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2.第16期)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 发布日期:2022-08-19 阅读次数:237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1.国际组织与一带一路的多边议程化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022.8.3.

    “一带一路”经历了从倡议到共识、从愿景到行动、从双边到多边的发展过程,被载入联合国、中非合作论坛、上海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等重要多边机制的成果文件,得到联合国和许多国际组织领导人的高度评价。“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边议程化是指通过多边合作推动“一带一路”建设更加规则化、专业化和机制化,并转型和升级为国际发展议程。多边议程化是“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国际组织是推动“一带一路”多边议程化的关键所在。

    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建的创新实践

    “一带一路”倡议的多边议程化有利于通过国际组织实现整体推进,争取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把“一带一路”建设成更好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国际公共产品。中国与国际组织合作,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共建“一带一路”的最佳路径。

    中国与联合国合作共建是“一带一路”多边推进的主要体现,走的是和平与发展之路,对中国与其他国际组织的合作共建具有示范意义。“一带一路”建设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发展事业,目的是打造发展共同体。作为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一项创新探索,“一带一路”建设有望打造一个国际发展合作、多边发展机制和全球发展治理的新模式。通过发展夯实和平的根基、创造和平的环境,“一带一路”有利于解决和平赤字、推动发展和平、实现持久和平。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和平是前提,发展是手段。

    作为一项创新实践,中国与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需要有创新理念、创新动能、创新路径、创新机制和平台。平衡发展、对接发展、包容发展、共同发展的创新理念,既基于中国发展的经验,也契合联合国的发展事业,对共建“一带一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互联互通、以发展促安全、发展伙伴关系的创新动能,是中国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的经验总结,也是当前国际合作和全球治理的关键所在。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与地区发展议程兼容、开展新型南南合作和三方合作的创新路径,为中国与国际组织共建“一带一路”指明了方向和道路。创新机制和平台包括用好国际组织资源,大力吸引国际机构入驻,努力推荐中国籍国际职员,积极承接国际会议,以助力和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对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

    议程是为解决问题而作出的一种程序性安排。与双边议程不同,多边或全球议程往往由国际组织推动,即国际组织通过相关文件把全球性议题和主题转化为国际社会共同行动的正式安排。联合国推动的多边议程具有全球性和权威性,从每年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涉及的议题和联合国文件包含的主题来看,最受关注的是和平与安全、发展、气候变化、公共卫生、人权、难民和移民等。这些议题和主题都有相应的议程,通过国际合作和全球行动来推动。在议程的框架下开展国际合作,推动相关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已成为联合国开展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式,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可持续发展议程。

    “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可持续发展、开放包容、合作共赢、联动发展等方面的理念高度契合,这是“一带一路”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发展的基础。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作为一项会员国高度认可的发展议程,具有全球性和权威性,对“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而“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出和推动的一项发展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互联互通为重点,围绕政策、设施、贸易、资金、民心“五通”开展国际合作,是对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强化和补充。“一带一路”倡议的议程化就是通过对接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理念和伦理、目标和指标、战略和机制、项目和活动,从而达成共识、制订规划和采取行动的过程。

    首先,“一带一路”倡议需要成为国际共识。截至目前,中国已与140多个国家签订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说明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比较普遍的认同和支持,但多数发达国家还没有参与共建。另外,与国际组织签订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不多。“一带一路”载入联合国和国际组织的多个决议文件,但国际组织专门就“一带一路”形成决议文件较少。这说明,倡议要成为国际共识,还有许多艰难的工作要做。

    其次,“一带一路”倡议需要纳入国际组织的战略规划。与国际组织签订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需要及时评估和总结其实施进展和效果。更重要的是,“一带一路”倡议的相关内容要通过这些合作文件转化为国际组织的发展战略和工作规划,更好地为国际组织的使命服务。例如,基础设施联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领域和核心内容,也是全球发展的“痛点”。这就需要国际组织统一协调,就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战略规划。

    最后,“一带一路”倡议还需要在国际组织框架下形成行动方案。“一带一路”建设涉及贸易金融、工业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科学、文化旅游等领域,国际组织特别是联合国专门机构在这些专门领域有专业的规则与经验。“一带一路”可以利用国际组织的资源和优势,在专门机构的框架下推进专业化、国际化和规范化。

    对接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发展战略

    除了与联合国和全球性国际组织的对接,大量区域性国际组织也是实现“一带一路”倡议多边议程化的重要途径。“一带一路”倡议向世界各个地区开放,但重点是周边的亚太地区,主要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南太平洋等次区域,周边是“一带一路”走向全球的基础。

