,经济效益更加明显,尤其是新能源汽车、光伏技术进步速度加快。这使得美国不仅希望成为全球新能源技术的领先国,也希望从新能源产能中获得丰厚收益。但是,美国试图通过大规模投资和税收结构性倾斜促进能源转型,实现新能源产业的“独立自主”,但仍面临四个突出问题:

    一是法案推出时间太晚,已错过黄金窗口,政策激励难以起到决定性效果;二是法案影响的市场规模有限,难以撼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三是法案所提供的政策红利可能被技术红利所冲淡。即便考虑到补贴因素,他国一些技术较为先进的新能源产品仍将在美国市场具有竞争力;四是法案追求的“独立”和“自主”存在内在矛盾,难以兼顾。“独立”主要针对产能,较容易通过产业引进实现。而“自主”主要针对技术,需要长期积累和持续研发。法案从覆盖时间段、激励领域上更侧重前者,即在短期内带动美国新能源扩产。具有成熟技术、产业链和市场分布全球的外国企业将更容易从中受益,借此巩固其技术领先地位。从长期看,美国能否在政策激励期内塑造出技术优势仍存较大疑问。

    美国打着“削减通胀”的旗号,破坏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损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和经济全球化进程

    记者:如何看待《通胀削减法案》的外溢作用?将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王家强:《通胀削减法案》已经生效,很难因其他国家的反对而改变。未来相关国家可以通过世贸组织的多边框架去提起争议诉讼;还可在对等原则下,对国内企业的利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或对美国的做法采取报复举措。全球新能源及相关产业无疑将迎来新的竞争角逐。

    短期看,法案尚难撼动全球新能源产业格局。法案实施可能会刺激美国相关产业取得一定发展,导致美国对中国相关产品的进口需求放缓。但从市场看,2021年全球新能源转型投资超过7500亿美元,中国约占35%。美国短期尚难完全摆脱对中国市场的供应链,特别是新能源生产需要大量的关键矿物,如钴、镍、锂等,中国在提炼这些矿物方面具有领先优势;而且,美国的生产成本仍然很难追赶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仍然不大,短期内只会导致美国消费者选择受限、消费成本增加和消费者剩余受损。

    长远看,以《通胀削减法案》为引子,各国将会更加关注新能源产业的安全和供应链的稳定,本土化、近岸化和圈子化发展的趋势还将会进一步演变,对全球新能源产业布局带来新的影响,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只有成本领先、技术领先和市场领先的国家,才会在长远的竞争中胜出。

    中国要坚持既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提升芯片、新能源等先进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为产业链竞争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在芯片、新能源等重要领域,美国频频推出产业支持法案,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做文章,以竞争之名行遏制之实。中国该如何积极应对、谋求发展?

    李峥: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先后推动出台了《基建法案》《芯片与科学法案》《通胀削减法案》。这三个法案在一定程度上都以中国为遏制打压的主要对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坚持既定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战略,将更多应对工作放在提升我国科技体系韧性、国际竞争力、国际吸引力等具体领域,尤其重视落实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在下一代半导体、量子计算等具有颠覆性的领域,要做好预先布局和技术积淀,塑造未来国际竞争力。

    我们要注重培育国际合作网络。就新能源海外市场来说,美国的“护栏”在一定程度上也封闭了其本国新能源市场,但实际上,全球新能源市场增量仍非常大,这些增量市场是未来竞争的重点,我们要利用好先发优势。

    王家强:对于美国利用产业政策在芯片、清洁能源等重要领域与我博弈的态势,我国要基于自身积累的市场竞争地位,在战略和战术上予以重视,采取措施积极应对。

    做好关键产品的保供稳价,积极提升产业链竞争力和发展韧性。

    进一步强化对硬科技和基础研究的支持,扶持相关产业发展。针对基础技术、关键装备、“卡脖子”环节等领域“补短板”,提升芯片、新能源等先进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链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水平。

    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领域发展,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随着绿色经济兴起和全球地缘政治格局深刻重塑,能源问题已成为涉及产业安全和国家利益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我国作为制造业大国和能源消费大国,应持续推动清洁能源领域发展,维护能源安全和产业链竞争力。加快清洁能源技术产业化,大力扶持清洁能源上下游产业链发展,打造全产业链优势,提升清洁能源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原标题:深度关注丨美式“护栏”:全球产业链之害

    2.互利共赢,打造对外经贸合作新平台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8 09:19:1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识。近年来,从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产业合作园,到完善自由贸易试验区布局,再到探索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国际合作,中国不断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新格局,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本报记者走访了3处各具特色的中国对外经贸合作平台,深入了解它们为促进中国与相关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带来的便利,真切感受到不断扩大开放的中国为全球发展创造了新机遇、注入了新动力。

    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

    项目来得了、落得下、能发展

    “去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看看,它发展得很快!”匈牙利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鲍洛安总是对匈牙利同事和企业这样说。去年6月,在中国—中东欧国家产业合作对接会上,鲍洛安作为中东欧国家驻华外交官代表,推介匈牙利的科技创新和优势产业,并访问了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

    两年前,作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的一部分,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在浙江余姚揭牌。此后,园区很快落户了宁波中东欧创新基地、中东欧(布达佩斯)创新基地等科创平台,并加强与相关国家驻华使馆、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匈牙利欧侨科技产业园等交流合作。

    为了让引进的项目来得了、落得下、能发展,园区推出了一系列综合配套措施:建设中东欧中小企业集聚区、中东欧国际会客厅,确保中东欧企业可以“拎包入驻”;从项目签约、注册、立项到开工、建设、投产,明确专人进行全流程指导和服务。目前,园区已入驻企业123家。在谈中东欧项目52个,其中签约项目11个,总投资62.9亿元人民币。

    匈牙利玛格努斯飞机制造公司生产的复合材料轻型飞机在匈牙利及欧洲拥有广阔市场。为开拓亚太市场,2021年6月,公司决定落户中国—中东欧国际产业合作园。目前,公司已获得中国民航局颁发的生产许可证,正在园区内规划建设集生产、销售、运维、培训于一体的亚太区域总部。“这个园区专注于开展与中东欧国家合作,这里的产业环境和配套设施符合我们的落地需求。”公司相关负责人李奇说。

    同样在园区落地的爱沙尼亚边缘计算公司通信智慧路灯项目负责人杨森表示,园区全面到位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提供了保障,“帮助我们在中国市场大展宏图,增添了我们的信心”。

    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

    实现贸易全流程数据化管理

    走进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智能展示中心,3米高的电子显示屏上,边民互市交易的数字在不断跳动——水果、坚果、糖料、大豆等一宗宗商品交易额正快速更新。

    这是集交易、通关、金融和物流为一体的外贸服务平台——中国—东盟“商贸通”数字化平台(以下简称“商贸通”)。在“互联网+”支持下,这一平台可以实现广西与东盟国家之间贸易全流程的数据化、可视化管控,降低外贸相关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服务效率,防范贸易领域风险。

    “我的主要工作是运送乳胶。以往通关需要人工审核,速度很慢。现在采用人脸识别,最快10分钟就能办好。”一名泰国司机说。“商贸通”提前录入了东盟外贸企业的相关信息,货物运抵口岸时,轻轻一扫即可快速通关,极大提高了通关和运输效率。

    “商贸通”整合了外贸企业常用的金融服务,企业足不出户即可实现金融业务线上办理。“以前,办理结汇业务只能跑银行,递交一张张票据,然后柜员再逐张审核,至少得花几个小时。”越南安来机电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陈红河说,现在依托跨境金融服务子平台,只需要15分钟就能办完业务。

    距离南疆国门友谊关约8公里,坐落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凭祥物流园。一辆辆来自印度尼西亚的货车,满载着机电零件,经扫描登记后有序驶入。为了优化和扩展物流供应链,凭祥物流园2020年7月上线跨境物流信息服务平台,这是“商贸通”的组成部分。

    “平台涵盖需求发布、需求汇总、需求竞价、合同签订、物流确认、费用结算等功能。”凭祥物流园园区工作人员指着电脑屏幕说,“通过平台发布需求,外方确认后就会着手运输,运输的每个环节都被记录在这个系统上。”

    截至2021年12月,“商贸通”已覆盖广西崇左、东兴和百色三地共计13个互市点、16家口岸服务中心、9家结算银行以及两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交易额累计超1000亿元人民币。中国—东盟信息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鲁东亮介绍,未来公司还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和物联网等技术,持续建立口岸智慧互联的信息化平台,推动广西外贸由“通道经济”向“口岸经济”转型,推动口岸经济与加工制造业、商贸物流业融合。

    中非易货贸易服务平台——

    探索对非经贸合作新模式

    马达加斯加需要湖南的种子,但是缺乏外汇,只能以当地货币阿里亚里支付货款;湖南的种业公司希望对非出口种子,但是担心回款困难。类似这样的难题,曾一度制约中非经贸合作。

    如今,难题迎刃而解。2020年9月,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湖南自贸区”)获批,方案明确支持探索开展中非易货贸易。针对非洲国家外汇短缺、中国企业收汇难问题,易货贸易可以让中非互通有无,盘活资产和资金。

    去年2月,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并在今年1月推出了中非易货贸易服务平台。“易货贸易可以更好地满足中非企业需求,实现贸易量的快速增长。”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负责人陈细和说。

