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2.第19期)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2-10-14 阅读次数:18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2.第19期)

    1.奏响赓续友谊、合作共赢的华美乐章(大使随笔)

    2022-09-15 10:55:06 人民网-人民日报

    金秋九月,习近平主席应邀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将出席在撒马尔罕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习近平主席将同乌兹别克斯坦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举行会谈,并同其他与会国家领导人一道,重点围绕上合组织框架内全方位合作、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等深入交换意见,携手擘画中乌关系发展新蓝图,合力谋划上合组织发展大计。

    中乌两国人民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早在2000多年前,古丝绸之路就将中乌两国人民联系在一起,双方互通有无、互学互鉴,碰撞出文明交流的火花,生动诠释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建交30年来,双方坚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互利共赢,不断深化政治互信,推进互利合作,两国关系不断迈上新台阶。双方均珍视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反对他国干涉内政,坚定支持彼此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元首外交掌舵领航。在两国元首战略引领和亲自推动下,双方各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和2016年两次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米尔济约耶夫总统在2017年至2019年连续3年赴华访问,出席两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两国元首通过多种方式保持密切沟通,就加强各领域双边合作及在国际舞台上的协作深入交换意见,达成系列重要共识。今年2月,米尔济约耶夫总统专程赴华出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发展理念相近相通。中乌同为丝绸之路上的文明古国,都秉承和平发展理念,谋求共同繁荣。当前,中乌两国均处在各自发展重要阶段。中国正朝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迈进,乌兹别克斯坦人民开启了建设“新乌兹别克斯坦”新征程。两国都坚持人民福祉高于一切,是谋求发展振兴的同路人。

    合作意愿真诚强烈。中乌经济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2021年,双边贸易额超过80亿美元,中国多年保持乌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出口目的地国地位。中国对乌累计投资额超过100亿美元,在乌中企达2000多家。双方在减贫、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可圈可点,中国疫苗成为乌兹别克斯坦抗疫主力军并实现联合生产,抗新冠药物获批在乌兹别克斯坦临床使用,给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今年是《上海合作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中乌同为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中方全力支持乌兹别克斯坦担任轮值主席国工作,彰显了和衷共济、守望相助的真情厚谊。乌兹别克斯坦是丝路古国,撒马尔罕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枢纽。乌方选择撒马尔罕作为本次上合组织峰会举办地,使丝路精神与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相得益彰。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习近平主席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对推动双边关系和上合组织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相信本次上合组织峰会将在丝路精神和“上海精神”的交相辉映下,奏响赓续友谊、合作共赢的华美乐章。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国际竞争力、煤电退出和碳边境调节——碳中和目标下的三个关键议题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探索与争鸣》

    《巴黎协定》确立了全球气候治理历史上第一个普遍适用的全球性治理体系,要求所有的缔约方都必须提出国家自主贡献,以实现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限制在1.5℃以内的目标。2021 年7 月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报告《气候变化2021 :自然科学基础》指出,目前全球地表平均温度较工业化前高出约1℃,从未来20 年的平均温度变化预估来看,全球温升预计将达到或超过1.5℃。这个结论向全球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提醒各国要采取积极务实的措施来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根据英国能源与气候信息组织统计,目前全球已有137个国家承诺到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其中124 个国家设定到2050 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根据气候行动追踪的数据,这些国家覆盖了全球73% 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显示了全球改善气候变化的雄心。作为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国在2020年9 月也明确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 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即“双碳”目标)。中国宣布2030年前碳达峰并不令人意外,但中国承诺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出乎国际社会预期。中国主动向世界作出庄严承诺,表明中国愿携手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

    承诺设立目标只是第一步。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和主要发展中大国,应进一步强化碳排放承诺以与碳中和目标匹配,制定详细计划,并设计相应的政策付诸实际行动,确保各自和全球作为整体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国内学界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讨论铺天盖地,然而许多讨论并不深入,或者认识模糊,本文拟就其中三个关键议题谈一些看法。

    碳成本提高短期对企业有阵痛,但也不要被企业可能放大的情绪所影响

    按照承诺,中国实现碳达峰后再到碳中和的时间仅有大约30 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而且中国的绝对排放量是任何国家不可比的。无论减排的速度还是力度,达峰后中国年减排量将远超发达国家。中国作出“双碳”承诺时间恰逢迈入“十四五”规划期,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和更长期发展规划时可充分地把这个约束考虑进去。地方和企业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责任方和主体,及早把这个信号传达给地方和企业,可让他们在经济、投资、技术、环境等方面有一个比较长期的综合考虑,早作为早主动,达峰峰值低而且早,后期减排压力就小,回旋余地就大,可能的影响和损失也越低。

    制造业的碳排放量较高,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碳成本的增加难免会有影响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顾虑。对企业来讲,碳成本增加短期肯定有一些阵痛。但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机会。判断和把握节奏至关重要,要避免采取超出目前发展阶段、不切实际的运动式“减碳”的过度行动。

    政府出台政策既不能忽略企业可能的短期阵痛,但也不要被企业可能放大的情绪所影响。客观上,企业都有放大环境政策影响其产能和就业的意愿,这在欧盟实施环境税收改革和碳排放交易及美国实施SO2交易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实际的影响远远小于企业所声称的。其实,环境成本、碳成本只是影响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转移的部分因素,营商环境、市场大小、生产要素成本、汇率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甚至影响更重要,这也是为什么大量实证研究并没有太多支持“逐底竞争”的原因。另外,碳成本提高影响制造业发展的观点忽略了全球都在行动这样一个现实。因为气候变化是全球问题,到目前为止全球大约140 个国家都承诺了碳中和目标,为此这些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碳成本增加。因为大家都在做,都在为此付出,而不是像以前只是一小部分国家在做,因此每个国家的相对竞争优势跟以前也许差异不大。欧洲、美国等国家可能碳成本增长更多,中国可能还会因为技术进步快而提高竞争优势。

    煤电全面退出是否要一刀切

    2021 年7 月23 日,深入探讨应对气候变化、清洁能源转型等议题的二十国集团(G20)能源与气候联合部长会议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举行。据路透社报道,会议未能在最后公报中就关键气候承诺表述达成一致。G20 轮值主席国意大利生态转型部部长Roberto Cingolani 告诉记者,主要争议之一就是中国和印度不同意公报中2025 年淘汰煤电的表述,认为这不可能,而大部分国家希望2025 年之前实现淘汰煤电。

    的确,碳中和要求能源消费结构向低碳化、无碳化深度调整,能源供给结构需与之匹配。据2020 年12 月联合国发布的《2020 年生产差距报告》,从2020年到2030 年,全球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需每年分别下降11%、4% 和3%,才能与1.5℃温控目标的减排路径保持一致。然而,根据各国政府的计划和预测,化石燃料年均增产2%。如此一来,预计2030 年化石燃料的产量将比1.5℃或2℃温控目标所要求的产量分别高出120% 和50%。

    国内也有从事经济和环境研究的学者,对能源问题本身及其涉及的利害问题和难度了解不深,主张尽快淘汰煤炭、淘汰煤电。也有从事气候变化研究的学者,过于理想化,更多从气候变化角度看问题,对中国的经济情况了解不够,对地方和企业实施国家政策可能遇到的困难了解更少,也建议激进的控煤和煤电政策。

    中国在煤电和控煤上的立场,既要考虑遵守全球气候变化协议,也要基于本身经济发展水平和能源结构的客观现实。中国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下降,非化石能源比重大幅上升。这将对煤电和控煤产生很大的影响。中国主要依靠煤电,虽然煤电装机占全国电力总装机容量2020 年首次低于50%,但全国仍有10.8 亿千瓦煤电装机在运行,而且大多数燃煤电厂是在过去15 年内投产运行的,离现代煤电厂正常退役还有20~30 年时间。让这些机组提前退役会造成很大经济损失,特别是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机组运行年龄更短。