    中国周边存在众多国际组织,它们不仅是周边地区国际关系的重要行为体和周边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更是推动周边地区一体化的重要力量。中国周边国际组织包括次区域国际组织,如东南亚国家联盟、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等;跨地区国际组织,如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中国和周边国家共同参与的新兴多边组织和机制,如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会议和论坛类国际组织,如东亚峰会、博鳌亚洲论坛、亚信会议等;联合国系统的区域办事处,如亚太经社会等。这些周边国际组织具有多样性、不平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

    周边国际组织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重要的国际组织资源。一方面,“一带一路”与周边国际组织具备对接合作的良好基础,两者存在地理范围上的重合,具有目标和合作原则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周边国际组织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平台和路径。

    从组织性质和特点、成员规模、中国在其中的地位和影响来看,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东南亚国家联盟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多边化的主要节点机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广泛、合作方式灵活,与“一带一路”有很强的互补性。上海合作组织和东南亚国家联盟是“一带一路”国际化的起点,可以成为“一带一路”多边化的示范。同时,“一带一路”在中国周边的多边推动还有可能催生新的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此外,我国还需要加强与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非洲联盟、欧洲联盟等不同类型国际组织的对接合作,以便“一带一路”的多边化在多个地区和多个层面整体推进。

    作者:张贵洪(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2.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呼吁各国政府解决居民生活成本危机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 2022.7.27.

    7月,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发表文章,分析各国实际GDP与实际可支配居民收入的增长现状,并呼吁各国政府进行结构性改革解决居民生活成本危机。

    文章指出,经合组织最新预测显示2022年各国GDP均有望实现正增长,但实际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表现却并不尽如人意,各国居民不同程度地面临生活成本上升的危机。各国政府为应对居民生活成本上升的挑战,及时向本国弱势家庭提供了临时针对性财政支持,以期短期内帮助居民度过生活成本危机。相较之下,结构性改革虽能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但通常因耗时过长而难解燃眉之急。

    文章认为,一些结构性改革政策有利于各国在短期内应对生活成本危机,家庭实物福利、家庭现金福利、家庭所得税减免等结构性改革政策,有利于促进就业和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从而一定程度上抵消生活成本上升的不利影响。文章进一步指出,由于儿童保育支出占经合组织国家家庭实物福利支出的70%以上,因此以上研究结果也为增加儿童保育支出提供了有力证据。

    参考资料:

    经济政策研究中心

    3.深度|中国钢铁工业,挑战前所未有!如何破局?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8 09:07:48 国是直通车

    市场需求放缓、原材料价格波动、企业成本压力加大、企业利润锐减……今年上半年,面对重重挑战,中国钢铁工业在减量发展中展现出韧性。

    挑战前所未有

    今年初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疫情带来的冲击,中国钢铁行业积极适应市场变化,克服物流受阻、成本上升等困难。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粗钢产量为5.27亿吨,同比下降6.5%;生铁产量为4.39亿吨,同比下降4.7%;钢材产量为6.67亿吨,同比下降4.6%。

    “市场需求低于预期,钢铁产量同比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执行会长何文波说,面对这种市场变化,各钢铁企业通过合理安排检修等阶段性灵活措施,不同程度地减少了生铁、粗钢、钢材的产出量。

    上半年,中国粗钢产量保持了自去年以来减量发展的态势,同期钢铁行业效益下降。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6月,重点统计会员钢铁企业利润总额为1042亿元,同比下降53.6%。其中,5月、6月利润分别为167亿元、112亿元。亏损企业数量增多,亏损面扩大。

    “不可否认,钢铁行业面临的局势极为复杂,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何文波表示,从近期的行业运行态势来看,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比较困难的时期。上半年,由于需求明显不及预期,粗钢产量同比下降6.5%,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65%,利润总额同比下降55.47%,亏损面目前还在逐渐扩大。

    展现强大韧性

    “今年上半年,面对影响行业发展的一系列困难,钢铁工业展现出了强大韧性。工信部原材料司副司长张海登在近期举行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第六届会员大会第四次会议上说。

    张海登说,虽然中国钢铁行业上半年经济效益出现显著下滑,但行业总体资产状况仍处于历史较好水平,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负债结构持续优化。通过推进兼并重组,产业集中度持续提升,抗风险能力不断增强。很多重点企业出台了稳增长保运行的措施,有效稳定了市场运行秩序。

    张海登建议,目前,钢铁行业生产运行出现了阶段性困难,企业要着重从供给侧入手,适应当前需求形势变化,通过自律恢复供需动态平衡,稳住合理价格,防止大起大落,提高发展效益。同时,着力向发展质量要效益。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

    张海登说,国家对违法违规新增钢铁产能行为将继续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各地区、各企业必须严格执行产能置换的相关政策规定,相互监督,尤其是相关企业应自觉做行业秩序的维护者,维护好当前钢铁发展的良好环境。