    去年初,位于南非豪登省的Takela集团需要一批建筑材料和小商品等货物。“建材出口后,400万美元能不能及时回款?”国内的企业犯了嘀咕。这时,处于先行先试阶段的易货贸易新模式成为解决难题的新路径。同年7月,5个来自南非的红西柚货柜抵达上海洋山港并完成清关。以西柚换建材,标志着湖南自贸区易货贸易试单成功。

    通过易货贸易新模式,湖南袁氏种业高科技有限公司非洲分支机构将收到的阿里亚里货款用于采购马达加斯加云母,再出口至湖南省对非易货贸易有限公司,后者在中国国内实现该云母的销售后,向袁氏种业支付人民币。陈细和表示,目前政策试点处于初期阶段,但中国对非出口企业的易货贸易潜在需求巨大,平台的效率将会持续显现。

    中国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500亿美元,中国已连续13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表示,随着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非中在贸易、数字经济和新能源等领域将迎来巨大机遇,非中经贸合作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美国正在“吸走”欧洲制造业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7 09:05:56 环球时报

    高昂的天然气价格正在推动欧洲制造商转向美国。不少观察家认为,欧洲能源危机的大赢家是美国经济。越来越多生产钢铁、化肥和其他基本商品的欧洲公司正在将其业务转移到美国,因为在那里有更稳定的能源价格。美国近来公布一系列针对制造业和绿色能源的刺激、支持措施,专门生产化学品、电池和其他能源密集型产品的公司将从这些政策中受益。与之对应的是,欧洲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和供应链中持续存在的问题有可能引发“去工业化”。9月23日,标普全球旗下数据机构IHS Markit公布的数据显示,欧元区9月制造业PMI初值由上月49.6降至48.5,创27个月新低。标普全球认为,如果不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封锁的几个月,欧元区制造业、服务业及综合PMI已跌至2013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成本账逼走欧洲制造业

    “美国正在受益于欧洲企业外迁”,德国《商报》25日报道称,越来越多的德国公司正在扩大其在北美的业务。华盛顿以廉价能源和低税收吸引德国公司。对于许多公司来说,如果算起成本账,搬到美国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德国《商报》称,由于欧洲天然气使用成本几乎是美国八倍,北美等地区的供应商正在崛起。同时,由于对天然气的高需求和激烈的全球竞争,位于欧洲尤其是德国的制造业目前已经限制或关闭了大部分产能。阿姆斯特丹化学公司OCI NV 的首席执行官艾哈迈德·霍什称,该公司本月早些时候宣布扩建得克萨斯州的一家合成氨工厂。

    “在过去14个季度中,我们有11个季度的能源成本在美国是最低的”,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州长凯文·斯蒂特在接受《商报》采访时这样说。佐治亚州商务官员也表示:“我们的能源成本低,电网稳定。”许多德国公司正计划在美国设立或扩展其分支机构,对来自弗吉尼亚州、佐治亚州和俄克拉荷马州等美国主要州的数据显示出越来越多的兴趣。仅俄克拉荷马州就有60多家德国公司跟进,其中包括汉莎航空、阿尔迪、费森尤斯和西门子。该州称,这些公司在最近的扩张中投资了近3亿美元。

    在佐治亚州,去年秋天以来,已有多家德国公司在此投资:Aurubis投资3.4亿美元建设新的金属回收厂,赫伯罗特投资1800万美元建设新的北美总部,勃林格殷格翰投资5700万美元建设研究中心。

    德国的能源成本呈“爆炸式增长”,许多机械制造商寄希望于美国。德国《奥格斯堡汇报》18日报道称,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2/3的公司希望增加在美国的生产能力。德国汽车产业纷纷加码建设美国产能。今年6月,大众汽车在其位于田纳西州的查塔努加工厂开设了一个耗资 2200万美元的电池实验室。宝马计划10月在南卡罗来纳州斯巴达堡工厂宣布对电动车的新投资。

    在化工行业方面,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希望在2022年至2026年间在北美投资250亿美元,约占全球投资的15%。特种化学品集团赢创工业在宾夕法尼亚州开设创新中心,投资额超5000万美元。赢创工业希望与美国政府一起在印第安纳州建立一处生产设施,总投资为2.2亿美元。同时,德国制药巨头拜耳向波士顿的一处新生物技术中心投资1亿美元。此外,丹麦珠宝公司Pandora A/S等欧洲企业也宣布在美国扩张。

    “我们的眼前是一片深渊”

    德国联邦政府已经认识到高能源价格可能导致经济结构发生永久性变化的危险。“德国面临重要产业外流的威胁”,德国联邦政府国务秘书兼总理府首席经济顾问约尔格·库基斯称,铝、玻璃、陶瓷、水泥和钢铁等生产商发现美国的能源价格更便宜。库基斯承诺:“我们将在救济方案中采取对策。”

    然而现实是欧洲似乎正在经历能源价格无法逆转地持续高涨。德国《柏林日报》近日报道称,美国能源企业目前向欧洲输送的液化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为利润太高了,而且美国国内能源供应足够。在今年3月,欧盟的天然气购买成本一度是美国的10倍。即使在现在,现货市场也好不到哪里去。

    由于高昂的能源价格和迫在眉睫的衰退,德国工业陷入了越来越多的困境。《商报》21日报道称,许多工业部门现在正在减产,以节省天然气和电力。这主要影响能源密集型行业:钢铁行业减产约5%,化工行业减产8%,化肥行业甚至关闭了德国70%的产能。

    钢铁制造商安赛乐米塔尔最近暂时关闭了德国的两家工厂,因为成本过于高昂产品经济效益差,从国外采购某些初级产品更加划算。几家德国中型铸造厂今年已经不得不申请破产。“我们眼前是一片深渊”,德国钢铁和金属加工工业协会的负责人克里斯蒂安·维特迈尔警告说。德国卫生纸制造商Hakle本月因能源成本上升而申请破产。

    随着企业报告业务状况恶化,以及与能源成本飙升相关的价格压力加剧,欧元区很可能陷入衰退。标普全球公司首席商业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森23日在一份声明中表示,欧洲PMI初值暗示,第三季度欧元区经济将萎缩0.1%,在截至12月的3个月里收缩幅度可能会更大,增加该地区陷入衰退的风险。克里斯·威廉森认为,德国正面临着最严峻的形势,尽管有一些迹象表明供应链瓶颈有所缓解,但重点显然已从供应链转移到能源和生活成本上升,这不仅打击了需求,在某些情况下还限制了制造业生产和服务业活动。与此同时,能源成本飙升重新点燃了通胀压力。随着供应短缺的缓解,通胀压力在前几个月曾出现一些降温迹象,但现在正在加剧。

    美欧贸易隔阂加剧

    “美国和欧盟之间新的贸易战”,德国《经济周刊》25日称,美国总统拜登似乎比他的前任特朗普更宽容,然而在中期选举到来前,拜登愈发偏向强硬的贸易保护主义。美国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奉行公开的保护主义政策。由于《通胀削减法案》提供更具吸引力的政策,特斯拉希望改变其电池战略,暂时停止其位于德国格伦海德的电池工厂以从美国的税收优惠中受益。《商报》报道称,德国勃兰登堡州经济部门对美国政府的电动车攻势持批评态度,《通胀削减法案》导致“欧洲的竞争劣势”。

    拜登的举动引发了人们对美国和欧盟2021年成立的跨大西洋贸易委员会(TTC)有用性的质疑。今年5月,作为TTC的一部分,双方相互承诺不会设置任何新的贸易壁垒。德国媒体称,美欧此前关于贸易的联合声明似乎承诺将“动荡的特朗普时代”抛在脑后,波音和空中客车的贸易争端以及钢铁关税等纠纷都应该成为过去。然而现在贸易摩擦的数量再次增加。

    《经济周刊》25日还表示,欧盟贸易专员东布罗夫斯基斯近日一再向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明确表示,欧洲对《通胀削减法案》感到恼火。一方面,在布鲁塞尔,欧盟委员会的贸易专家认为美国这一“政策工具”明显违反世贸组织(WTO)规则。另一方面,各方对制造商的补贴也存在各种质疑。欧盟方面有声音称,美国似乎是想“挑衅世界其他地方”。“法律已经通过”,一位制造商称,美国政府不会对此做出任何改变,欧洲制造商对美欧通过政治层面接触解决分歧的期望不大。

    信息来源:环球时报

    4.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2022-09-26 10:38:36 人民网-人民日报

    第十九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日前在中国广西闭幕。本届东博会共签订国际、国内合作项目267个,总投资额超4000亿元人民币,较上届增长37%。这份亮眼的成绩单,再次见证中国和东盟日趋紧密的经贸往来。

    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同比增长14%,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进出口同比增长7.5%。两项数据的增速均超过今年上半年水平,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研究学者认为,随着RCEP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中国东盟经贸合作迎来更多机遇,释放更多动能。

    互联互通激发新活力

    中国与东盟同为全球重要的生产制造基地,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双方优势互补、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经贸合作呈现蓬勃生机。

    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凭祥综合保税区的友谊关口岸,是中国进口东盟水果的主要通道。每逢水果旺季,满载着东盟国家榴莲、火龙果、菠萝蜜、山竹等水果的一辆辆货车在此通关,络绎不绝。随着双方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不断提高,中国和东盟的“水果篮子”越做越大。

    2019年和2021年,柬埔寨香蕉和芒果陆续成为该国可以直接出口中国的生鲜水果,给柬果农带来巨大商机。据泰国农业与合作社部消息,今年上半年,泰国对华出口新鲜水果总量达112.4万吨,同比上涨10%。从今年7月起,中国海关总署批准以试点形式通过正贸渠道进口越南百香果。