    那么,是否需要各国一刀切在某一时间节点煤电全面退出呢?首先,淘汰煤电时间表与应对气候变化紧迫性相关。《巴黎协定》的目标是本世纪要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升幅控制在2℃以内,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1.5℃以内。如果温控速度要快于《巴黎协定》中的规定,实现1.5℃以内的温控目标,那煤炭和煤电面临比维持2℃以内的温控目标下更快更大幅度地压缩,要更早地全面退出。研究显示,在全球温升控制在1.5℃目标下,煤电更多地承担系统调峰、调频、调压和备用功能,通过降低利用小时,2045 年中国可实现煤电全面退出;在全球温升控制在2℃目标下,煤电全面退出可推后到2055 年。其次,实现特定温控目标本质上需要不同幅度地消减温室气体排放,而不是特定的化石能源。尽管在现在的技术水平下和出于经济性的考虑,大幅减少化石能源使用有助于大幅消减温室气体排放,但煤电是否全面退出与是否有抵消碳排放的负碳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是否能够得到经济合理的利用有关。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可允许这些煤电机组不至于全部提前退役。未来CCS 技术的成本下降幅度和发展规模,对控煤和煤炭消费量下降的幅度将产生影响。研究显示,在碳中和约束下,经济性CCS 技术的规模应用可延迟中国煤电到2060 年全部淘汰。

    可见,大幅压缩甚至淘汰煤炭煤电是趋势,煤炭清洁利用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这是它与其他环境问题不同的地方。但淘汰煤电的时间点与负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有关。因此,关键是在中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能源结构下,如何来判断和把握这个问题。笔者一直撰文呼吁,中国要严控煤电项目,优先退役落后产能,煤电装机必须在“十四五”时期达峰,并在2030 年后快速下降。煤炭在“十四五”时期还会维持现在的高位,“十五五”时期煤炭占比开始较快下降。2040 年后,随着现有的煤电厂退役、可再生能源发展规模扩大、储能规模化运用,煤炭消费将快速下降,到2050 年,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预计降至个位数。国家要充分利用这个时间窗口,做好清洁能源的发展,以便把煤电调整对国家经济的总体影响降到最低。采取过度行动,或者对这个事情没有认真对待,都会付出高昂的代价。

    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的影响

    2021 年3 月,欧洲议会投票通过了设立“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的议案。议案希望在提高欧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同时,有助于保护欧盟企业不受国际竞争力和碳泄漏威胁,并提升欧盟以外国家的气候雄心。7 月14 日,欧盟委员会正式提出气候、能源、土地利用、交通和税收等一揽子政策提案,以确保2030 年欧盟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 年水平至少减少55%。欧盟绿色新政中防止碳泄漏的CBAM 提案,可能对中国影响最大,应引起国内的充分关注。

    根据欧盟CBAM 提案,CBAM 将涵盖欧洲碳市场中的电力、钢铁、水泥、铝和化肥五个领域生产过程中的直接碳排放。复合终端产品(例如汽车、机械零件、铝制品等)和其他产品则没有纳入。2023—2025 年为过渡阶段,所涵盖领域产品只需报送排放数据,欧盟在此期间不征收任何费用。从2026 年开始,欧盟将逐年减少10% 的生产企业碳排放免费配额直至2035 年完全取消碳排放免费配额,同期要求产品进口商根据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支付碳费用,并逐年提高费率。欧盟进口商需要每年5 月31 日前申报前一年进口到欧盟的产品的排放数据,并递交根据排放数据核算的CBAM 凭证,CBAM 凭证价格将与欧盟碳市场每周的均价挂钩。

    欧盟向特定工业企业提供免费碳配额,是为了欧盟企业不受碳泄漏威胁。既然CBAM 机制是作为解决EU- ETS 中碳泄漏风险的替代措施,那么欧盟就不能在对欧盟外的企业征收碳关税的同时,还对欧盟内同业竞争企业提供免费碳配额,对欧盟企业提供双重保护。单就CBAM 机制对不同生产地的“同类产品”提供差别待遇这一点,就与世界贸易组织(WTO)条款不兼容,存在滥用贸易保护的嫌疑。欧盟CBAM 从2026 年开始逐步降低工业部门的免费配额直至2035年完全取消免费配额,只是减少歧视程度,但并没有根本解决“同类产品”差别待遇的问题。

    除此之外,欧盟CBAM 提案还有一些引起质疑的地方。比如,欧盟CBAM 提案缺少出口企业证明实际排放量的条款。欧盟之外的生产商可能技术更先进,生产同类产品排放量更低。提案要经得起WTO 条款审视,应有条款以确保生产商支付的碳费用不超过其实际排放量。对进口产品的排放量全部征收碳关税也不公平,应扣除欧盟同类产品企业获得的免费排放额度。另外,如果进口产品在其生产国已经承担了一定的碳排放成本,那么这部分成本应当扣除。已承担的排放成本,可能是碳税或排放额度形式存在的碳价。但有些政策和措施,同样具有隐含的碳减排成本。

    比如,中国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发布公告,自2021 年8 月1 日起,适当提高铬铁、高纯生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40% 和20% 的出口税率。这是今年中国第二次调整钢铁产品关税。此前,5 月1日起,适当提高硅铁、铬铁、高纯生铁等产品的出口关税,调整后分别实行25% 出口税率、20% 出口暂定税率、15% 出口暂定税率。铬铁属于高耗能产品,此类产品的出口加大了国内能源消耗和碳减排压力。减少这些高耗能钢铁产品的出口,这里面已隐含了碳减排成本。虽然这些隐形排放成本不像碳价容易量化,折算成碳价有一定难度,但确确实实是企业已支付的碳成本。欧盟在征收碳关税时,都应予以扣除相应金额。目前,欧盟CBAM 提案只承认以碳税或排放额度形式存在的、可量化的碳价。如果进口商能够根据第三国生产商提交可核查的证据证明已经支付了碳价,则可以扣除相应金额。碳税和排放额度之外的其他政策措施虽然也会使企业承担隐形排放成本,但欧盟并不承认这种难以量化的碳价。

    总体上,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对碳边境调节机制持反对态度。但中国也应从CBAM 中汲取有益的成分。中国已开展碳排放试点,通过碳价格激励节能减排。现在又加快推进全国碳市场建设,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从减少欧盟CBAM 影响角度,中国应加快国内碳排放交易市场的发展,进一步扩大碳定价的覆盖范围,把更多的行业和企业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中国可把欧盟CBAM 覆盖的行业作为优先考虑的部门,这样可减少需缴纳的碳关税。另外,这些碳成本会提高中国高碳产品的成本。由于中国与印度、东南亚等新兴经济体存在贸易竞争关系,而这些国家减排政策又没有中国苛刻,这些国家同类产品的竞争力反而可能提高、出口增加。与此同时,原本能效更高的中国企业可能会失去市场份额,全球排放量实际上可能还会增加。因此,中国一定程度上也面临欧盟有效保护其实施减排承担了额外成本的企业和避免碳减排被“泄露”的问题。沿着这个思路,当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指责欧盟单方面推动的CBAM违背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巴黎协定》下“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和“各自能力原则”,强迫发展水平和能力与欧盟不同的其他国家和欧盟一起采取同等强度的减排措施时,也会给中国在实施碳定价条件下采取类似措施保护中国企业竞争力不受损害造成被动。

    欧盟CBAM 是其单方面行动,有强迫不同发展水平和能力的国家执行统一的碳价之嫌。但碳价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地区的减排成本及配额供需关系。发展中国家的碳成本比发达国家低,发展中国家的碳价比发达国家低是合理的。不过,考虑到欧盟CBAM 是目前全球唯一公布但可能影响广泛的碳价政策,中国与国际社会应就CBAM 的碳核算体系、与WTO 规则的兼容性、适用的范围和时机等议题加强对话与协调,制定出能被广泛接受的应对竞争力和碳泄露顾虑的政策或指南,避免单方面采取碳边境调节措施可能带来的冲突。

    《探索与争鸣》┃张中祥: 国际竞争力、煤电退出和碳边境调节——碳中和目标下的三个关键议题

    张中祥 | 天津大学马寅初经济学院/ 国家能源、环境和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卓越教授

    3.RCEP扩大中国与东盟经贸“朋友圈”

    转载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网---来源:新华网  时间:2022-09-18

    9月17日,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进入会期第二天。在本届东博会特邀合作伙伴韩国国家馆内,韩国护肤品品牌达朗喜大中华区总代表丁雪一边忙着吆喝吸引观众,一边忙着在网络平台上宣传产品。

    “这是我们第一次参加东博会,我们的产品都是从韩国进口,现在得益于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生效实施的政策红利,进口关税相应降低,提高了产品的价格竞争力。”丁雪说。