    如何转型破局

    国家发改委产业司一级巡视员夏农提出,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要持续深化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决落实钢铁行业各项政策措施,严禁钢铁新増产能,巩固提升去产能成果。要压减粗钢产量,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大国内铁矿开发。

    夏农强调,坚决“禁住”新增钢铁产能。钢铁企业不能有任何违法违规新增产能的侥幸心理。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巩固去年粗钢产量压减成果。2022年,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将继续开展粗钢产量压减工作,重点压减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粗钢产量。

    何文波指出,钢铁行业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绿色低碳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主题,着力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痛点”问题,着力解决“卡脖子”技术攻关问题,着力解决低碳冶金技术联合创新问题,全面完成履行保障供给使命、实现钢铁产业自身发展、积极带动相关产业实现共同繁荣三大重点任务,坚定不移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更进一步取得实效。

    张海登指出,“十四五”是中国钢铁工业由“规模效益”向“质量效益”转变的加速演进期,处于由大到强历史性跨越的关键时期,钢铁行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加速构建新发展格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路径

    今年初,工信部联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大力发展智能制造等12项具体任务,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推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路径。

    这也是钢铁工业转型破局的关键!

    《关于促进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

    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营造产学研用一体的协同创新生态。重点围绕低碳冶金、洁净钢冶炼、薄带铸轧、高效轧制、基于大数据的流程管控、节能环保等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先进电炉、特种冶炼、高端检测等通用专用装备和零部件,加大创新资源投入。

    严禁新增钢铁产能

    坚决遏制钢铁冶炼项目盲目建设,严格落实产能置换、项目备案、环评、排污许可、能评等法律法规、政策规定,不得以机械加工、铸造、铁合金等名义新增钢铁产能。

    优化产业布局结构

    鼓励重点区域提高淘汰标准,淘汰步进式烧结机、球团竖炉等低效率、高能耗、高污染工艺和设备。鼓励有环境容量、能耗指标、市场需求、资源能源保障和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承接转移产能。现有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改造、转型升级,达不到超低排放要求、竞争力弱的城市钢厂,应立足于就地压减退出。

    推进企业兼并重

    组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打造若干世界一流超大型钢铁企业集团。依托行业优势企业,在不锈钢、特殊钢、无缝钢管、铸管等领域分别培育1~2家专业化领航企业。

    有序发展电炉炼钢

    鼓励有条件的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就地改造转型发展电炉短流程炼钢。鼓励在中心城市、城市集群周边布局符合节能环保和技术标准规范要求的中小型电炉钢企业。

    深入推进绿色低碳

    落实钢铁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统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支持建立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制定氢冶金行动方案,加快推进低碳冶炼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构建钢铁生产全过程碳排放数据管理体系,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

    大力发展智能制造

    开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行动计划,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商用密码、数字孪生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在铁矿开采、钢铁生产领域突破一批智能制造关键共性技术,遴选一批推广应用场景,培育一批高水平专业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开展智能制造示范推广,打造一批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大幅提升供给质量

    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加快推动钢材产品提质升级,在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能源装备、先进轨道交通及汽车、高性能机械、建筑等领域推进质量分级分类评价,持续提高产品实物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促进钢材产品实物质量提升。

    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稳定可靠的多元化原料供应体系。强化国内矿产资源的基础保障能力,推进国内重点矿山资源开发,支持智能矿山、绿色矿山建设,加强铁矿行业规范管理,建立铁矿产能储备和矿产地储备制度。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立足源头预防,从行业规划、产业政策、法规标准、行政许可等方面指导企业加强安全生产管理。钢铁企业要健全完善安全风险防控机制。

    维护公平市场秩序

    加强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管理,强化质量、装备、环保、能耗、安全的要素约束作用,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实现“有进有出”动态调整。建立企业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推进钢铁企业生产经营规范分级分类管理。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实施高质量标准引领行动,加快国际标准中国标准互译、转化,推动国际间检验检测与认证结果互认,引导中国钢铁产品、装备、技术、服务等协同“走出去”。鼓励生铁、直接还原铁、再生钢铁原料、钢坯、钢锭等资源性产品和半制成品进口。鼓励国内外钢铁、矿山、航运企业加强合作。

    信息来源:国是直通车

    4.出口额创10年新高!印尼制造承接了多少“流出订单”?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5 15:26:33 国际商报

    今年以来,由于全球新冠大流行,中美贸易摩擦等因素,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移一直被各界议论。除热议的越南外,印尼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东南亚重要国家之一。

    印尼承接产业链转移发展迅速

    无疑,印尼的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等数据的飙升和其承接产业链转移有着很大的关系。和东南亚其他国家类似,印尼承接的产业链主要是鞋服及配件、家具及零件、电气机械、电信设备这几大品类。