    除水果贸易不断书写互利共赢故事外,今年以来,随着东盟经济逐渐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复苏,该地区对机械设备等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今年前7个月,中国机电类产品位居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同类进口产品之首。

    北起中国昆明,南至老挝万象,中老铁路自去年底开通运营以来,“澜沧号”列车穿越崇山峻岭,为促进沿线区域共同繁荣铺就了快车道。截至8月7日,中老铁路进出口货物总量突破百万吨,货值约91.4亿元人民币。

    在中国西部地区,西部陆海新通道连接起中国西部与东盟国家市场,成为推动中国东盟贸易往来的经济走廊。今年上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共开行2705列、发送货物26.9万标箱,分别同比增长112%、319%。

    中老铁路、西部陆海新通道,两条黄金物流大通道的繁荣,切实推动了中国东盟经贸合作不断深入发展。

    泰国正大管理学院中国—东盟研究中心主任汤之敏表示,中国和东盟的贸易结构正在持续优化,产业链供应链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执行理事长许宁宁表示,中国与东盟政和商通,双方有自由贸易协定的制度安排,经贸互补性强,拥有合作的区位优势且有互联互通的支撑,这些都使得今年以来中国与东盟经贸合作持续深化。

    跨境电商成为新引擎

    今年3月,一场火热的直播带货活动,拉近了中国和东盟消费者的距离。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三国驻南宁总领事当起了“带货主播”,通过电商平台向中国和东盟消费者热情推介马来西亚猫山王榴莲、泰国乳胶枕、越南咖啡、广西茉莉花茶等优质产品。

    “跨境电商已经成为疫情防控期间维持和拉紧越中经贸联系的重要因素。”越南驻南宁总领事杜南忠说。在泰国驻南宁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看来,电商能够帮助泰中两国农村地区民众创造和增加收入,双方应继续加强该领域的合作。

    近年来,跨境电商成为中国与东盟合作中快速成长的新业态、新模式,有效对冲了疫情对贸易的冲击。

    作为中国面向东盟开展跨境电商进出口业务往来的重要枢纽,广西已经吸引了100多家跨境电商企业进驻。同时,中国电商平台加快在东南亚国家建设海外仓的步伐。在印度尼西亚,京东建立起一套稳定高效的供应链基础设施,配送网络覆盖该国大多数省份。

    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7月发布的报告称,亚太是全球跨境电商表现最出色的地区,占全球市场规模的53.6%,中国与东盟功不可没。今年上半年,中国对东盟的跨境电商出口增长98.5%。

    中国贸促会商业行业委员会副会长王曦表示,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拉动中国与东盟贸易发展的新引擎。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的报告认为,在RCEP生效、线上经济常态化、政府支持和市场发力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和东盟跨境电商合作前景广阔。

    RCEP注入新动力

    今年1月,RCEP落地生效,为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注入新动力。

    位于马来西亚彭亨州首府关丹的联合钢铁(大马)集团公司是RCEP的受益者之一。作为首批入驻马中关丹产业园的企业,这家中资企业生产的钢铁产品出口至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多个国家。“RCEP生效实现了区域内经贸规则协同,钢铁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更加方便。”该公司副总经理胡玖林坦言。

    文莱商人郑作亮经营着一家贸易公司,把文莱的虾片、咖啡等产品销往中国市场,同时把中国的沃柑等产品引进东盟市场。对于RCEP生效后的通关便利化,他感触颇深:“海关程序简化了,对于符合要求的货物,广西海关实行6小时内放行的便利措施。”

    越南水产品加工与出口协会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越南对中国的水产品出口额约10亿美元,同比增长71%。越南工贸部贸易促进局表示,RCEP为越南各主要出口行业,尤其是水产品出口到地区重要贸易伙伴创造了便利。

    新加坡国际事务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胡逸山认为,RCEP生效深化了地区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复苏的“催化剂”,增强人们对东盟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

    汤之敏表示,在RCEP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均采用负面清单方式,对制造业、农业、林业、渔业、采矿业等非服务业领域投资作出了较高水平的开放承诺。RCEP采用的原产地累积规则,便于企业在中国与东盟国家间择优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这些制度红利有效促进了中国和东盟贸易合作。RCEP等自由贸易协定框架的实施,展现出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广阔前景,潜力无限。”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中国在创新领域全球排名稳步提升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30 10:08:52 新华网

    新华社日内瓦9月29日电 (记者刘曲)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9日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在创新领域的全球排名近年来持续稳步提升,2022年排名上升至第11名。

    报告称,尽管存在新冠疫情,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其他投资在2021年继续蓬勃发展。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研发支出增加近10%,达9000多亿美元,高于新冠疫情前的2019年。这一增长主要由四个行业推动:信息通信技术硬件和电气设备、软件和信息通信技术服务、制药和生物技术、建筑和工业金属。

    在全球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排名方面,瑞士、美国、瑞典、英国和荷兰分列前五名。从排名变化来看,美国、荷兰、新加坡、德国、加拿大排名均有所攀升。中国在2020年和2021年分别位于第14名和第12名的基础上排名继续上升,2022年位列第11名。土耳其和印度首次进入前40名,分别位列第37名和第40名。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邓鸿森在《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取得的成绩显示了一个国家将创新作为增长引擎并给予大量关注的效果。“中国以非常全面的方式创建创新生态系统,这是中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就全球创新的前景,邓鸿森指出,全球创新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虽然创新投资在过去两年显著增长,但全球不确定性及创新驱动生产力方面的持续下滑给前景投下阴霾。未来需要更加关注对创新的投资,还要关注如何将投资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力。

    信息来源:新华网

    6.苏伊士运河“过路费”又要涨了(环球热点)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9 10:26:26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据美联社消息,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日前发布声明称,将于2023年1月上调苏伊士运河的船舶通行费,游船和运输干货船只的通行费将上调10%,其余船只通行费将上调15%。

    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乌萨马·拉比耶表示,全球通货膨胀率飙升导致的航道运营、维护和海上服务成本增加,是本次通行费上调的主要原因。

    价格调整频繁

    苏伊士运河素有世界航道的“十字路口”之称,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道之一。大约12%的全球贸易、7%的石油经由苏伊士运河运输,占全球集装箱运输总量的30%。该运河收入也是埃及国家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据悉,埃及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今年内已经三度调高运河通行费,涨幅从5%到10%不等。今年7月,苏伊士运河管理局主席乌萨马·拉比耶发表声明称,该运河2021/2022财政年度运营数据创历史纪录,达7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20%。

    “历史上,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经历了多阶段调整。”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教授赵军对本报表示,1956年至1965年,苏伊士运河通航量相对较少,加之对过往船只并未严格分类,收费差别相差不大。第四次中东战争之后,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并根据船只类型及吨位差异化收费。由于战争引发油价暴涨,此次油轮过路费用涨幅较大。上世纪90年代末,苏伊士运河形成按八类船舶、不同吨位段进行收费的模式,大体沿用至今。直至穆巴拉克政权后期,苏伊士运河年度营收维持在40亿至50亿美元之间。

    据苏伊士运河管理局公开数据,今年8月,苏伊士运河船舶通行月收费再创新高,达7.45亿美元,超过该运河2021/2022年度收入的10%。乌萨马·拉比耶表示,在2023年通行费上涨后,苏伊士运河预计每年将再增加7亿美元的收入。

    “涨价”不可避免

    乌萨马·拉比耶在声明中表示,面对能源价格、运费等不断上涨,运河的加价措施“不可避免,也是必要的”。英国《海事新闻》报道称,在燃料成本上涨之际,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船舶运营商,以较短的航线节省了燃料成本,因此通行费上涨具有一定合理性。

    “根据全球市场情况,苏伊士运河的通行费长期处于动态调整过程中。苏伊士运河2023年起提价10%,也在情理之中。”赵军指出,石油、侨汇、运河、旅游业是埃及四大经济支柱。受新冠肺炎疫情及国际局势影响,埃及的能源及侨汇收入显著受挫,今天虽已反弹,但存在较大不确定性,而旅游业至今难言乐观,只有运河成为最稳定的收入来源。此前,为提振旅游业,苏伊士运河一度免收游船通行费。当前,埃及主权债务危机严重,深受外汇短缺困扰,急需提高运河通行费以补充外汇储备。

    近年来,苏伊士运河时有“堵船”事件发生。据路透社报道,今年8月31日,一艘挂有新加坡国旗的油轮在苏伊士运河南部单航道延伸段搁浅,导致航道短暂停航。

    “苏伊士运河来往船只数量逐年上升,需要不断改善基础设施。2014年,苏伊士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扩建,至今成本尚未完全回收。目前,运河仍在扩宽与加深河道,还需筹措大量资金。”赵军说。

    冲击范围有限

    运河增盈将为埃及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资金支撑。埃及总统塞西近日宣布,将从苏伊士运河的收入中拨款建立3个游艇港口,以支持国民经济。塞西称,作为埃及在地中海和红海综合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港口建设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并带动周边旅游业发展。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苏伊士运河费用的上涨会传导至船商等主体,可能进一步推高全球通胀,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赵军指出,苏伊士运河提高“过路费”后,少部分航运需求可能被空运、铁路等运输方式替代。但鉴于苏伊士运河对国际大宗商品运输具有难以替代的经济价值,且国际航运正值热潮期,上调通行费用对全球贸易的运输格局冲击有限。

    东非托运人理事会首席执行官吉尔伯特·拉加特称,苏伊士运河“过路费”上涨主要对东非贸易商产生影响。东非与欧洲、亚洲的贸易往来极度依赖苏伊士运河,通行费上涨将使该地区货物进出口复杂化,出于规模经济考虑,一些船舶可能会更改航线。

    “对于本次通行费上调还应持观望态度。”赵军表示,埃及运河管理局以往调价均雷厉风行,本次通行费调价定于次年生效,实则留有一定缓冲余地。“目前全球油价有下跌趋势,苏伊士运河通行费上涨是否如期执行,还需密切关注能源价格走向。”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7.IEC发布自动电气控制标准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信息来源:广东省WTO/TBT通报咨询研究中心2022.9.30.