    16日,以“共享RCEP新机遇,助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3.0版”为主题的第19届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广西南宁开幕。今年是中国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局之年和RCEP生效实施之年,东博会吸引众多新朋友“入圈”。

    继2015年担任第12届东博会特邀合作伙伴后,韩国今年再一次担任东博会特邀合作伙伴,众多韩国企业参展亮相。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广州办事处次长李允植介绍,在韩国馆参展的韩国企业有18家,同时还有127家韩国企业的产品展出,亮相东博会的各类韩国产品有近250种。

    “广西是中国唯一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份,更多韩国企业希望通过参加东博会,寻找和扩大进入东盟国家市场的商机。”李允植说。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通商交涉本部长安德根16日在本届东博会开幕致辞时表示,韩中建交30年来,两国一直保持着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中国是韩国最大的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同时,韩国和东盟的合作势头也非常强劲。

    “韩国、中国和东盟之间的自贸协定有力支撑各方之间的经济合作,加上三方都加入的RCEP今年正式生效实施,这给区域多边合作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会。”安德根说。

    RCEP由东盟十国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签署,其总人口、经济体量、贸易总额均占全球总量约30%,被誉为“世界最大自贸区”。今年1月1日生效以来,RCEP持续释放贸易红利,拉动各成员国外贸增长成效显现,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朋友圈”不断扩大。

    数据显示,前8个月,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4.09万亿元,增长14%,占中国外贸总值的15%。中国连续13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作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其中,中国对RCEP其他14个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

    在泰国,在RCEP框架下,仅1至4月泰国出口商已申请原产地证书总值达2.04亿美元;利用RCEP优惠政策进口方面,泰国进口货物总值约7234万美元。

    “RCEP对我们各方来说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协定,将加快本地区的经济融合,吸引投资,扩大市场和增强供应链,以应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自RCEP生效实施以来,泰国和中国的企业都共同受益。”泰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敦·巴穆威奈在东博会开幕式视频致辞时说。

    广西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重要门户,RCEP带来的市场准入、通关便利等政策红利在这里表现尤为明显。

    南宁海关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南宁海关累计签发RCEP原产地证书1165份,货值5.41亿元。仅8月份,广西对RCEP成员国进出口321.4亿元,增长22.7%,环比连续5个月增长。其中,对韩国进出口大幅增长68.6%。

    “RCEP带来的诸多机遇,将促进区域内企业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与全球经济复苏的无缝衔接。”马来西亚总理伊斯迈尔表示,RCEP为各方企业提供了更广泛的市场准入以及改善区域供应链、实现生产网络多样化的机遇,同时有助于企业降低经营成本。(黄耀滕)

    4.中国-加纳农产品加工合作现状及前景

    转载自中国食土进出口商会网--来源:驻加纳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2021-09-09

    加纳位于非洲西部,几内亚湾北岸。国土面积23.85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约562公里。属热带气候,沃尔特河贯穿南北,渔业资源丰富。2019年,农业占GDP比重为17.3%。

    一、加纳优势农产品及加工水平

    加纳优势农产品以种植业产品可可、木薯、热带水果、乳木果等为主,渔业产品有海水金枪鱼和淡水罗非鱼,畜牧业无突出品类。具体情况如下:

    (一)种植业。

    1.可可。加纳是全球第二大可可产地,产量约占全球17%。2019年产量85万吨,34%在本地加工,出口创汇27.2亿美元,主要出口国依次为荷兰、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德国、比利时。对华出口位列第九,出口额1.3亿美元。可可加工企业主要有加纳本土企业Golden Tree,以及生产巧克力及可可饮料的雀巢和联合利华。

    2.木薯。2019年,加纳主要粮食作物及产量排序依次为木薯2474万吨、白薯863万吨、芭蕉544万吨、玉米306万吨、大米96万吨、高粱32万吨、芋头165万吨、小米19万吨。木薯是最重要的主食,易生长、产量高,可用于淀粉及乙醇生产。

    3.热带水果。以菠萝和芒果为主。2015年,菠萝出口额2054万美元。2016年出口芒果4700吨。主要市场是英国、荷兰、德国、比利时等欧洲国家。

    4.乳木果。乳木果及其制品在国际市场的高附加值正驱动加纳乳木果产业的高速发展。目前,加纳乳木果主要由妇女儿童采集,2019年采集量在13万吨左右,预计潜力在20万吨。乳木果及其制品出口创汇3.4亿美元。主要的外资包括荷兰发展合作组织SNV,美国食品安全机构TechnoServe等。一些加纳本土企业也开始开发乳木果美容美发产品。

    5.腰果。2016年,加纳腰果产量7万吨,本土小型加工企业13家,加工量仅为产量10%,大部分腰果以带壳形式出口。根据全球贸易观察网数据,2019年加纳坚果类出口额3767万美元,主要出口对象为法国、荷兰、美国、瑞士等发达国家。

    6.橡胶。加纳有1.9万公顷橡胶园,包括1.2万公顷规模橡胶种植园和7000公顷乡村种植园。目前的年产量约为1.2万吨,全非排名第五。Ghana Rubber Estate Limited (GREL)拥有该国最大的橡胶园,控制着国内98%的橡胶市场。2019年,加纳橡胶出口1.8亿美元,三分之一销往中国,其次为日本、比利时、印度、美国、英国。

    此外,加纳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第三大咖啡生产国,2018年产量735吨,有咖啡厂约10家。主要农产品还有棕榈油、椰子、棉花等。

    (二)渔业

    1.海捕金枪鱼。受配额限制,金枪鱼年产量维持在10万吨。200海里经济水域产量基本稳定,拖网资源处于轻微过度开发阶段,7-11月份为捕捞旺季。有两家主营金枪鱼罐头的规模加工企业:韩国第二大水产公司新罗渔业控股的COSMO工厂,收购加纳国有加工厂,年加工金枪鱼四万吨;泰国先锋集团通过欧洲控股的PFC工厂,年加工量约五万吨。上述产品80%销往欧盟市场,其他销往北部内陆国家布基纳法索和本地市场。

    2.淡水养殖罗非鱼。加纳拥有西非最丰富的淡水湖资源,罗非鱼养殖较为成熟,年产量6-10万吨。其中,格林豪斯集团旗下中闽渔业有限公司、中国陈氏两家主要中资渔场高峰年产量合计4万吨,印度和黎巴嫩渔场合计约4万吨,主要以活鱼形式在加纳本地销售。但罗非鱼养殖受气候、新冠疫情等影响较大,经营难度高,盈利情况不稳定。

    (三)畜牧业

    根据加纳农业部数据,加纳畜牧业2018年存蓄量为家禽769万头、羊1247万头、牛194万头、猪85万头。其中2018年宰杀牛12万头、羊12.7万头、猪1.6万头;产牛肉2.7万吨、羊肉5.2万吨、猪肉2.8万吨。猪肉产量增长19%。进口牛肉3万吨,羊肉3541吨,猪肉3082吨,禽肉20万吨,总价值约1.6亿美元。

    二、我与加纳农业领域合作现状

    我国与加纳农业领域合作占全领域比重较低。自加进口农产品(不包括木材 )占全品类比重仅1%。因加纳本身农业规模不大,集约程度低,我对加农业投资主力军是中小规模民营资本。农业合作虽多点开花,但受气候、经济条件影响大,不少项目推进缓慢,收益不稳定。总体而言,农业合作动力不足、扎根不深。

    (一)合作概况。

    1.贸易。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19年中国自加纳进口农产品约2900万美元,主要品类依次为可可及可可制品、含油子仁及果实、鱼类、皮革、精油及香料制品、橡胶及其制品、食用水果及坚果、编结材料制品等。

    2.投资。截至2020年9月,我对加农业投资项目按已投资额排序,依次为中鲁金枪鱼海捕项目、利豪木薯种植及淀粉加工厂、中闽罗非鱼养殖项目、唯阳现代化农业蔬菜产业园、库马西农业种植及家禽养殖示范园、五征农业产业园、库马西农业种植及家禽养殖示范园、阿科松博罗非鱼养殖基地、加纳冰乐有限公司、中地农业示范项目、广东农垦木薯食用酒精加工项目(建设中)等。上述项目总计划投资额约2亿美元,已投资额约5300万美元。此外,山东水产、中国水产,有十余家中资渔业企业,在加纳实施捕鱼作业。