    印尼在价值链上仍以中低端产业为主,主要得益于其人力物力,地价等成本低廉。此外,印尼一些政策也利好吸引外国投资,助力本国加工业等发展,同时创造就业。例如,根据印尼投资部长巴赫利尔,印尼的外国直接投资数据飙升主要和限制原材料出口有关,2020年1月1日开始,印尼实施了全面禁止镍矿出口的政策。印尼高级官员近日还称,印尼将于第三季度发布镍出口税收规定,拟对镍生铁、镍铁征收出口税。这一政策让原材料集中在本地进行加工,促进外国资本对国内工业设施的投资。

    既是竞争,更是合作

    印尼对中国的订单转移主要集中终端组装、出品等优势环节,环节。由于技术,基础设施等原因,大量工厂需要中国的原材料、零配件出口,以及中国机械、技术服务等配套产业完成生产。由于产业链上千丝万缕的联系,印尼除了是中国产业链的竞争者之一,更是中国的合作者。

    据中国海关数据,2021年中印尼两国贸易额达1243.4亿美元,同比增长58.4%。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印尼最大贸易伙伴,连续6年保持印尼最大出口目的地;2021年中国对印尼投资额达32亿美元。此外,相关数据显示,2021年,印尼非石油和天然气进口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是中国557.4亿美元,占比32.66%。

    2022年初,《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其中就包含了印尼等在内的东盟十国。数据显示,2022上半年东盟继续保持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双边进出口总值为2.95万亿元,增长7.2%。而作为RCEP的主力市场,东盟与中国进出口规模,在前四月占中国与RCEP贸易伙伴外贸规模将近一半。RCEP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国与印尼的贸易投资合作。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供应链转移是发展中不可避免的一环,随着科学技术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发展,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替代性的中低端的价值链必将逐步往人力物力成本更低的国家迁移。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全球范围内出现过几次大规模的世界级制造业转移浪潮。从英国到美国转移再到德国、日本和后来的亚洲四小龙,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向中国转移。

    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说:“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复杂性、高度依赖性和各国产业体系的不健全性决定了全球供应链体系无法被切割。相信中国仍将积极为全球供应链的稳定顺畅运转提供重要支撑,也正在以更加包容的姿态邀请全球跨国公司一道,共同构筑开放、共享、繁荣的全球供应链新未来。

    国际产业链重构是全球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合理的产业链转移符合经济规律,也有利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和发展。

    商务部对外贸易司司长李兴乾在今年6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外贸保稳提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以来,随着周边国家生产端逐步恢复,去年回流到国内的部分外贸订单再次流出。总体看,这些订单流出的规模是可控的,影响是有限的。

    “部分产业的外迁符合经济规律。中国已经连续13年位居全球货物贸易出口第一大国。随着国内产业的持续升级,要素结构在发生变化,一些企业主动进行了全球布局,将他们一部分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国外,这是贸易投资分工合作的正常现象。”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5.愈压愈涨?国际贸易额“暴走”探因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5 15:26:33 国际商报

    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的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球贸易因普遍的价格上涨而出现贸易额的显著增加。以一季度为例,全球贸易额达到创纪录的7.7万亿美元,比2021年一季度增加了1万亿美元。

    贸易额实现显著增长

    以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前2019年全年平均数为基准(设定值为100)进行比较,全球贸易量在2020年二季度降至低点84之后持续复苏,2022年一二季度恢复至107。但是,伴随以大宗商品为代表的国际贸易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与贸易量相比,贸易额的增速更快也更持续。同样以2019年贸易额100为基准,2020年二季度全球贸易额降至78,但在三季度末追平贸易量指数后继续迅速增加并拉开距离,2022年一季度的指数已经达到130,二季度甚至可能达到133。

    相比对二季度的预测值,2022年一季度的贸易额对经济活动的描述更为准确。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额均保持增长。其中,货物贸易额实现6.1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5%,比2021年四季度增长了3.6%;服务贸易额实现1.6万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2%,比2021年四季度增长了1.7%。按照UNCTAD的分析,二季度全球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仍会继续增长,但增速会有所放缓。地缘冲突加剧了国际贸易的紧张程度,也会在收入下降、物价高涨下抑制部分国际贸易需求。