    2022年9月19日,国际电工委员会(IEC)发布标准IEC 60730-1:2022《自动电气控制 - 第1部分:通用要求》,IEC 60703-1:2022标准适用于在家用器具和类似用途的设备内、设备上使用,或与之相关的自动电气控制装置。该标准适用于:

    - 自动电气控制装置的固有安全性;

    - 自动电气控制和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性安全;

    - 当发生产品性能会损害受控系统的整体安全和性能的情况时(例如:EMC现象的影响),对这种情况的控制;

    - 与设备安全有关的操作值、操作时间和操作顺序。

    该标准规定了在设备内、设备上使用或与设备相关的自动电气控制装置的构造、操作和测试要求。

    8.越南将取消进口海产品新冠检疫政策

    根据越南农业和农村发展部最新通知,自9月11日起,越南将取消进口加工再出口冷冻海产品的新冠相关检疫要求。

    越南农业部表示,政府将通过减免海产品新冠检疫类别数量,并利用技术来加快海关流程来促进海产品出口。

    此前,越南海产品出口与生产协会(VASEP)曾请求政府修改检疫规定,称这些规定给海产行业造成了严重问题,包括冷冻、风干、煮熟或即食产品在内的加工制品因隔离政策导致运输困难,并认为对加工产品采取的检疫措施是一种过度且不必要举措。

    此外,VASEP还希望政府取消用于国内消费的进口加工海产品的隔离检疫政策,并表示这些加工后的海产品不会造成水生动物疾病传播风险。

    信息来源: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

    9.商务部谈美《通胀削减法案》中歧视性条款:中方必要时将采取措施维权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3 13:51:57 国际商报

    美国总统拜登近日签署的《2022年通胀削减法案》已正式生效。在9月22日商务部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提问,该法案对可享受税收抵免的新能源车车型做出了规定,比如汽车电池的原材料的特定百分比须来自美国自由贸易协定伙伴,或在北美回收。一些经济体已对该法案中一些歧视性因素感到担忧。商务部对此有何评价?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束珏婷回应道,中方对美方近期通过的《通胀削减法案》中有关歧视性电动汽车补贴条款表示关切。相关措施以整车北美当地组装等条件作为提供补贴的前提,对其他进口同类产品构成歧视,涉嫌违反世贸组织最惠国待遇、国民待遇等原则。我们注意到,已经有其他世贸组织成员对美方的措施表达了严重关切。

    束珏婷表示,美国作为世贸组织成员,应以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方式实施相关投资政策,维护公平竞争的贸易秩序。中方将持续跟踪评估美方立法的后续实施情况,必要时将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10.阿联酋世界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位居地区前列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2.9.27.

    《海湾报》9月23日报道,阿联酋两座城市阿布扎比、迪拜在世界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位居地区前列。该指标研究了全球119个金融中心的表现。迪拜的综合指数得分为712分,位列地区首位,全球第17位,超过法兰克福、阿姆斯特丹、日内瓦、卢森堡、苏黎世和柏林;阿布扎比得分为697分,排名地区第二位,全球第32位,超过蒙特利尔、奥斯陆和大阪等金融中心。

    在分项子排名中,迪拜在金融科技和政府法规两项排名全球第5,在商业环境方面排名第13,在基础设施方面排名第14。

    11.陈茂波:香港联通世界角色不可替代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贸易处 2022.9.28.

    大公文汇全媒体9月27日报道,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在27日举办的“香港银行家峰会2022”致辞中表示,香港作为内地及全球连接者及金融服务平台,在中央支持下,香港连接内地联通世界角色不可替代,并将保持独特和杰出的金融中心地位,进一步推动改革创新及便利化,令香港金融市场有更好的发展。

    陈茂波指出,新冠疫情令香港面临经济挑战,可是香港即将与世界重新连接,人才将随之回流,而政府亦会推出措施吸引人才和企业来港。政府正在调整防疫措施,尽快恢复正常及活力,为不同活动举办及商业联系建立最大空间。

    12.受汇率影响韩国部分出口企业面临危机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中华人民共和国住大韩民国经济商务参赞处 --- 来源:韩国《每日经济》

    据韩国《每日经济》9月27日报道,虽然韩币贬值对于促进韩国出口有一定积极效果,但对于出口占比较高的韩国中坚、中小企业来说收益不容乐观,特别是主要依赖原材料进口的制造企业受到较大打击,甚至有韩企表示进口成本已超过销售价格,出口越多亏损越大,公司已进入紧急状态,如果韩币持续贬值,则需要讨论暂停出口的方案。

    13.中国申请人可继续指定欧专局为国际检索单位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2

    中国公民和居民可以继续选择欧洲专利局(EPO)作为其根据《专利合作条约》(PCT)以英语提交国际专利申请的国际检索机构。

    近日,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和EPO共同发布联合公报,宣布两局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检索单位试点项目将于2022年12月1日起延期一年至2023年11月30日。根据该项目,中国申请人提交的PCT申请可以选择EPO作为国际检索单位。试点项目适用于以英文向CNIPA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提交的PCT申请,延长期内限额为3000件。由欧洲专利局完成国际检索的申请将无需进行欧洲补充检索。

    这一决定是基于对自2020年12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试点项目的积极评价。当时有超过270名申请人积极参与了该试点项目,其中包括大学、研究机构和个体申请人。特别是,中国本土和总部在中国的国际公司都对在欧洲及时地获得专利保护表现出了浓厚兴趣。通过由EPO进行国际检索,该试点计划的参与者在进入欧洲阶段之前可以获得更大的法律确定性,并可以使其欧洲PCT申请更快地进入审查程序。

    EPO局长安东尼奥.坎普诺斯(António Campinos)对这一进展表示欢迎,他认为:“该试点计划是我们与CNIPA战略合作的另一个富有成效的成果,它为所有对欧洲市场感兴趣的中国PCT申请人提供了一个实用的替代方案。我们非常乐于延长该试点计划的期限,因为它将在EPO的审查阶段为用户提供更多的时间、创造更多的机会来评估预期的收益。”

    翻译:王丹 校对:罗先群

    14.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中国接近前十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30  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PO)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GII),瑞士、美国、瑞典、英国和荷兰是世界上最具创新性的经济体,而中国(内地)离前十仅有一步之遥。其他新兴经济体也保持了一贯的强劲表现,包括印度和土耳其,这两个国家首次进入前40名。

    报告显示,尽管发生了新冠病毒疫情,但推动全球创新活动的研发和其他投资在2021年继续蓬勃发展,不过,在将创新投资转化为影响力方面却出现了种种挑战。

    GII发现,生产力增长——通常受更多的创新所刺激——事实上已经停滞。GII还发现,尽管研发支出和风险资本投资在近期方兴未艾,但目前的技术进步和采用都有放缓的迹象。不过,如果对创新生态系统加以精心扶持,一个由数字时代和深层科学创新浪潮引领的创新驱动增长的新时代也许会腾飞。

    WIPO总干事邓鸿森表示:“今年的GII发现,随着我们走出大流行病,创新正处于一个十字路口。虽然创新投资在2020年和2021年出现激增,但全球的不确定性,还有创新驱动生产力方面持续的下滑表现,给2022年的前景投下了阴霾。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仅要更加关注对创新的投资,还要关注如何将投资转化为经济和社会影响力。质量和价值对成功的重要性不亚于数量和规模。”

    GII的主要发现

    2021年,全球顶级企业的研发支出增加近10%,达9000多亿美元,高于大流行病发生前的2019年。这一增长主要由4个行业推动:ICT硬件和电气设备;软件和ICT服务;制药和生物技术;以及,建筑和工业金属。

    2020年全球研发投资增长率为3.3%,但比2019年创记录的6.1%的历史高点有所放缓。2020年,研发支出最高的经济体的政府预算拨款显示出强劲的增长。2021年的政府研发预算却是另一番景象:韩国和德国的支出在增加,美国和日本则在减少。

    2021年,风险投资交易激增46%,与20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繁荣时期的创纪录水平不相上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非洲地区的风险投资增长最为强劲。不过,2022年的风险投资前景更加清醒;紧缩的货币政策和对风险投资的影响将导致风险投资减速。

    在世界经济体创新能力及产出年度排名中,GII显示出前15位排名的一些关键变化,美国攀升至第2位,荷兰取得第5名,新加坡第7名,德国第8名,中国内地上升1位至第11名,离前10名仅一步之遥。

    加拿大重新跻身全球创新者前15名(第15位)。土耳其(第37位)和印度(第40位)首次进入前40名。除此之外,越南(第48位)、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53位)和菲律宾(第59位)是迄今为止在创新表现方面进步最快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GII排名