    3.援助。国合署正探讨以“援助+建设+投资”的方式在加纳建设可可加工厂,项目尚处于可行性调研阶段。

    (二)优势项目。

    1.利豪木薯种植及淀粉加工厂。项目由天津市利民调料有限公司(占股比51%)和格林豪斯国际置业集团(加纳)有限公司(占股比49%)共同投资合作开发。租赁土地10万亩,用于木薯种植和加工。分三至四期实施,计划年产10万吨木薯原料,用于制造10万吨淀粉。一期项目投资1.75亿人民币,计划种植面积2万亩,建设年产2万吨木薯淀粉或木薯全粉的加工厂一座,建设用地约120亩,建筑面积约2.8万平方米。项目将通过现代生物良种扩繁集成技术及公司加基地的运作模式,形成以种植、加工、销售为价值链的产业群。建设集生态农业、效益农业、食品加工一体化的现代化农业开发科技园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2.广东农垦木薯食用酒精加工项目。首期计划投资1430万美元,以木薯为原料年产9000立方米食用酒精。目前处于建设阶段,预计2021年初投产。该项目找准加纳本土酒精市场缺口 ,因地制宜,服务本土和周边市场,预期能达到良好的盈利效益。

    3.加纳冰乐有限公司。龙游翔飞进出口有限公司2018年1月在加纳设立基地,生产冰激凌、果汁、饼干和甜品等,在当地及周边国家销售。

    (三)经验教训。

    中国与加纳的农业合作始于上世纪60年代,传统合作领域主要是灌溉技术、农业病虫害防治、种植技术援助等。自然、历史、人文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一些项目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如中国曾派出技术专家组,扶持加纳水稻种植,但加纳人“看天吃饭”,农业种植技术落后、学习动力不足。且加纳农业灌溉等基础设施落后,农用机械维修体系不健全,无法支撑大规模作业。

    三、中加农产品加工合作潜力分析

    (一)加方与中国开展农业合作态度积极。

    中国与加纳开展农产品加工合作符合加纳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需求,与加政府“一县一厂”、“为粮食而种植”等战略相匹配。加方对中国农业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有较好的认知,连续多年积极参加我援外培训,赴华学习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

    (二)主要加工产品市场前景。

    建议主要可探讨的领域有:

    1.木薯淀粉或酒精加工厂。木薯是当前中国对加农产品加工合作的亮点。前有利豪木薯种植及淀粉加工厂成功经验,后有广东农垦木薯食用酒精加工项目建设中。木薯投产周期短、产量高、成本低,制作淀粉、酒精的市场前景良好。

    2.可可加工厂。在原产地加工生产可可粉、巧克力等虽有区位优势,但中国尚缺乏成熟的加工经验和品牌,需思考如何创新工艺、提升产品附加值。

    3.番茄酱加工厂。加纳番茄酱缺口较大,每年大量从中国等地进口。有中国个体户多年经营西红柿进口贸易,看准商机,在加北部购买土地种植西红柿,并在加纳光明自贸区投资建设小型西红柿加工厂。

    此外,以乳木果、椰子等原材料制造化妆品,热带水果制作饮料、果干等也有一定前景。

    5.企业利用投资协定参考指南

    转载这种过试图进出口商会网---来源:商务部 2021-08-30

    说明:本指南仅为帮助企业了解投资协定相关内容,在任何情况下不构成中方对任何投资协定及相关条款的解释,不代表、不影响中方在有关问题上的立场。

    一、什么是投资协定?

    双边投资协定(以下简称投资协定)指两国政府之间缔结的,规定相互保护和促进双向投资相关规则的国际条约。截至目前,我国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签署并现行有效的投资协定有108个;我国对外缔结的自由贸易协定大都包括投资章节,也规定了类似投资协定中的有关规则。

    二、投资协定有什么作用?

    投资协定一般规定了投资保护、促进、便利化方面的规则;部分投资协定还增加了市场准入等方面的规则。如投资所在国(东道国)违反了投资保护等方面的义务,使企业遭受损失,企业可以依据所适用的投资协定中的争端解决机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投资协定可以保护哪些投资?

    企业需要根据所适用的投资协定中对投资的定义,确定协定所保护投资的范围。通常具有投资特征的各种资产(包括动产、不动产、股权、金钱请求权、知识产权、特许权、合同权利等,但不包括单纯的国际货物或服务买卖合同)都属于受投资协定保护的投资。需要注意,一些投资协定和过往仲裁庭的裁决中提及只有符合东道国法律进行的合法投资才可以受到投资协定的保护。

    四、哪些投资者可以获得投资协定保护?

    缔约一方的自然人和企业作为投资者,依法在东道国作出投资,一般均可以获得投资协定的保护。对于自然人投资者来说,要求根据缔约一方法律具有其国籍;对于企业来说,要求根据缔约一方的法律设立或组建,形式上包括公司、合伙等。具体需根据所适用的投资协定判断。

    五、投资协定通常能为企业提供哪些待遇和保护?

    公平公正待遇。一般规定缔约一方应依法鼓励缔约另一方投资者在其境内投资,并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的投资公平和公正的待遇。

    征收及补偿。一般规定缔约一方不得对缔约另一方的投资实施征收、国有化或采取同等措施。如果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应符合以下条件:(1)具有公共目的;(2)依照法律在非歧视基础上采取;(3)无延迟地给予补偿;(4)符合正当法律程序。

    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一般规定缔约一方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及其投资的相关待遇,应不低于其在类似情形下,给予本国或者第三国投资者及其投资的待遇。

    资金和收益的汇兑。投资者可以转移其收益和投资清算款项,东道国不能不合理地予以延迟。缔约方应允许兑换为可自由兑换的货币的收益和投资清算款项进行转移。

    战乱损失赔偿。由于战争、武装冲突、动乱等原因造成投资损失的,东道国在赔偿或补偿损失方面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的待遇不得低于其给予本国或第三国投资者的待遇;部分投资协定进一步规定如东道国军队和政府征用或破坏了财产,应给予公正和合理的补偿。

    代位权。缔约一方向投资者提供非商业风险保险的指定保险机构,在对投资者作出赔偿后可代位向缔约另一方追偿。

    需要注意所适用的投资协定中是否包括上述条款及相关条款的具体措辞,以及是否有相关例外条款,可能导致不同的法律后果。

    六、怎样利用投资协定中的投资者—东道国争端解决机制?

    东道国违反投资协定义务,导致投资遭受损失的,企业一般可以依据所适用的投资协定与东道国政府磋商或提起国际投资仲裁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有意提起国际仲裁,企业首先要判断是否符合所适用的投资协定所规定的提起国际仲裁的条件,主要是:(1)投资者的投资是否属于协定保护的投资;(2)投资者自身是否有提起仲裁的资格;(3)东道国是否违反了投资协定中的义务。除此之外,特别需要注意的条款包括:

    国际仲裁和国内救济的关系。一些投资协定规定企业在与东道国发生投资争端后,须先寻求东道国行政复议或司法程序解决争端,如无法解决方可提起国际仲裁;还有一些投资协定规定企业可以选择通过东道国司法系统处理或提起国际仲裁,但应注意该选择可能为终局性的,后续不可再行变更。

    可提交国际仲裁的事项范围。企业应注意确认,依据所适用的投资协定,是否任何投资争端都可以提请国际仲裁,或者仅违反协定中特定条款的争端可以提请国际仲裁。

    提交国际仲裁前的磋商要求。企业决定提起国际仲裁,应注意所适用的投资协定是否要求企业在提起仲裁前必须先与东道国进行磋商。

    仲裁请求权的时效问题。企业应注意所适用的投资协定是否有对投资争端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有意提起国际投资仲裁,要及时行使权利。

    向哪一个仲裁机构提起仲裁。企业可以选择所适用的投资协定规定的仲裁机制之一提起仲裁,通常可以选择向世界银行下设的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ICSID)提起仲裁,或者选择适用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UNCITRAL)仲裁规则通过设立专设仲裁庭的方式提起仲裁。选择不同仲裁规则,在程序时限、举证规则、透明度、仲裁费用、裁决执行等方面均可能不同。选择向ICSID提起仲裁,还应符合《关于解决国家和其他国家国民投资争端公约》(《华盛顿公约》)的要求。

    七、投资仲裁裁决能够得到执行吗?