    UNCTAD认为,全球贸易的增长可能很快即会触顶。利率的上升和经济刺激计划的退出都会通过不同的路径对2022下半年的全球贸易产生影响。主要的影响因素有六类:一是低于预期的经济增长。许多经济体的利率上升、通胀压力调降了经济预期;二是俄乌冲突对国际能源和主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形成上涨压力。由于全球食物和能源需求在短期内缺乏弹性,价格上涨会直接导致贸易额上升和贸易量下降。三是全球供应链挑战仍将延续,供应链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仍然很大。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措施可能会继续造成供应链断链,也会增加2022年的投资风险。同时,由于全球供应链出现短链化趋势,国际贸易结构已经开始随之变化。四是贸易协定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如RCEP、非洲大陆自贸区)将促进区域内贸易的发展。同时,区域之间的贸易会受到运输成本、物流中断和地缘政治摩擦等因素的负面影响。五是全球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导致对环境可持续产品的市场需求上升,对贸易产生中长期影响,但影响效果与各国相关承诺和政策执行情况密切相关。能源价格的高涨会加速发展使用替代能源产品的国际贸易。六是对债务可持续的关注更多,利率的上升将严重加剧多数重债国的政府财政紧张状态,增加经济脆弱性,对国际投资和贸易产生负面影响。

    区域贸易各具特点

    从地区分布来看,全球主要经济体在2022年一季度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都要好于疫情暴发前2019年的水平。从2022年一季度的环比数据来看,巴西和俄罗斯的进口有所下降,分别下降3%和6%,其他经济体都保持增长。相比而言,巴西和南非2022年一季度的货物出口出现了较为强劲的增长,分别增长了15%和10%。

    各经济体服务贸易的数据相对滞后一期。多数经济体在2021年四季度的服务贸易虽然尚未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的平均水平,但除巴西、日本和欧盟之外都已经出现了明显改善。发达经济体与发展中经济体2022年一季度的货物贸易均显著高于2021年同期的水平,分别高出25%和14%。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贸易额比上年同期高了42%。

    俄乌冲突对两国的对外贸易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由战争直接导致的物流网络破坏、市场需求变化以及引发的制裁对商业活动的影响交相叠加。乌克兰在2022年一季度对中美欧三个主要经济伙伴的进出口均同比出现了下降,其中进口的降幅更大。一季度,乌克兰对中国、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同比下降了10%、31%和10%,而自三方的进口则分别下降了90%、27%和48%。与之相较,俄罗斯对中美欧的双边贸易则呈现了明显的进出口差异。一季度,俄罗斯对中国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同比增加了38%和75%,对美出口下降了4%,而俄自中美欧的进口则分别下降了18%、83%和59%。其中,俄对中国出口的精炼铜下降较大,对美国出口的原油、铂金和氮肥下降明显,对欧盟的主要出口商品均出现增加(天然气出口额增加了259%)。由于俄乌冲突爆发于2月下旬,预计二季度俄乌两国的贸易数据可能变化更为明显。

    世界贸易版图刷新

    2022年一季度,不同商品类别的贸易额变化存在差异,大多数商品贸易保持增长。其中,除了能源产品的增长强劲外,金属和化学品、农产品、服装配件、机械设备、办公设备、药品等商品的贸易额也保持增长。运输产品由于飞机订单的哑火而出现贸易额的下降,通信设备贸易额也低于2021年和2019年的同期水平。全球范围的半导体库存的下降和运输中断也对道路交通工具和精密仪器的国际贸易额带来负面影响。

    伴随更多经济体上半年贸易数据的公布,全球贸易版图发展的近况将可能更为明晰。国际贸易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反映,其发展水平展现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下半年,伴随美联储加息、欧洲央行等中央银行跟进所形成的新形势,国际贸易可能会受到更多的货币因素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隐藏甚至扭曲国际贸易关系。

    与此同时,有关电子商务等创新技术和贸易模式的发展,也在推动传统贸易关系发生演变。新规则的出现,企业和消费者行为模式加速调整,都可能驱动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发生新的结构性演变。

    信息来源:国际商报

    6.电子产品安全强制性新国标发布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2.8.3.

    本报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林丽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标准委)近日发布新修订的强制性国家标准《音视频、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设备 第1部分:安全要求》,该标准将于2023年8月1日正式实施。这一标准将全面提高电子产品设计、生产、检测认证、销售、使用等各环节安全保障水平,守牢安全底线。7月26日,市场监管总局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对新版国标进行解读。

    近年来,无线充电功能使用广泛,消费者可能会将钥匙、硬币等金属物品放置于无线充电器上,无线充电器通过能量传输可能会让金属物品产生高温并带来灼伤、着火等危险。对此,新国标明确要求无线充电器需要具备识别金属异物的功能,并及时停止对异物进行能量传输。随着电子设备多媒体功能的普及,头戴式耳机、蓝牙耳机等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新国标提出了安全要求,要求耳机音量在一定时间内累计超过规定限值以上时,电子产品应该给出警告并要求使用者确认,在不确认的情况下则自动降低到安全音量。对于采用可充电电池供电的便携式电子产品,新国标重点考虑电池安全问题,规定了电池过充电保护、温度保护、外壳防火、跌落防护等安全要求。