    2022年GII中排名前20位的经济体依次为:

    1.瑞士(2021年排名第1位,以下括号中均为2021年排名)

    2.美国(3)

    3.瑞典(2)

    4.英国(4)

    5.荷兰(6)

    6.韩国(5)

    7.新加坡(8)

    8.德国(10)

    9.芬兰(7)

    10.丹麦(9)

    11.中国内地(12)

    12.法国(11)

    13.日本(13)

    14.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4)

    15.加拿大(16)

    16.以色列(15)

    17.奥地利(18)

    18.爱沙尼亚(21)

    19.卢森堡(23)

    20.冰岛(17)

    就经济发展水平而言,一些发展中经济体在创新方面的表现高于预期,这包括新加入的印度尼西亚、乌兹别克斯坦和巴基斯坦。8个创新表现优异的国家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其中肯尼亚、卢旺达和莫桑比克处于领先地位。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巴西、秘鲁和牙买加的表现超出了发展水平。

    “在全球供应链的冲击下,土耳其和印度在创新表现方面的进步积极地充实了全球创新图景,而印度尼西亚则显示出令人期待的创新潜力。”GII联合编辑、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院长苏米特拉.杜塔说。“其他地区的佼佼者,如拉丁美洲的智利和巴西,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南非和博茨瓦纳,在相对创新表现方面都有进步。”

    2022年全球创新领先者

    北美洲

    北美洲包括美国和加拿大。美国攀升至第2位,而加拿大重新跻身全球创新者前15名,上升至第15位。

    在2022年的81项GII指标中,美国有15项在全球取得最高得分,包括全球企业研发投资者、风险资本投资者、高校质量、科学出版物的质量和影响,以及企业无形资产密度的价值。加拿大在风险资本接收者、合资企业和战略联盟交易以及计算机软件支出方面得分最高。

    欧洲

    欧洲继续拥有数量最多的创新领先者,共计15个跻身前25名。在所涉的39个欧洲经济体中,今年有12个经济体的排名上升:荷兰(5)、德国(8)、奥地利(17)、爱沙尼亚(18)、卢森堡(19)、马耳他(21)、意大利(28)、西班牙(29)、波兰(38)、希腊(44)、摩尔多瓦(56)以及波黑(70)。

    瑞士连续12年在创新方面保持世界第1位。它在创新产出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本国人专利申请量、软件支出、高科技制造和生产以及出口复杂性方面。瑞典(3)在基础设施和商业成熟度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研究人员、研发支出和知识密集型就业等指标上排在首位。

    德国在2016年进入前10名之后,今年取得2009年以来的最高排名,在全球企业研发投资者方面全球领先。爱沙尼亚今年取得明显进步,闯入前20名,在风险资本交易、ICT服务进口、新企业创建、移动应用开发等指标上的表现领跑全球。

    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

    东南亚、东亚和大洋洲地区的2个经济体——韩国(6)和新加坡(7)——跻身全球创新者前10名;另有5个经济体进入前25,分别是中国内地(11)、日本(13)、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14)、新西兰(24)和澳大利亚(25)。新加坡、中国内地和新西兰今年的排名均有提升。

    就整个地区而言,越南(48)、菲律宾(59)、印度尼西亚(75)、柬埔寨(97)和老挝(112)在过去10年中取得的进步最大。这些经济体在关键创新指标方面也处于领先地位。越南在高科技进口方面领跑世界,而菲律宾在高科技出口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印尼今年实现了飞跃,取得自2012年以来的最佳名次。它在创业政策和文化方面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创新关联和无形资产方面也有明显的进步,在初创企业和规模化企业融资、企业无形资产密度等指标上表现不俗。

    中亚和南亚

    印度(40)在2020年进入前50名后,今年取得地区第1名,进入前40名。伊朗(53)和乌兹别克斯坦(82)紧随其后。

    印度是中等偏下收入组中的创新领先者。它在ICT服务出口方面继续领跑世界,并在其他指标上保持最高排名,包括风险资本接收价值、初创企业和规模化企业融资、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生、劳动生产率增长和国内产业多元化。

    伊朗在中等偏下收入组中占据第3位,并且连续第2年在创新方面的表现超过了对其发展水平的预期。它在商标申请量、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生等指标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乌兹别克斯坦的排名上升了4位;2022年,它在创新方面的表现首次超过了发展预期。

    斯里兰卡(85)、巴基斯坦(87)和孟加拉国(102)今年的排名有大幅提升。然而,只有巴基斯坦的名次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持稳定。

    北非和西亚

    以色列(16)、塞浦路斯(27)、阿拉伯联合酋长国(31)在创新方面是该地区的领先者。

    以色列在过去15年一直是创新领先者。它在风险资本交易、拥有高级学位的女性员工、每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通过WIPO专利合作条约(PCT)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ICT服务出口在贸易总额中的占比方面,都遥遥领先。

    阿联酋正在向前30名靠拢,在企业研究人员数量和私营部门资助的研发方面继续排名前5。

    土耳其(37)进入了前40名。它的无形资产在全球排名第4位,并在工业品外观设计、商标申请和企业无形资产密度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

    该地区另外10个经济体的排名也有所上升,包括进步明显的沙特阿拉伯(51)、卡塔尔(52)、科威特(62)、摩洛哥(67)和巴林(72)。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

    智利(50)——唯一进入前50名的拉丁美洲国家——在该地区排名第1,其次是巴西(54)——新进入该地区前3名——和墨西哥(58)。哥斯达黎加(68)跌出了地区前3名。

    智利在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新企业方面排名较好。巴西在创新产出方面取得明显进步,特别是在无形资产和网络创意等创意产出方面,商标申请和移动应用开发也表现不俗。墨西哥在创意产品出口、高科技进口和出口等指标上领先。

    在该地区覆盖的18个经济体中,有8个经济体的排名上升。哥伦比亚(63)、秘鲁(65)、阿根廷(69)和多米尼加(90)今年的排名都有大幅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秘鲁今年在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可用性、科学和工程专业毕业生、实用新型申请量等指标上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秘鲁、巴西和牙买加(76)在创新方面的表现也高于对其发展水平的预期。

    撒哈拉以南非洲大陆

    南非(61)取得地区第1名,其次是博茨瓦纳(86)和肯尼亚(88)。该地区的16个经济体在GII排名中有所上升。除毛里求斯和博茨瓦纳之外,加纳(95)、塞内加尔(99)、津巴布韦(107)、埃塞俄比亚(117)和安哥拉(127)都有可圈可点的进步。

    南非在市场资本化方面名列前茅,而博茨瓦纳在小额信贷机构贷款和知识产权支付等指标上有良好表现。纳米比亚(96)在教育支出方面领先全球,在人力资本和研究方面的表现远超地区平均水平。

    撒哈拉以南非洲是在创新方面表现优异的经济体最多的地区(8个),其中肯尼亚连续12年保持着表现优异的记录。卢旺达(105)和莫桑比克(123)也一直表现出色。

    由于数据可用性得到改善,布隆迪(130)今年重返GII,而毛里塔尼亚(129)则是首次进入GII。

    2022年GII的主题重点:创新驱动增长的前景如何?

    2022年GII勾勒出两波可能的创新浪潮:

    (1)建立在超级计算、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基础上的数字时代创新浪潮,它即将对所有部门和科研领域的生产力产生充分的影响;

    (2)建立在生物技术、纳米技术、新材料和其他科学突破基础上的深层科学创新浪潮,它正在彻底改变对社会至关重要的四个领域的创新:健康、食品、环境和交通出行。

    然而,2022年GII警告说,这两波新浪潮的积极影响将需要很久才能变现;必须首先克服许多障碍,特别是在技术采用和技术传播领域。

    GII联合编辑和Portulans研究所联合创始人布吕诺.朗万表示:“生产力处于我们所向往的未来社会和经济的核心,尤其是如果我们想在更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又实现更高水平的平等的话。今天,在数字时代和深层科学浪潮的引导下,一场真正的革命正在推动创新。我们担负的共同责任是,从近期的危机中吸取教训,使这场革命走上正轨,并朝着我们向往的未来前进。”

    15.中国蔗糖,呼唤一场产业升级战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1 09:18:17 农民日报

    从珠三角到广西、云南,种植面积不断减少,甘蔗经历了一场颇为曲折的迁徙。中国人吃糖是要以自己生产为主,还是要靠进口?答案显而易见。粮、棉、油、糖是重要战略储备,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大,将白糖产业牢牢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很有必要。

    云南和广西产糖,但可能也是中国最缺“糖”的地方。

    因为缺甘蔗,一些本该忙碌的糖厂不得不关停机器,遣散职工,封闭大门。一座座散落在甘蔗林间的糖厂就此归于安静。

    寂静的糖厂背后是不断迁移辗转的甘蔗。从珠三角到广西云南,甘蔗种植面积也从2013年的170.4万公顷滑落到如今的135.3万公顷左右,自开始“流浪”的那天起,甘蔗的故事依稀可见端倪。

    国际糖价的起伏涨跌、盈亏线上的来回拉扯、与竞争对手的斗智斗勇……关停的糖厂,终于不用再揪心于这些话题。

    高耸的厂房和落尘的机器在夜晚更显沉默,犹如嗷嗷待哺的巨兽,无奈蹲伏于黑暗中。这里同样埋藏着属于蔗糖产业的沉浮往事。

    1.“吃不饱”的糖厂

    50岁离开糖厂后,王建军总不断回想起34年前进糖厂时那个遥远的下午。糖厂坐落在枯柯河边,往来运输甘蔗的车辆排成长龙,榨糖机不停吞吐发出轰隆的响声,仓库里高高摞起的白糖直晃眼睛。