    投资仲裁是解决投资争端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投资者最终胜诉,东道国一般会主动履行投资仲裁裁决。对于ICSID作出的仲裁裁决,《华盛顿公约》的缔约方有义务执行;适用其他仲裁规则作出的裁决,一般可以根据《纽约公约》规定的执行程序执行。

    八、投资仲裁中企业需要做什么准备?

    投资仲裁是一项法律专业性极强的工作,通常当事方会聘请有相关经验的律师提供专业法律服务。以ICSID仲裁为例,通常一个仲裁要历经申请、受理、组成仲裁庭、管辖权裁定、实体裁决等程序;部分案件还可能历经撤销裁决、执行等程序。当事方除了要支付相应的律师费、仲裁费之外,要在各个环节,参与包括选择仲裁机构、指定仲裁员、确定仲裁策略、提交相关证据、参加听证会、配合仲裁庭调查等。通常一套完整的仲裁程序要进行数年,企业也可选择通过与东道国政府协商的方式解决争端,不少投资争端在提起仲裁后最终仍通过协商解决。

    九、为能更好地得到投资协定的保护,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企业在投资前应做好投资目的地国家或地区非商业风险评估工作和应对准备,并在投资决策中考虑我国是否与相关国家签有投资协定及其保护水平。在经营中应遵守东道国法律法规,做到合规经营,注意依法申领相关经营许可。

    要熟悉我国同东道国签署的投资协定相关内容;在与东道国政府发生任何争议时,注意依据证据和规则与东道国政府沟通磋商。

    十、有关投资协定的意见建议可以向哪里反馈或咨询?

    如您想要咨询本企业的投资可否受到投资协定的保护,或者就具体如何利用投资协定解决本企业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投资争端,建议您咨询擅长投资争端解决的律师事务所等专业机构。

    如您对投资协定的谈判工作有任何意见建议,欢迎您与商务部条约法律司联系。

    6.南非解除全国性的肉牛运输禁令

    转载自中国食土进出口商会---来源:厦门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网2022-09-15

    2022年9月8日,南非政府农业、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部发布2465号公告,主要内容为:废除2022年5月10日第2075号政府公告和2022年8月18日第2391号政府公告中规定的有关口蹄疫的控制措施。中新社约翰内斯堡9月8日电,南非当地时间9月8日,南非农业、土地改革和农村发展部部长托科·迪迪扎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正式解除为期21天的全国范围内肉牛禁运令,解除禁令的决定是基于南非国家兽医专家团队在过去21天里取得的巨大进展,并认为此次疫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数据显示,此次口蹄疫疫情发生后,南非全国范围内先后报告130例口蹄疫病例。但随着相关禁令的颁布,该国的口蹄疫疫情随即得到有效控制。不过,此次禁运令对于南非畜牧业和肉食业造成了巨大影响。作为南非农业乃至整体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肉牛及其出口产业遭遇重创。

    来源: 海关总署

    7.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再创历史新高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14 10:34:42 新华网

    新华社东京9月13日电(记者刘春燕)日本央行13日公布的初步统计结果显示,由于进口商品价格持续飙升,日本企业物价指数连续18个月同比上涨,8月升至115.1,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

    统计显示,8月日本企业物价指数同比上升9.0%。当月对企业物价上涨推动作用最大的是电力、管道煤气和自来水价格,同比涨幅达33.4%。此外,矿产及钢铁的价格涨幅也都超过25%。

    企业物价指数显示企业间就商品及服务进行交易时的价格水平。除能源等国际商品不断涨价外,今年以来日元大幅走软也是助推企业物价上涨的重要原因。

    信息来源:新华网

    8.波罗的海国家决定增加风力发电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保加利亚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2.9.1.

    保加利亚国家电台8月30日报道,波罗的海国家在丹麦签署了一项计划到2030年将海上风力发电增加七倍的协议,届时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将提高到20吉瓦,足够2000万户家庭使用,以确保在能源方面独立于俄罗斯。

    9.南非总统计划采取更多措施缓解电力危机

    转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南非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2.9.20.

    据彭博社网站9月20日报道,南非总统拉马福萨在每周致全国的信中表示,南非政府已召开紧急会议,寻找缓解创纪录轮流停电的方法,国有电力公司Eskom已宣布实施其中一些措施。根据彭博社计算,该国已经历了创纪录的6天6000兆瓦的停电,在南非被称为第6阶段减载,共中断了106天。拉马福萨在信中说:“我们将继续处理这个问题,直到情况得到解决。”拉未详细说明政府准备采取什么额外措施来支撑电网。“过去几天的严重减负荷提醒我们,老化的发电站是多么不稳定。这使我们两个月前宣布的稳定电力供应的措施更加紧迫。”

    10.卡塔尔2022年第二季度外贸顺差271亿美元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卡塔尔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据卡塔尔规划与统计署官方网站9月9日新闻稿,卡塔尔2022年第二季度外贸顺差271亿美元,同比增加144亿美元,同比增长114%。

    2022年第二季度,卡塔尔出口额(包括出口和再出口)为345.9亿美元,同比增加152.8亿美元,增长77.6%,环比增加61亿美元,增长21.4%。

    2022年第二季度出口额同比增长主要由于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材料的出口增加139.3亿美元,增长86.6%,化学品和相关产品出口增加7.7亿美元,增长39.7%,非食用原材料增加2.5亿美元,增长144.4%。

    卡塔尔2022年第二季度进口额为75.3亿美元,同比增加7.1亿美元,增长10.4%,环比减少4.9亿美元,下降6.2%。

    2022年第二季度进口额同比增长主要由于杂项制成品进口增加4.1亿美元,增长35.3%,食品和供食用活动物进口增加1.6亿美元,增长23.3%,机械和运输设备进口增加1.3亿美元,增长5.4%。环比下降主要由于按材料分类的制成品进口减少1.1亿美元,下降10.2%,化学品和相关产品进口减少0.3亿美元,下降4.3%。

    2022年第二季度,亚洲是卡塔尔出口的主要目的地和进口第一大来源地,分别占65.9%和40.5%,第二是欧盟,分别占21.5%和27.8%,第三是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分别占6.9%和5.1%。

    11. 阿尔及利亚将设立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阿尔及利亚民主人民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2.9.21.

    阿尔及利亚重要媒体《祖国报》近日报道,为简化投资手续、改善投资环境,阿尔及利亚工业部宣布正在创建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

    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隶属阿投资促进局,工作人员由各个投资管理部门派遣,将直接发布投资项目启动所需的所有文件,监督投资者获得投资用地的程序,并监督投资者履行承诺。中心得到很多受权,可以批准投资项目,提供与实施投资项目有关行政服务,干预政府部门的决定,帮助投资者解决遇到的困难。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发布的文件具有“约束力”。

    一站式服务包括国家级一站式服务,负责重大项目和外国投资;以及地方级一站式服务,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国家级一站式服务中心将专门负责 20 亿 第纳尔以上的投资以及外国投资。地方一站式服务中心负责除大型项目和外国投资以外的投资项目。

    上述改革是2022年7 月生效的新投资法的一部分。阿总统要求在 9 月底之前完成一站式投资服务中心创建工作。

    12.调查:三成认为应立即淘汰煤炭 东盟六成民众支持停建新煤电厂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联合早报》中文版9月9日报道:尽管同意减低炭依赖的受访者占比下降,但有62.4%受访者认为,本区域国家应该停建新煤电厂,31.5%认为,东南亚国家须立即淘汰煤炭。

    超过六成东盟民众认为,本区域国家应该停建新煤电厂,以支持绿色能源转型;不过,当前能源价格飙涨,赞同尽早削减对煤炭依赖的民众比去年少了。

    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东盟研究中心星期四(9月8日)发布《东南亚气候展望调查2022》报告,探讨东盟10国民众对一系列气候和粮食课题的看法。

    同意减少依赖煤炭者 从去年79%降至72.5%

    东盟研究中心今年6月至7月展开这项调查,共有1386名各国学术界、政府、学生、企业、公民社会、媒体,以及区域和国际组织人员参与。

    调查显示,72.5%受访者同意东南亚国家应该减少对煤炭的依赖,这比2021年的79%有所下降。同意比率最高的是柬埔寨(87.3%),其次是越南(86.3%)和马来西亚(78.1%)。