    新版国标实现了产品生产、检测、抽查“一把尺子”,减轻了企业负担,提高了市场运行效率;新版国标对无线充电、蓝牙耳机等新技术带来的新隐患,提出具体的安全要求和测试方法,从防电击、防着火、防过热、防声光辐射等多方面保护人身财产安全;新版国标主要技术内容与国际保持一致,企业按照新版国标生产电子产品就能符合国际安全评估体系要求,消除了国际贸易技术壁垒,助力我国电子产品“走出去”。

    据介绍,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将会同有关部门跟踪新国标的实施情况,指导电子产品CCC指定认证机构和实验室按照新国标要求加强认证检测能力建设。

    7.马来西亚拟修订CLASS法规

    来源:宁波海关技术中心

    2022年6月13日,马来西亚职业安全与健康部(DOSH)发布《职业安全与健康(危险化学品分类、标签和安全数据表)法规2013》(CLASS法规)的修正案草案。马来西亚CLASS法规于2013年10月11日正式发布并在2015年4月正式实施,依据联合国GHS第三修订版本制定而成,要求生产商、进口商及供应商对其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进行分类、标签、包装,并根据行业行为守则(ICOP)编译安全数据表(SDS)。

    此次修订主要是基于联合国GHS第八修订版制定,与原法规相比,在危害分类、标签要求、SDS编制等方面都作了修改。主要修订内容包括:

    (1)豁免:草案明确了《1984年药品和化妆品控制条例》及其修正案所定义的化妆品和草药成分以及药物,豁免CLASS法规要求。另外,食品也属于法规豁免范围。根据《1974年农药法》及其修正案完成注册、贴标签和包装的农药,将免除CLASS法规的包装和标签要求。

    (2)危害分类:增加了加压化学品(类别1—3)和退敏爆炸物(类别1—4)两个危害种类;更新调整易燃气体的危险类别;增加气溶胶危害类别3;增加皮肤腐蚀/刺激危害类别3;将严重眼损伤/眼刺激危害类别2分为子类别2A和2B;将呼吸道致敏/皮肤致敏物的危害类别1分为子类别1A和1B。

    (3)标签要求:根据草案,现行标签尺寸要求将改为标签面积要求,并引入对应象形图大小要求。现行法规规定,对于125毫升及以下容量的容器,可按照供应商认为合理的方式贴标签。草案拟将“125毫升”修改为“250毫升”。该情况下,标签仍需要包含产品标识、供应商标识、信号词、象形图(如适用)、资料参阅提示语等基本要素;对于因容器属性(大小或形状等)的限制而无法贴标签的情况,现行法规要求可在包装上附上标签,草案补充了也可按照供应商认为合理的方式贴标签。此外,若危害分类发生变化,标签的更新期限将从“3个月内”延长至“6个月内”。

    (4)浓度阈值:草案将混合物组分的吸入危害浓度阈值从10%更改为1%。CLASS法规附表五中其他健康或环境危害浓度阈值保持不变。

    对此,宁波危化品预警点提醒相关企业,要加强与进口商的联系沟通,及时关注跟踪法规修订进程,目前该修正案草案正公开征求意见中,意见反馈截止至2022年8月15日。企业要熟悉并掌握法规各项新变化和新要求,在法规生效实施后及时做好产品SDS及标签更新,以满足马来西亚方GHS实施要求,确保贸易顺利进行。

    8.欧洲ECHA建议立即对300种化学品进行风险管控

    2022年6月消息,欧洲化学品管理局(ECHA)发布了综合监管战略下的第四份报告,该报告表明在加快为关注物质确定监管行动的步伐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ECHA的综合监管战略(Integrated Regulatory Strategy)是旨在加快数据搜集及关注物质组识别并推进风险管理的行动。它将不同的监管流程整合到一种连贯的方法中来有效和高效地管理化学品风险。该战略的目标是——明确哪些注册物质是风险管控或数据增补的高优先级物质,哪些是低优先级物质。

    化学品分组评估:

    首先,化学品的分组评估加快了ECHA的工作进度,2021年,ECHA完成了对1900多种物质(大多是根据其结构相似性进行分组)的分组评估,较2020年增长30%。

    其中约300种物质需要立即采取风险管理措施,而800种目前不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剩余800种物质则需要搜集更多数据,其中预计约350种物质将在未来转移到风险管理中。

    而风险管理行动开始之前需要先明确危害,该报告还强调需要进行统一分类和标签(CLH)的物质急剧增加。与2020年相比,2021年的数量增加了两倍。由于CLH通常是推进进一步监管措施的先决条件,所以当局投入了足够的资源来准备这些物质的CLH提案,以避免造成监管积压。

    尽管物质监管行动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仍有近1300种大吨位物质(超过100吨/年)待评估。