    从5个到4个,不久后可能变成3个,勐糯糖厂在云南保山地区的兄弟单位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糖厂,走着走着就静了下来。

    不断裁并的背后,是一群“饥不可耐”的糖厂。

    “开工时间越来越短,大半的时间都在休息。”勐糯糖厂副经理张家厚面前,是成片冷清的厂房。

    停产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原材料严重短缺。

    以勐糯糖厂为例。最高一个榨季,进厂甘蔗总计40余万吨,这个数字在2021年榨季下降到20万吨。

    “工厂设计产能每天需3000吨甘蔗,如今每年开工的日子满打满算不足三个月。”张家厚伸出3个指头,使劲挥了挥。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好的糖厂面对无“蔗”下锅也无可奈何。当压榨机“吃”了上顿没下顿,工人不得不隔三差五“休假”时,保卫甘蔗,被提升到关乎糖厂生死存亡的高度。

    榨季启动后,负责原料收购的张家厚几乎没回过家。每天3000吨甘蔗进厂,是睁眼就得完成的任务。

    对糖厂来说,频繁开关机或调整日榨量,都会带来严重的机器损耗和额外成本支出,是其不能承受之重。

    为了确保甘蔗到厂,每个榨季对糖厂都是考验。数百上千个“张家厚们”,要日夜奔波在甘蔗田里,联系维护蔗农感情,协调安排收割计划。

    “少了不行,多了甘蔗就得过夜,出糖量和品质都会下降。”整个甘蔗产区在张家厚脑海里细化为一张“联络图”。

    甘蔗短缺,甚至让同业间关系也微妙起来。很多糖厂不得不在主产区安排专人设置卡点,防止外地糖厂“恶意”收购外运。事关重大,没有谁敢掉以轻心。

    就连广西崇左——中国最大的糖料蔗生产基地——糖厂们同样不能免俗。在榨季开启后,地方政府也会出面协助规范蔗区管理,防止辖区甘蔗外流。

    要“防备”的不只是糖厂,过去井水不犯河水的饲料厂,近几年也加入抢蔗大战。

    每年砍收季节,“挑剔”的糖厂都会留下大量的甘蔗尾梢。这些甘蔗尾梢有的被农户捡回去喂牛,大部分的归宿要么是烂在地里、要么是被一烧了之。

    “砍完甘蔗哪还有力气再去清理甘蔗叶?又不让烧,就地粉碎每亩差不多要花150元,成本太高了!”蔗农的困扰和诉求,让同样原料短缺的饲料厂有了乘虚而入的机会。

    蔗叶蔗梢转化利用变为饲料,本是多方有利的好事,但一些“不讲究”的饲料厂却让好事变了味。

    有些饲料厂不满足于跟在糖厂身后“捡饭吃”,直接来到田头,从蔗梢到蔗根整根收购,一股脑全都拉走。“既不挑品质,还节省劳力。”不少蔗农算了经济账,感觉很划算。

    但这让糖厂气愤不已。为了维持甘蔗种植面积,糖厂在坡地整理、机耕道建设、良种推广等方面往往花费了大量心血,最后却被跨行的饲料厂截了胡。

    糖厂缺吃少喝的背后,是甘蔗种植面积的连年下跌。以勐糯糖厂所在的龙陵县为例,甘蔗种植面积最高峰时达到近20万亩,经过连年起伏,目前仅剩4.6万余亩。

    “我们这边气候没那么适宜,地形限制也多。”去年一场旱情,让本就捉襟见肘的勐糯糖厂更加有些吃不消,也让他们对300多公里外的孟连县满是羡慕:“还是那边气候条件好一些,平整的地块也更多一些。”

    孟连是云南省内久负盛名的甘蔗产区,2015年被纳入国家糖料蔗核心基地建设项目。2020—2021年榨季,孟连昌裕糖业公司实现蔗糖总产量10.64万吨,出糖率高达13.89%,居云南首位。

    然而光鲜之下,隐忧同在。当地制糖企业透露,近年来,确保10万亩糖料蔗核心基地的任务变得愈加艰巨。

    无独有偶,在最大的甘蔗主产省广西,甘蔗也正在从果树、桉树脚下争地。一些经年饥饿的糖厂,最终逃不过被兼并、被重组的命运。高峰时广西糖厂有100多家,刚刚过去的这个榨季,至少有三分之一的糖厂没有开机。

    2.“流浪”的甘蔗

    时间向回拨转10年,糖厂如今的窘境,或许是在为过去的野蛮生长埋单。

    糖业曾经历过一段疯狂时光。2011年,国内糖价狂飙到7000多元/吨,国内一度出现“有甘蔗处皆有糖厂”的盛况。没过几年,糖价腰斩,那些乘着风来的糖厂最后又迅速随风散去。

    是国内白糖供过于求了吗?并没有。事实上,我国白糖常年进口500万吨。缺口如此之大,甘蔗去哪了?中国农业大学一项研究数据显示,我国食糖产业自2012年起连续经历了3个制糖亏损期,致使全国制糖行业亏损总额累计达147.3亿元,大批糖厂倒闭,蔗农纷纷改种其他经济作物。

    有蔗才有糖,在整个糖料作物种植面积中,甘蔗播种面积所占比重大于85%。但细观其近些年的种植历程,甘蔗则经历了一场颇为曲折的迁徙。

    作为温带和热带农作物,甘蔗适合栽种于土壤肥沃、阳光充足、冬夏温差大的地方,福建、广东、海南都曾是主要的甘蔗种植区域。曾几何时,蔗糖业一度是珠江三角洲的优势产业,大量的糖厂在甘蔗林中“破土”动工。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沿海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大量的传统甘蔗种植户转型生产果品蔬菜。珠江三角洲和闽南等传统甘蔗种植区,大多演变成了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甘蔗生产重心开始西移,逐渐向桂中南、滇西南、粤西、琼北集中。

    虽然一路向西迁移,但滇西南等产区多丘陵山地,依然让甘蔗种植的困难更为凸显。

    “要么人上不去,要么水上不去。”云南省龙陵县甘蔗产业办公室主任李家昌表示,2011年龙陵县甘蔗种植面积曾达到过16万亩,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高和土地成本的逐年增长,2020—2021年榨季只余下不足5万亩甘蔗田。

    “对农户而言,种什么收入最高是最主要的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海外农业研究中心办公室副主任研究员李辉尚认为,一些产区甘蔗种植亩均净收益不足千元,对农户来说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云南省甘蔗收购指导价每吨420元,10年没变了,但生产成本每年都在增加。”李家昌说,为了争取货源,作为蔗农的利益共同体,糖厂往往在收购指导价之上自行加价,但操作空间并不大。

    不仅如此,为了推动甘蔗种植保障原料供应,糖厂常常自发给予种植户坡改梯、农资购买等项目的补贴,期望建立更好的原料供应关系。但对于原本就跌跌撞撞的糖厂而言,这显然也是巨大的负担。

    受地形、种植习惯等因素影响,国内甘蔗种植模式多年来变化不大,加之不断连年攀升的成本,糖厂的原料成本压缩空间十分有限。“原料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70%左右,原料价格高会推高生产成本。”中国糖业协会副理事长钟金传说。近年来,随着国内蔗区农资、劳动力和土地成本不断上涨,我国糖料收购价格较巴西、泰国、印度等世界主要产糖国高出了50%。

    不加价甘蔗收不上来,继续加价后财务压力难以支撑,大多数糖厂夹在蔗农和市场之间左右为难。对不乐观的企业家来说,这无非是选择以何种方式关门的问题。

    事实上,身处承接上游种植与下游消费的中间环节,糖厂对白糖的定价权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势。

    “食糖市场的国际关联性很强,国内价格过高的话,终端需求自然会转向进口。”李辉尚告诉记者,即便是与关税配额外的进口糖相比,国产糖的价格依然缺乏足够竞争力。

    甘蔗在东南沿海与果蔬“争地”落了下风,在西南边境依然占不到优势。愿意种甘蔗的人越来越少,大量的土地转向果蔬等经济作物种植。

    这让那些在甘蔗种植高峰时建立的糖厂叫苦不迭。成品糖在价格上缺少竞争力,糖厂亏损,蔗农收益受到影响选择弃种改种,糖厂原料减少、开工率降低……大量糖厂被卷入这样的循环后,蔗糖行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迎来洗牌。

    办法也不是没想过。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边境地区的糖厂看到了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云南甘蔗产业种植技术逐步辐射到缅甸等地,边境地区糖厂原料蔗供给不断扩大。

    常年“饥饿”的康丰糖业,与山对面的缅甸农户开展国际合作,找到了5万亩原料蔗。既能提高原料供给,又能输出先进农业技术,还能为提升中国农业竞争力做出探索,对外对内都是好事。

    但甘蔗“流浪”太远,“回家”之路就会充满不确定性。

    近几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原本简单的甘蔗内运变得复杂起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康丰糖业将种在境外的5.6万吨甘蔗运回国内。暴增的各项成本,最终让他们不得不将余下的近10万吨原料蔗遗弃在境外。

    无奈之下,为了拓展原料基地,边境糖厂再次将目光转向国内。康丰糖业联手临沧市永德县大力发展蔗糖产业,一年内在永德县推广种植甘蔗近5万亩。

    3.“丢是一块肉”

    优质优价的进口白糖,不断减少的甘蔗供应,上下游挤压中的糖厂……重重压力之下白糖产业该何去何从,很多从业者也开始困惑:“中国人吃糖到底是要以自己生产为主,还是要靠进口?”