    文莱、印度尼西亚、老挝和缅甸的受访者对这一观点的认同程度低于本区域平均水平。新加坡受访者的认同程度则是75.1%。

    尽管同意减低炭依赖的受访者占比下降,但有62.4%受访者认为,本区域国家应该停建新煤电厂;31.5%认为,东南亚国家须立即淘汰煤炭。

    13香港失业率续下降至4.1%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经济部贸易处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9月19日公布,6月至8月经季节性调整的失业率为4.1%,较5月至7月下降0.2个百分点;就业不足率同时下降0.2个百分点至2%,6月至8月总就业人数增加约16200人至3609300人,总劳动人口增加约9900人至3771200人;失业人数减少约6300人至161900人,就业不足人数减少约7900人至76000人。

    与5月至7月比较,6月至8月期间,几乎所有主要经济行业的失业率均下降,其中楼房装饰、修葺及保养业,以及艺术、娱乐及康乐活动业降幅相对明显。

    14.全球创新指数之全球科技集群:东亚主导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15  来源: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网站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2022版全球创新指数(GII)提前发布的信息显示,世界五大科技集群中有4个位于东亚——中国2个、日本1个、韩国1个,第5个位于美国。

    GII每年对全球约130个国家和经济体的顶层创新能力进行排名。在2022年9月29日全球正式发布之前,GII“科技集群”章节的预发布开展了全面研究,以查明科技活动最集中的地区。

    东京-横滨是最大的集群,其次是深圳-香港-广州、北京、首尔和圣何塞-旧金山集群。

    就人口比例而言,英国的剑桥集群和荷兰/比利时的埃因霍温地区是科技活动最活跃的集群,其次是韩国的大田、圣何塞-旧金山和英国的牛津。

    WIPO总干事邓鸿森称:“地方创新集群对国家创新生态系统保持活力至关重要,因此查明这些集群有助于我们了解创新在哪里以及如何发生,并推动将创新活动用作就业、投资和增长的强大催化剂。除了长期以来在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查明的卓越集群之外,我们在东亚看到了新的科技温床,特别是在中国,还有其他中等收入经济体,例如巴西、印度、伊朗、土耳其等其他地方。”

    其他发现

    -美国的顶尖集群是圣何塞-旧金山、波士顿-剑桥和纽约市,而欧洲的顶尖集群则是巴黎、伦敦和科隆。

    -中国首次拥有与美国一样多的顶级科技集群,各为21个;德国拥有10个集群,日本5个。

    -与前一年相比,2022年集群排名中增幅最大的是3个中国集群——郑州(上升15位)、青岛(上升12位)和厦门(上升12位);德国柏林(上升4位),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上升4位),日本金泽(上升4位),土耳其安卡拉(上升3位),韩国大邱(上升3位),印度孟买(上升3位)。

    关于GII科技集群

    科技集群是通过分析专利申请活动和所发表的科技文章来确立的,对世界上发明人和科学作者最集中的地理区域进行梳理。

    WIPO利用地理编码法对科技集群进行定位和排名,对从文件中提取的地址和名称进行映射,准确率达96%。

    GII为全球创新的最新趋势把脉,科技集群是更广泛的GII的要素之一。GII报告每年对全球各经济体的创新生态系统表现进行排名,同时指出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创新指标上的具体差距。为了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创新情况,GII由大约80个指标组成,包括对每个经济体的政治环境、教育、基础设施和知识创造进行衡量的指标。

    GII可用于监测创新表现,并对同一地区或收入组分类中的经济体的发展情况进行基准比较。

    15.中欧合作知识产权项目已支持欧盟企业五年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16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欧盟知识产权合作项目IP Key China一直在帮助欧盟的企业和创新者在中国市场建立自己的业务或者扩大规模。

    在实现了上述目标的同时,该项目还促进了利益相关者(中国和欧盟主管机构、商业协会等)之间的持续交流,以及中欧知识产权对话(中国和欧盟之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结构化政治交流)。因此,该项目增强了欧盟企业对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执法体系实施情况的了解。

    项目的背景

    中国是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知识产权是中国与欧盟之间的优先贸易议题之一。

    2021年,中国是欧盟商品出口的第三大伙伴,欧盟企业向中国出口的商品金额高达2234亿欧元,占出口总额的10.2%。欧洲企业主要出口技术和经验。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是那些希望在中国市场扩大经营的欧盟企业关心的主要问题。

    项目的作用

    该项目是一项由欧盟委员会指导的、由欧盟知识产权局(EUIPO)实施和共同资助的技术知识产权合作计划。它是根据《欧盟伙伴关系文书》于2017年9月与拉丁美洲和东南亚一起启动的三个IP Key项目的一部分。

    项目的目标是:

    -促进中国与欧盟知识产权保护和执法标准以及发展最佳实践的融合;

    -支持与中国进行贸易/投资的欧洲创新者和权利所有人的利益;

    -促进提高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执法体系的透明度和公平实施;

    -避免和阻止相关方通过滥用知识产权法律设置任何保护主义市场准入壁垒;

    -提高知识产权保护的政治和公众意识。

    除此之外,该项目提供的各种研究揭示了与欧盟相对应的知识产权立法的主要差异。这些分析涵盖了非常广泛的方面,如对假冒和盗版的回应、知识产权案件的处理程序、通用的知识产权执法措施以及向欧洲企业提供的深入见解。

    在2020年9月14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欧洲联盟地理标志保护与合作协定》(以下简称“《协定》”)后,该项目进一步加强了中国与欧盟的合作。《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是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决定,双方互认的第一批地理标志——原产于中国的地理标志产品100个,原产于欧盟的地理标志产品96个,于协定生效之日(2021年3月1日)起在对方境内受到保护,使其免遭盗用和模仿。

    不仅如此,该项目还成功地将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CNIPA)注册的超过3200万个中国商标整合到商标搜索工具和数据库TMview中。2020年9月25日,EUIPO和CNIPA签署了《中欧商标信息交换协议》,就中国商标和欧盟商标数据的相互交换达成一致。

    未来发展

    该项目下一阶段的目标是促进中国、欧盟和国际知识产权保护标准的融合,并更加注重知识产权执法问题。

    此外,该项目将致力于加强与在中国经营的企业以及行业协会的伙伴关系和战略合作。确保欧盟及其成员国的部门机构更多地参与其中也是项目的任务之一。翻译:王丹 校对:罗先群

    16.建设质量强国,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评论员观察)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2 10:29:48 人民网-人民日报

    “质量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保障。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每一次质量领域变革创新都促进了生产技术进步、增进了人民生活品质。”2021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质量(杭州)大会致贺信,强调“中国致力于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质量强则国家强。实施质量强国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科学研判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基本特征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促进我国经济由大向强转变的重要举措。从部署实施质量强国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再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要求加快推进制造强国、质量强国建设,近年来我国全面加强质量强国建设,为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质量体现着人类的劳动创造和智慧结晶,体现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建设之所以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支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显著增强了我国经济的质量优势。目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质量正在成为国际竞争新的战略支点。深入推进质量强国建设,强化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厚植坚实质量基础。

    早在1978年,我国就提出开展“质量月”活动,吸引广大企业积极参与,旨在提高全社会质量意识。质量整体水平的提升,既需要党委加强领导、政府加强监管,也需要全社会共同监督,更需要各类企业练好内功、见优思齐。企业是依法履行质量责任的主体,理应在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产品全生命周期落实法定责任,增强履行质量责任的能力。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是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的动力源泉。让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在企业中生根发芽,推广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模式和方法,企业发展就有了持续不断的内生动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可靠性也将获得联动提升。

    质量既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同时也是市场竞争出来的。不久前,国家质量强国建设协调推进领导小组正式成立。这一机构的设立,有助于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推动完善质量工作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审议重大质量政策措施。近年来我国质量治理体系日益完善,逐步建立了系统完备、开放透明、协同有效的制度体系、法规体系和责任体系。向建设质量强国的目标冲刺,必须统筹推进质量提升行动、质量基础设施建设、质量安全监管、全国“质量月”活动等重点工作,充分运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质量治理能力,依法严厉打击质量违法行为。

    智能电饭煲、扫地机器人、智能马桶等新产品助力美好生活,绿色健康食品筑牢餐桌安全……高质量的产品,正在成为中国质量的一张亮丽名片。深入推动质量强国建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我们必能以产品质量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以供给结构改善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越来越多的品牌得到消费者认可,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7.数字文化贸易成“一带一路”合作新亮点