    对此企业需做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官方来说,ECHA需要与各成员国加强合作,以便及时讨论并商定优先评估哪些物质。成员国则需要立即投入资源来处理需要采取进一步监管行动的物质——特别是在统一分类和标签方面。

    对于企业来说,需主动审查并更新其注册档案中的数据,以免官方基于过时的数据实施不合适的监管行动。因为注册数据是评估监管需求的基础,进一步的监管行动也可能会强制要求补充数据,企业仍可能会面临新增数据的分摊以及物质分类变化导致的卷宗或CSR更新的合规成本。

    信息提供:宁波文具行业协会---来源:瑞欧科技

    9.中国投资促进印尼经济发展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3 10:59:40 人民网-人民日报

    32岁的萨西丁来自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2019年11月,在结束8个月的培训后,他加入岛上的德龙工业园,成为二期项目的一名炉前工。在这个高温高危岗位上,萨西丁由于工作表现突出,仅用一年时间便成长为电炉炉长。

    今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萨西丁所在班组被工业园授予“年度优秀班组”称号。“每当炉火耀眼的铁水奔流而出,就像满天红云照亮我们的生活。”在被授予称号时,萨西丁激动地说:“在工作中流下的汗水,展现了我们对工作的热爱、对生活的向往!”

    萨西丁的故事是德龙工业园3万多名印尼员工经历的缩影。位于苏拉威西岛的德龙工业园是中企投资建设的海外首个镍铁及不锈钢产业园,于2014年开始筹建,现已建成四期项目,其中萨西丁工作的二期项目被列入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同时也列入了印尼国家战略项目。

    据德龙工业园总经理周渊介绍,园区投产以来,累计实现了77.38亿美元的营业收入,为印尼创造了11.27亿美元的税收。去年12月,印尼总统佐科出席了园区的镍铁冶炼厂投产典礼。佐科表示,感谢中国企业帮助印尼显著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不但给当地带来3万多个就业岗位,还为印尼税收和外汇创收作出巨大贡献。这一项目给当地中小企业带来商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长期以来,印尼一直是全球上游原料的重要供应基地,极少进行矿产资源的深加工,合作项目将国际领先的生产工艺带到了印尼。”印尼国会议员艾迪赴德龙工业园考察后告诉记者,如今,印尼成为全球镍铁和不锈钢生产大国,与德龙工业园这样的中企投资项目密不可分,德龙工业园为当地创造就业、培养人才、发展经济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近年来,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印尼“全球海洋支点”构想的持续对接,中印尼经贸和投资合作快速发展。数据显示,中国已连续多年成为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进口来源国和出口市场,并已成为印尼第二大投资来源国。

    在今年6月举办的印尼—中国商业伙伴论坛上,印尼海洋与投资统筹部长卢胡特表示,印尼与中国秉持互惠互利原则,不断提升经贸合作水平。特别是中国企业对印尼投资,在提供资金支持的同时,不断加强技术和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合作,不仅增加了当地就业,扩大了对外出口,而且提振了印尼经济。

    “目前,印尼和中国的经贸合作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中国对印尼汽车、钢铁、家电、电子通信等众多领域均有投资,这反映出双方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印尼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经济部主任法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印尼和中国同为发展中大国和新兴经济体代表,共同利益广泛,合作空间广阔。两国经贸合作为印尼就业增加和工业升级带来了巨大红利。

    信息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13.英国央行实施1995年以来最大幅度加息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5 09:39:43 央视新闻客户端

    当地时间4日,为了抑制通货膨胀,英国央行宣布加息50个基点,将基准利率从1.25%提高至1.75%,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最大加息幅度,也是去年12月以来英国央行第六次加息。

    英国央行同时警告称,英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陷入衰退。

    这是英国自1995年以来的最大幅加息,也是2008年12月以来的最高利率。此前数据显示,英国6月通胀率达到9.4%,创40年来新高。

    英国央行预计英国经济四季度开始衰退

    英国央行当天警告称,英国经济将在今年第四季度开始陷入衰退,并将持续到2023年底。这将是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最长的衰退。

    此外,英国央行的预测显示,英国家庭能源费用将在10月份大幅攀升,推动通货膨胀率在今年第四季度达到13.3%,并在明年年中之前保持在10%以上。

    英国央行行长 安德鲁·贝利:当前能源价格的上涨加剧了(英国居民)实际收入的下降,并因此使英国乃至全欧的经济前景进一步被看衰,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已经放缓,并且相关预测显示,今年晚些时候英国经济将陷入衰退。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14.日本氢技术专利调查:日本暂时领先,中国即将超越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4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7月13日,日本媒体《日经亚洲(Nikkei Asia)》报道了世界氢技术专利的发展情况。特别是,它引用了总部位于东京的研究机构Astamuse最近进行的研究。氢燃烧时不会释放二氧化碳,因此通常被认为是最终的清洁燃料。关于这一点,Astamuse对2010年至2020年期间的氢技术专利进行了回顾,并根据氢技术的竞争力对拥有相关专利的国家进行了排名。该研究机构使用专利引用、有效期和其他数据点来生成他们的排名。