    答案显而易见。

    “白糖作为国家战略物资,保持较高比例的自给率很有必要。”云南农垦集团总经理助理、兴农公司董事长资云峰表示,粮、棉、油、糖是重要战略储备,关系我国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对地方经济发展带动作用较大,将白糖产业牢牢握在中国自己手中很有必要。

    让“糖罐子”里多装中国糖,成为了云南农垦在全行业面临调整重构时,依然选择逆势而上的重要原因之一。2018年以来,云南农垦开始强势进入蔗糖产业,收购糖厂、扩种面积、甘蔗种植“走出去”等战略的实施,在行业冷静期显得较为突出。

    除了战略意义上的考虑,在甘蔗种植经济效益并不算高的当下,当地政府仍然将其作为支柱产业之一,一个关键字就是“稳”。

    这是“稳边”的“稳”。

    在我国边境地区,包括甘蔗在内的农作物替代种植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孟连昌裕糖业副董事长孔召明告诉记者,边民种植甘蔗,收入大幅度提高,靠近边境地区村寨的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都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也是“稳民生”的“稳”。

    糖业的命运和很多人的命运休戚相关。在云南保山、临沧等很多县市,糖厂往往是当地较大的工业企业,围绕糖厂上下游衍生出的各项产业繁多,每家每户几乎都能和糖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关系。糖厂的不断关停,让很多工人不得不走出工厂,重新走上择业的道路。

    在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等主产区,蔗糖产业是传统的优势产业,是蔗农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包括蔗糖在内的糖业发展关系到我国4000万糖农的全局利益和生存大计。

    “自然资源条件有限,有些地块除了甘蔗种不了其他作物,我们当然希望糖业能够持续发展。”在孟连县农业农村和科学技术局局长赵原看来,对一些农户而言,保糖业就是保“饭碗”:“脱贫攻坚的时候,进度最快的都是甘蔗种得好的。”

    有产区曾算过一笔账,在脱贫攻坚时期,蔗农的种蔗收益加上补贴、保险等,种5亩以上甘蔗就能脱贫,种上10亩就能实现增收。而其他产业链相对薄弱的农产品,农户要面对的市场风险就大得多。

    勐糯的第二产业不多,只有两个工厂,糖厂是其中之一。这个边境小镇靠着甘蔗修通了崇山峻岭间的路,供出了大学生,让草房变瓦房、瓦房又变楼房。

    “丢是一块肉。”在李家昌看来,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蔗糖产业依然是一个丢不得的产业。然而面对市场的“拷问”,“留着又是一根硬骨头”。

    4.拿什么拯救白糖

    “丢不得”的原因可以有很多,但糖业终归要走向市场。拿什么拯救白糖?

    从原料抓起已经成为行业内的共识。

    作为糖厂的“第一车间”,蔗区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产业的发展走向。早在2017年,国务院就明确提出,以广西、云南为重点,划定糖料蔗生产保护区1500万亩。

    主产区的“甘蔗保卫战”已经打响。

    来宾市曾是速生桉在广西的主产地之一,桉树林一度疯狂蚕食着种蔗用地,大面积的速生桉人工林对生态环境也造成了不良影响。

    为了尽快“退桉还蔗”,今年来宾市展开行动,种蔗面积恢复至173.17万亩。“果改蔗”“林改蔗”……越来越多的耕地被还给甘蔗。

    保证甘蔗种植面积,并不是冷落其他产业。“我们需要提升产业规划的合理性,引导产业向优势产区集聚。”赵原认为,要通过资源整合,在适合的地方培育适合的产业,最大程度发挥土地利用效益。

    为了种出一根“好甘蔗”,良种、良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2018-2020年,全国选育并登记糖料蔗新品种84个,高产、高糖的“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如火如荼,糖料产业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化、品牌化、集团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正越走越清晰。

    “糖业到了重新赋能的时候。”资云峰认为,传统糖业转型升级、延链补链已经迫在眉睫,而甘蔗的价值尚未被充分挖掘。“现在糖厂生产的产品主要还是传统白糖,更有竞争力的高端糖、功能糖比重较低,副产品的开发也有待完善。”

    产品的同质化是糖业要解决的另一个问题。“各家糖厂产品种类和质量都差不多,甚至很多年没有变化,在精深加工方面探索得不够。”李辉尚说,梳理近年进口糖来源时可以发现,有少量但高价值的进口糖来自于并不种甘蔗的发达国家,这说明我国食糖精深加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糖厂的革新甚至会直接影响到上游生产。近年来,不断有制糖企业投入资金进行产能提升改造,提高甘蔗日处理能力,以缩短榨期,从而确保宿根蔗的生长周期,提高甘蔗单产。

    处理得当时,饲料厂与糖厂也并非你死我活的关系。越来越多的糖厂开始考虑如何将一根甘蔗“吃干榨净”——“蔗梢做青贮饲料,蔗渣用来造纸,废蜜可以生产酒精”。

    保障蔗农收益,才是提升种甘蔗积极性的根本。今年,财政部、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在广西开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由中央财政和广西财政对投保蔗农实施保费补贴。原则上,完全成本保险或种植收入保险的保障水平最高可达糖料蔗种植收入的80%。

    期货市场的试水来得更早。2018年,在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支持下,首个白糖“保险+期货”县域全覆盖试点项目在广西罗城县推行。2019年6月,因市场价低于保险目标价格,6164户蔗农拿到了总计743.67万元赔付款,覆盖甘蔗种植面积13万余亩,对应白糖现货量约6万吨。

    市场的事情终究要交给市场来解决。“现在国内食糖的价格基本由供求关系来决定,市场在糖业资源配置中发挥了基础性、决定性作用。”钟金传说,当前,国内食糖产业传统产销界限正在消失,白糖期货对于现货价格的影响日益加深,市场集中度与专业度不断提升,建设更完善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将成为食糖产业新趋势,“在现货层面上,就是要破除区域壁垒,形成全国性的交易价格和交易规则,通过价格引导资源高效利用,实现行业资源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

    当更多关注的目光投向糖业,中国蔗糖苦尽甘来的日子或许不再遥远。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记者 王小川 赵宇恒

    信息来源:农民日报

    16.外汇局: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 跨境双向投资将呈现更加均衡的发展态势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30 10:04:01 央广网

    央广网北京9月29日消息 日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了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统计数据,并发布《2022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王春英表示,我国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经常账户、直接投资均呈现较高顺差。

    王春英介绍,2022年上半年,我国经常账户顺差1664亿美元,同比增长43%,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比值为1.9%,仍处于合理均衡水平。其中,货物贸易顺差增长36%,服务贸易逆差收窄30%。上半年,直接投资顺差740亿美元,与经常账户形成的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合计2404亿美元,同比增长3%,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有效发挥平衡跨境资金流动、稳定外汇市场的基本盘作用。

    王春英还表示,三季度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平稳,基础性国际收支顺差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目前三季度国际收支数据仍在统计中,从相关数据表现看,基础性国际收支仍总体呈现一定规模顺差。经常账户方面,根据海关统计,7-8月进出口顺差同比增长57%,体现了我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以及稳外贸、保市场主体等政策的支撑作用;外汇局数据显示,7-8月服务贸易逆差同比收窄3%,主要是运输、计算机信息服务、商业服务等收入增长14%。直接投资方面,据商务部统计,7-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同比增长14%,显示资本项下中长期投资渠道表现稳健。此外,9月以来我国跨境资金流动保持平稳,银行结售汇以及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延续基本平衡。多方面数据均表明当前我国国际收支运行总体稳健。

    谈及未来我国国际收支趋势,王春英认为,我国经常账户将保持合理规模顺差。近一段时期,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下,我国经常账户顺差保持增长,在全球主要顺差国中表现突出,充分体现了我国货物贸易等经常账户收支的稳定性和韧性,也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首先,近年来我国货物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出口新动能逐步涌现。今年前8个月,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出口同比增长9%,纺织、服装出口增速均高于10%,汽车等出口增长56%,跨境电商等贸易新业态成为推动外贸发展的重要引擎;同时,贸易伙伴多元化拓展取得积极成效,欧美仍是我国重要的传统市场,对东盟、拉美地区的外贸规模也在增长。其次,服务贸易发展将会继续提档升级。随着我国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以及服务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计算机信息服务等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正在为服务贸易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同时,跨境双向投资将呈现更加均衡的发展态势。首先,直接投资保持顺差格局。国内营商环境持续改善,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将继续吸引外资来华投资兴业。同时,我国对外投资仍将保持合理有序的发展态势。其次,人民币资产在全球范围内具有稳定的投资回报和分散化投资价值,长期看国际投资者配置人民币资产意愿总体依然较强。

    王春英称,总体看,未来国内经济持续恢复的趋势是确定的,继续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是坚定的,物价稳定等优势更加明显,制造业转型升级效果逐步显现,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内在基础依然稳固,这也是我国外汇市场和人民币汇率稳定的根本支撑。

    信息来源:央广网

    17. 中新经贸互惠合作前景广

    18. 2022.9.23.《国际商报》贸易投资版 记者 刘叶琳

    近年来,中新经贸合作不断深化,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为中新两国企业在更广泛领域、更多元维度开展合作展现了广阔前景。