    2022.9.22.《国际商报》贸易投资版  记者孟 妮

    数字文化贸易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近日举办的第五届“一带一路”服务贸易合作论坛上,中国贸促会研究院院长赵萍表示,数字文化贸易是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合作领域、新贸易增长点,对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意义重大,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是政策沟通新领域。全球性的数字文化贸易规则尚未形成,加快构建“一带一路”数字文化贸易规则意义重大。二是民心相通新路径。数字文化贸易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文化交流为核心,以服务贸易产品为载体,有利于促进文明互鉴,加强跨文明交流。三是设施联通新抓手。带动数字基础设施完善优化助力打通数字丝绸之路,缩小区域数字鸿沟。四是贸易畅通新引擎。增长潜力大、附加值高的优势为“一带一路”贸易增长拓展新空间,培育新增长点。五是资金融通新模式。为资金融通提供更丰富的场景,推动跨境金融产品不断创新。

    什么是“数字文化贸易”?赵萍认为,数字文化贸易是基于互联网等数字技术,以数字文化产业为载体,以数字内容为贸易对象,以数字交付为实现方式的新型文化贸易,其核心领域涉及数字文化技术服务、数字文化内容服务、数字文化传播渠道服务等。

    近年来,中国数字文化贸易产业基础不断夯实,发展势头强劲。从用户规模看,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已拥有9.27亿网络视频用户、7.43亿网络新闻用户、6.58亿网络音乐用户、5.18亿网络游戏用户、4.6亿网络文学用户。2021年,中国数字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实现营收约4万亿元,同比增长18.9%,高于文化企业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占比为33.3%。

    在此背景下,中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文化贸易发展蕴含着巨大机遇。赵萍表示,从进口看,庞大的文化市场规模、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为“一带一路”数字文化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更多机遇。数据显示,中国对全球优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2021年,中国游戏市场规模位居世界首位,全球占比超三成;中国在全球十大音乐市场中排名第六位。从出口看,“一带一路”是中国数字文化贸易重要市场,对沿线产业发展、释放消费活力、完善经贸规则、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具有重要作用。

    机遇的背后也有挑战。一是数字文化贸易面临大量区域贸易壁垒。例如,欧盟出台多项新规严管数字内容,东南亚等市场开放程度不够、国别差异大等。二是数字基础设施滞后影响文化传播效果。“一带一路”部分国家和地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数字文化贸易的范围。三是知识产权侵权严重影响行业健康发展。企业知识产权保护相关支出占比较高,但成效有限,盗版损失仍然较大。四是“文化折扣”增加跨文化传播成本。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形成了天然的出海壁垒,导致现阶段数字文化内容的翻译、配音及后期等成本占比较大。

    在此背景下,数字文化贸易企业应该如何拓展“一带一路”市场?赵萍给出了五点建议:一是优化“走出去”的模式。兼顾“借船出海”和“造船出海”两种模式,提升本土化水平,善用本土化表达方式,减少文化冲突,推动优秀内容“走出去”。二是提升数字化运营能力。利用数字技术丰富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推动新技术应用赋能文化产业和贸易全链条。三是打造数字文化精品。加强大制作、精良制作的研发和投入,增加数字文化产品优质原创内容供给。四是加强跨领域合作。充分发挥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不同数字文化产业形态的比较优势,打造数字文化内容新生态,培育和创新中国文化大IP。五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国内市场的优势。打磨产品、优化模式、创新数字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数字文化产业加快走向国际市场。

    18.上合大家庭,“磁吸力”是这样炼成的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9-20 09:19:39 央视新闻客户端

    金秋时节,习近平主席“中亚之行”成果丰硕。

    三天时间,习主席飞赴哈萨克斯坦努尔苏丹、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两地,密集出席近30场活动。

    9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撒马尔罕举行。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上合大家庭”的首次线下全员聚首,举世瞩目。

    今年适逢上合组织宪章签署20周年,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签署15周年。

    自2001年诞生以来,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始终指引着上合组织前进的方向。

    撒马尔罕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指出:“这些年来,本组织成员国以这两份纲领性文件为思想基石和行动指南,逐步成功探索出一条新型国际组织成长壮大之路,积累形成了一系列富有启示意义的重要成功经验。”

    习近平主席深刻总结上合组织成功经验——坚持政治互信、坚持互利合作、坚持平等相待、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公平正义。这是对上合组织鲜明特征的系统概括,也是对国与国相处之道的深邃思考。

    秉持“上海精神”,“上合故事”精彩纷呈,上合组织展现出日益强大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

    “友谊是永不枯竭的财富。”

    9月13日,在对哈萨克斯坦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前夕,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真理报》发表题为《推动中哈关系在继往开来中实现更大发展》的署名文章。

    习近平主席在署名文章中称赞中哈合作成就斐然——已建成的札纳塔斯100兆瓦风电、江淮汽车生产线、奇姆肯特炼厂现代化改造等大型战略项目,为哈萨克斯坦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助力,实实在在造福了两国人民。

    2018年大学毕业后,哈萨克斯坦青年阿扎马特进入奇姆肯特炼厂工作。4年间,他从实习生成长为一名工程师。得知自己所在的项目被习近平主席提及,阿扎马特非常兴奋。“刚开始操作时我感到很困难,在中国工程师指导下,我和同事不断学习,如今都能独立完成操作流程,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炼厂生产厂长巴黑特感慨不已,“炼厂现代化改造成果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合作伙伴的帮助和支持!”

    在上合组织框架下,各国合力走出“结伴不结盟、对话不对抗”的新路;在涉及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问题上坚定相互支持;合作打击“三股势力”,坚决遏制毒品走私、网络犯罪、跨国有组织犯罪蔓延势头;人文交流合作根深叶茂……

    货运班列有序调度,集装箱起起降降……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24小时都处在忙碌状态。

    目前,上合示范区已开通至塔吉克斯坦杜尚别、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德国汉堡等17条国际班列线路,可到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22个国家51个城市。

    4年来,这片示范区累计开出超过2000列货运专列,为上合组织成员国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关键“出海口”,已成为地区重要的物流新枢纽。

    一项项由中国发起、各方参与的上合组织多边合作平台成功运转。

    “过去我们践行‘上海精神’取得巨大成功,未来我们还要秉持‘上海精神’一路前行。”

    “五、四、三、二、一,截屏!”

    今年春节期间,上合示范区举办了一场“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上合组织国家特色商品展销活动。乌兹别克斯坦驻华使馆经济参赞阿柯马理汗·阿理穆汗诺夫对此赞叹不已。

    第一次走进直播间,阿理穆汗诺夫向中国消费者推介乌兹别克斯坦特产干果、甜品和饮料。“有些产品我们甚至还来不及介绍完,就已经卖得差不多了。”

    居民有了新工作,财政有了新税收,城市有了新生命……2021年,在哈萨克斯坦南部城市札纳塔斯,中国投资的中亚最大风电场竣工投产,让这个一度沉寂的工业城镇重新焕发生机。

    “是我!能够再次参加培训,真是幸运和光荣!”通过云端,吉尔吉斯斯坦内务部法制与国际合作局高级侦察员德尔库洛夫·伊利亚斯少校,向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国际司法交流合作培训基地的老朋友挥手致意,热情地打招呼。

    去年12月,中吉共建“一带一路”安全保障培训班开班。

    从大型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治理,到恐怖主义犯罪及应对机制、能源设施安全保障、疫情防控执法要点等,培训班让伊利亚斯学到不少新知识。

    “人类社会发展和大自然一样,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有风雪交加的时刻。”

    当今,人类社会正站在十字路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上海合作组织,这个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综合性区域组织如何应对挑战、继往开来?