    数据显示,今年1-7月,中新进出口总额为602.9亿美元,同比增长15.4%。截至2021年,新加坡对华投资累计达1208亿美元,已连续9年保持对华新增外资最大来源国的地位。新加坡也是中国在东盟最大的投资目的地国,目前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存量已超过600亿美元,在中国对外投资目的国和地区中列第5位。中国企业还积极参与新加坡基础设施建设,承揽地铁、公路、船厂、码头、电站等多领域项目,累计承包工程营业额已超过450亿美元。

    日前,中国机电商会常务副会长兼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郑超在参加由新加坡中华总商会主办的第25届新加坡中小企业大会时表示,目前,中新各领域经贸合作具有前瞻性、创新性和引领作用,对两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和各自经济转型升级均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等项目是政府间合作项目的典范,两国刚刚签署的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领域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也将为双方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提供新动力,创造新商机。

    在郑超看来,新加坡作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平台优势明显。目前,全球有超过40%的跨国企业将亚太总部放在新加坡。在新加坡拓展业务的中资企业已经从最初的贸易、工程、劳务合作发展为投资控股公司、区域总部公司并扩展到研发中心、战略中心,并已开始与新加坡企业联合“走出去”,开展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合作。

    近年来,中国致力于优化投资政策,为包括新加坡企业在内的全球投资者在华投资兴业营造了更优的发展环境。

    对于新加坡企业的在华发展机遇,郑超认为,一方面,中国是全球企业投资的重要市场。中国的超大市场规模,加上完备的产业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人力资源等有利条件,可为来华投资企业提供巨大而持久的发展动能。另一方面,中国可以成为新加坡企业重要的全球生产基地。中国的产业链齐全,价值链完备,来华投资企业在中国很容易寻找到配套的上下游供应商。中国非常重视和鼓励创新,外资研发中心享受优惠政策的门槛进一步降低。新加坡企业可以通过投资中国,将中国作为面向全球的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中国与新加坡经贸合作成效显著,民间经贸交流积极活跃。面对新的国际形势下不断增长的投资合作需求,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认识到,亟须加快建成中新两国商协会间机制化的合作平台和服务渠道,进而有效整合双方的资源优势,以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两国实现经贸合作的新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已打造出高端对外投资合作促进活动,搭建了国际产业合作平台、法律服务及展览展会等多个高质量的品牌服务项目。“2020年年底,机电商会提出构建国际产业合作机制,并与中华总商会共商合作,搭建对接全球优质资源、服务中新乃至东盟企业的国际产业合作民间支持服务平台。”郑超表示,未来,机电商会愿与新加坡业界同仁一道,共同为推动中新经贸合作发挥好引导促进和服务平台作用。

    18.中国与上合组织成员国经贸往来持续升温

    2022.9.26.国际商报  贸易投资版 记者 刘  昕

    9月15日,在南京海关所属太仓海关监管下,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一批72吨聚氨酯原液搭乘中欧(亚)班列出口到乌兹别克斯坦。

    “中欧(亚)班列开通让我们与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经贸联系更紧密了,公司也在当地开拓了更多的客户资源。”旭川化学(苏州)有限公司关务经理申留弟告诉记者,今年前8个月,企业已经通过中欧(亚)班列出口产品3580吨,同比增长32.5%。

    近年来,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中欧(亚)班列的往来也愈发频繁,更畅通的贸易通道助力政策红利加速释放。记者从海关总署了解到,今年前8个月,中国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73万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出口1.07万亿元,增长25.4%;进口6550.1亿元,增长27%。8月当月进出口2567.9亿元,创月度历史新高。

    “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灵活便利

    近日,常熟市莫城街道初昱智日用百货经营部的一批货值5.1万美元的涤纶绣花布等服装面料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申报,通过中欧班列顺利出口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我在常熟做服装辅料外贸生意十多年了。如今,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合规又便利。”商户陈劲说道,他在8月初接到哈萨克斯坦客户的这批订单时,还有些不知所措。“在咨询海关后,我了解到现在有新的物流通道,货物可以搭乘徐州中欧班列出口,非常方便,全程可节约物流成本约6000元。”

    陈劲口中的“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模式是指对外贸易经营者在市场采购试点地采购商品后,再以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向采购地海关提前报关,完成组货拼箱后搭乘中欧班列通关出口。随着运量不断增加,中欧班列的服务也越来越精细化,借由“中欧班列+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助力中小微企业货物出口,展现出强大吸引力。

    “通过全面实施互联网+无纸化通关和加强简化申报等政策辅导,将监管理念和风控要求有针对性地融入市场采购贸易平台管理,一方面能解决市场杂货订单零碎、报关手续复杂等阻碍小微商户‘走出去’的问题,另一方面保障了出口产品质量,有利于中国品牌形象的树立。”南京海关所属常熟海关查验二科科长吴明杰说。

    如今,一大批“江苏制造”的家用电器、日用百货和纺织服装通过“钢铁驼队”运往中亚国家,乌兹别克斯坦的钾肥与棉纱、哈萨克斯坦的铬铁合金等货物也被运回中国。

    “上合快线”累计开行超800列

    9月16日,在青岛海关所属胶州海关办结通关验放手续后,由山东高速集团统筹运营的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从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中心顺利发出。至此,“上合快线”自2020年4月首发以来已累计开行突破800列。

    这趟班列共100个标准箱,满载瓷砖、轮胎、机械配件、生活用品等货物,货值约2100万元,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运往乌兹别克斯坦的丘库尔赛。

    通过“上合快线”班列运送货物,企业减少了运费和中转次数,产品送达客户时效更快。记者从青岛海关了解到,近年来,青岛海关与山东高速集团等单位联手推动上合示范区发展,先后开行中欧班列(齐鲁号)“上合快线”等特色班列,通过“上合快线”带动要素资源加速积聚,辐射上合组织国家30多个城市。同时,海关出台专门支持措施,推广实施铁路快速通关、过境运输申报无纸化、铁路箱和海运箱相互换装等通关监管模式,为中欧班列提供通关便利,助力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

    目前,“上合快线”已开通上合示范区至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等线路,通过班期化、常态化运营,为山东与上合组织国家的进出口企业提供全程物流供应链解决方案,进一步拓展东西双向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山东与上合组织国家贸易便利化。据青岛海关统计,今年前8个月,山东省对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进出口1903.7亿元,同比增长38.4%。

    19.促贸援助:未来路往何方?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文|雷蒙 本刊驻日内瓦特约记者2022.9.20.

    7月27—29日,世贸组织在日内瓦举行第8次促贸援助全球审议,此次会议以“赋权相互连接的可持续贸易”为主题,与会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围绕促贸援助在支持妇女经济赋权、数字可连接性以及环境可持续发展对发展目标的贡献等问题举行了50场活动。这也是世贸组织在2022年夏休前最后一场大规模活动了。

    促贸援助倡议启动之初,本意是通过援助的方式解决发展中成员存在的与贸易有关的瓶颈和制约因素,提升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能力,使其更好地融入全球贸易。该倡议启动时,恰逢多哈回合谈判密集进行的时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帮助发展中成员更好地适应贸易自由化便利化的结果。促贸援助全球审议每两年举行一次,既要总结过去两年促贸援助工作情况,又要确认全球促贸援助的未来趋势,还要改进世贸组织有关促贸援助的监测工作。

    2022年的全球审议是在多重危机叠加的背景下进行的。首先,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继续给各国民众健康造成威胁,也影响了全球贸易的有序往来,贸易一直未能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其次,全球很多主要经济体都面临着通胀压力,不断走高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对社会各阶层都带来了压力,也让各国负责财政事务的官员感到压力。再次,俄乌冲突也引发了很多国家特别是粮食净进口国家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担忧。

    过去两年间,世贸组织的促贸援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内容:妇女经济赋权、数字可连接性、可持续贸易。妇女经济赋权是属于“政治正确”的题目,数字可连接性反映了当前全球数字经济发展的态势,而可持续贸易则是与全球向低碳经济增长模式过渡相联系的。而从世贸组织和经合组织的联合统计数据看,全球促贸援助规模达到646亿美元,创造了历史新高,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促贸援助问题的重视。尽管如此,伊维拉总干事还是呼吁私有部门更多地介入促贸援助,以便实现经济复苏和韧性发展。

    在笔者看来,促贸援助倡议既要与时俱进,更要守住初心。从国际贸易中心、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经合组织等几个国际组织负责人发言看,他们都希望促贸援助顺应当前国际社会最热门的趋势,为解决国际挑战做出贡献。然而,促贸援助是要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贸易能力,是通过解决其他与贸易有关的瓶颈来促进贸易能力的提升,不能赋予促贸援助太多超出其能力的责任,否则就犯了本末倒置的错误,与设立促贸援助的初衷越来越远了。

    20.商务知识---电子口岸卡的作用

    是在中国电子口岸中唯一代表企业身份的IC卡。该卡的持有者可以申请企业网上业务权限,备案本企业操作员卡,对本企业操作员卡进行管理。

    企业操作员卡由企业法人卡注册并授权,该卡持有者可以在口岸电子业务系统进行除企业管理、操作员卡申领之外的具体业务操作。操作员卡根据权限不同有可分为:具有录入权限的录入卡;具有申报权限的申报卡。持有企业操作员卡者可以在授权范围内进行相关业务操作。

    编辑:政策法规处(公平贸易处)202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