    “新形势下,上海合作组织作为国际和地区事务中重要建设性力量,要勇于面对国际风云变幻,牢牢把握时代潮流,不断加强团结合作,推动构建更加紧密的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

    “中方愿在未来5年为成员国培训2000名执法人员,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反恐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强化各方执法能力建设。”

    习近平主席话语铿锵,中国方案务实有效,赢得世界赞誉。

    就在撒马尔罕峰会召开之时,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别,中塔工作人员正紧锣密鼓开展首批本土师资培训,为中亚首家“鲁班工坊”正式开张运营做最后的准备;在巴基斯坦旁遮普省,中国企业承建的卡洛特水电站,将源源不断的电能输往巴基斯坦各地……亚欧大陆,处处书写着中国同各国合作共赢的生动故事。

    上合组织秘书长张明表示,上合组织框架下,各成员国始终保持着较高的相处“舒适度”,经济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彼此来往日益密切,对原本处于上合组织外的国家也产生了“磁吸力”。

    近来,越来越多国家申请加入“上合大家庭”。

    “中方支持积极稳妥做好扩员工作,推进接收伊朗为成员国进程,启动白俄罗斯加入程序,吸收巴林、马尔代夫、阿联酋、科威特、缅甸为对话伙伴,给予有关申请国相应法律地位。”

    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发展。

    据世界银行评估,2021年上合组织所有成员国加上伊朗,GDP总和已达23.5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24%;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已达到6510亿美元。

    中国黄海之滨,青岛·上合之珠国际博览中心即将落成。该中心建筑以向心七组贝壳塑造“上合之贝”独特造型,寓意上合组织国家文化多元包容、贸易兴旺发达。启动运营后,该中心将成为上合组织国家合作往来的又一重要平台。

    路虽远,行则将至。

    中方正在与上合成员国携手努力,打造更多合作亮点,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共同创造亚欧大陆的美好未来。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9.浙江“国贸通”线上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打通优质资源,发挥深度供应链优势——以服务升级撬动外贸潜能(建设中小企业综合性服务平台③)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31 09:02:43 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由于外贸进出口事务多、流程长、专业性强,中小微企业在拓展市场时面临一定挑战。近年来,相关企业搭建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在提供一站式贸易服务的同时,不断延长服务链、深耕供应链,帮助平台上的中小微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生产、物流、通关、结算……外贸进出口涉及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事务多、流程长、专业性强。如何帮助中小微企业安全高效地拓展国际市场?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应运而生。通过提供物流仓储、报关报检、信用保险、融资退税等进出口环节服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可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降本增效、提高国际市场综合竞争力。

    浙江省国贸供应链服务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7月,公司搭建的“国贸通”线上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整合打通了银行、信用保险、仓储物流等优质资源,为3000多家中小微企业提供了低成本的一站式贸易综合服务。

    一站式服务,助力企业走出去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这是义乌市鼎锋进出口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少锋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7年,梁少锋成立鼎锋进出口有限公司。凭借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主打的女士内衣产品迅速获得海外客户的青睐。

    前景一片光明,但接下来的事情超出他的预期。“通关时间多长?结售汇怎么办?是不是每一项事务都需要招个专业的人来负责?创业很苦,每件事都要操心,那段日子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梁少锋回忆。

    恰巧某一天,梁少锋在车载广播中听说了“国贸通”平台,可以为企业提供进出口一站式服务。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联系了平台。“中间环节交给平台,节约了企业自聘专业人员的成本,我们可以放开手脚专注开拓国际市场。”如今,梁少锋还投资建设了服装加工厂,公司年出口额达到500万美元。

    对于东阳市煜林贸易有限公司而言,与“国贸通”平台的结缘,则要从一张信用证说起。

    2020年之前,煜林公司的海外客户通常通过面谈签单采购,双方之间熟悉且信任度高,一般用电汇方式汇款。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新客户出于安全考虑提出用信用证结算。

    “在信用证结算方式下,我们需要在发货后凭出口单证去银行取货款。如果单证资料与此前约定的条款稍有不符,甚至集装箱晚一点运出,都可能面临拒付的风险。”面对长达数十页的信用证条款,公司负责人孙程晖犯了愁。

    两难之际,在“国贸通”平台信用证专员帮助下,煜林公司反复与采购商沟通,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了部分条款,顺利完成了20万美元缝纫机配件的交付。

    从前,无论是出货、收付款还是出口退税,煜林公司都需要自行与银行、海关、税务等部门对接,仅出口退税环节,就得配备专人准备资料。现在,“国贸通”平台第一时间就可从电子口岸自动获取报关、物流等单据,在线向税务部门申报代办退税,平均7个工作日左右,税款就会到账,大大提高了资金的回笼速度。今年一季度,煜林公司出口额达80万美元,预计全年出口额同比增长50%以上。

    延长服务链,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般意义上的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主要提供进出口中间环节的服务,但“国贸通”平台希望做得更多。

    外贸并非一锤子买卖,尤其是机械装备出口,售后维修环节直接关系客户评价。

    “气候、环境等因素都会对设备运行状况产生影响,对单个中小微外贸企业而言,了解国际市场作业情况、技术能力是一件有门槛的事情,提供高效的售后服务更是难上加难。”国贸供应链公司总经理邓超锋说,“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帮助企业解决进出口中间环节的难题,还要延长服务链,助力提升中国制造的综合竞争力。”

    一次,一名国外客户发来信息询问农机产品情况,“国贸通”平台协助客户在湖南某工厂采购了几套包含色选机、碾米机及包装机在内的大米加工生产线,并迅速完成设备交付、安装调试。

    然而,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客户发现大米日产量无法达到预期要求,且存在碎米较多问题。通过初步视频会议连线,平台对设备参数、电力荷载、场地环境、气候湿度等因素进行逐一排查,并指导客户调整设备后,问题仍未完全解决。随后,国贸供应链公司产品经理与工厂工程师一同前往对方所在地进行现场诊断排查,最终确定产量较少是由于作业车间地面有坡度,致使设备功率不足,碎米问题则是由于谷物干燥度不够。

    “我们对设备底座进行了平整加固,同时为客户配备了水分检测仪,可以一键检测谷物的干湿度。”邓超锋说,“客户对我们的装备质量和售后服务效率赞不绝口。”此后,剩下的几套设备顺利交付投产,客户又追加采购了谷物干燥机等设备。

    “靠着日积月累,‘国贸通’平台在服务链各环节都积累了不少国际市场信息。”邓超锋说,通过对订单单证、物流结算、售后反馈、市场需求等全流程数据进行分析,平台可以进一步为用户提供决策咨询,帮助中小微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

    深耕供应链,拓展增长新空间

    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面向的市场主体大多是中小微外贸企业。面对工作量大、需求繁杂等问题,如何尽可能利用平台的信息优势、资源优势,与平台上的中小微外贸企业共同开拓更大市场?

    国贸供应链公司将目光投向东南亚的汽车后市场(已售汽车使用过程中产生的交易或服务活动)。汽车后市场对产品专业适配度要求很高,如果不了解当地汽车市场情况,出口的配件可能根本无法使用。

    “当地市场有需求,不妨将供应链再延伸些,把服务做得更好些。”邓超锋这么想。

    2018年,公司在印尼自建当地首个汽摩配件交易B2B(企业对企业)电商平台,对当地的传统汽配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打造了从配件搜索、报价比价、购买、担保、支付到配送的汽配交易链条。

    同时,公司组建本地化运营团队,在印尼首都雅加达设立海外仓和汽车修理厂,走出了一条“数字化贸易+深度供应链”的出海模式,为平台上的配件企业快速打开东南亚市场蹚出了一条路。

    挖掘外贸更大潜能,关键要发挥深度供应链优势。在非洲,国贸供应链公司已成为规模较大的商业银行南非标准银行的重要合作伙伴,实现交易信息全方位互通。

    “我们还是义乌市首批二手车出口企业,借助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印尼汽摩配件电商平台等优势资源,我们得以快速匹配供应商,帮国内企业出口二手车、汽摩配件至非洲、东南亚等地区。”邓超锋介绍,目前,海外独立站交易规模逐年扩大,数字贸易和深度供应链优势日益凸显。“我们将继续探索,与平台上的中小微企业共同成长。”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商务知识---银行承兑远期信用证

    银行承兑远期信用证是以开证行(或其代理行)为远期汇票付款人的远期信用证。出口方发货后,按信用证规定开立以开证行(或其代理行)为付款人的远期汇票,连同单据交议付行。议付行审核无误后,将汇票、单据寄给其进口地代理行,由后者向开证行提示承兑。开证行承兑后将单据留下,汇票退给议付行在进口地的代理行保存。代理行待到期时再将汇票提示开证行付款,并将收妥的款项交出口方。同时,开证行要求进口方付款赎单。如出口方要求汇票贴现,则议付行在进口方开证行承兑后,将汇票送交贴现公司或银行办理贴现,扣除贴现利息后的净款由议付行转交出口方。汇票到期,贴现公司或银行可向开证行提示汇票,要求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