    该研究发现,日本凭借其大量的燃料电池专利登上榜首。特别是,丰田汽车(Toyota Motor)在此方面的专利申请非常之多,石油企业新日本石油公司(ENEOS)和工业气体企业岩谷公司(Iwatani)也是一样。其中很多日本企业不但拥有强大的核心设备(如氢压缩机),还具备小部件(如流量计和气体探测器)方面的技术能力。在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氢技术企业和组织中,有8家来自日本,如丰田汽车、本田汽车(Honda Motor)、日产汽车(Nissan Motor)、日本碍子(NGK Insulators)、松下(Panasonic)和京瓷(Kyocera)。

    2011年至2022年期间,日本企业共计申请了34624项与氢技术相关的专利,在排名的所有国家中申请量最大。虽然这一趋势与2001年至2010年的调查结果是一致的,但该时段总体申请数量比2011年至2020年这一新时段高出了30%。

    专利申请量排在第2位的是中国,其次是美国、韩国和德国。在这10年中,中国的企业提交的氢技术专利申请数为21235项,是其前10年申请量的10倍之多。除此之外,中国在5个类别中的4类中得分均高于日本,具体为制造、仓储、安全控制和交通运输。目前,日本在新技术展示方面仍处于领先地位,但中国研究机构的申请更加积极,而且其专利有效期的剩余时间还有很长。作为国家氢能战略的一部分,中国制定了到2035年在多个行业建立氢能生态系统的强大目标。报告最后指出,中国有很大机会最终在所有氢能相关领域超越日本。

    翻译:王丹 校对:刘鹏

    15.俄罗斯央行行长敦促将知识产权作为优质抵押资产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4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近期,俄罗斯央行行长埃尔维拉.纳比乌利娜(Elvira Nabiullina)指出该行已做好准备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

    在以视频形式出席俄罗斯战略发展和国家项目委员会会议时,纳比乌利娜表示有关各方应该考虑到将知识产权作为优质抵押资产的可能性。

    她讲道:“这个想法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不过,这不仅仅是一有关银行监管的问题。这种抵押资产的估值很重要,同时知识产权的周转率更加重要。我们需要一个流动的市场,以便银行能够迅速出售这种知识产权资产。”

    随后,她还补充道:“尽管目前市场中此类资产的流动性非常低,但你们也可以进行一定的尝试。例如,你可以交易那些被广泛使用的软件产品。这些产品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人们可以选择出售、购买或者是使用上述产品。因此,在评估和发展流动性较强的知识产权市场以及尝试改变当前监管政策时,我们会与俄罗斯政府展开合作,确保人们可以利用银行这套体系来完成融资工作。”

    翻译:刘鹏 校对:王丹

    16.芯片成大国竞争焦点,中国如何应对机遇挑战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15 11:06:42 了望智库

    随着全球经济迅速走向数字化,各行各业对芯片的需求猛增。同时,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供应链和物流链遭到破坏,短期内加剧了芯片的供求矛盾。

    作为数字时代的底层支撑,片半导体在国际竞争的背景下越来越具有战略性质。在数字经济、新冠肺炎疫情和地缘政治三重因素叠加作用下,实现芯片半导体产业的安全和弹性成为各方竞争的焦点。

    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正面临新一轮挑战与调整,中国面临哪些挑战与机遇?如何提升在芯片半导体领域的战略自主性?

    文:蔡翠红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教授、博导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人民论坛网”(ID:rmltwz),原文首发于2022年8月9日,原标题为《芯片成大国竞争焦点!中国如何应对机遇挑战?》,不代表了望智库观点。

    1、现状和趋势

    半导体(Semiconductor)是指常温下导电能力介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的材料,其产品主要分为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分立器件和传感器四类。在这四类产品中,集成电路具有绝对优势,在半导体产品占比中超过80%,因此,半导体行业又被业内称为集成电路行业。

    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IC)是指通过特定的工艺流程,将晶体管、二极管等元器件按照一定的电路互联,“集成”在半导体晶片上以执行特定功能的电路或系统,因此又被称作芯片/晶片(Chip)。

    在不考虑技术细节的情况下,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基本可视作同一概念。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主要由半导体支撑产业、制造产业和应用产业组成。其中有些企业专事代工(Foundry),如台积电。与之相对应的是拥有完整设计和生产能力的公司(IDM,Independent DevelopmentManufacturer),如英特尔、德州仪器。此外也有独立的设计公司(Fabless),如高通、博通、联发科等。

    芯片半导体产业链是一个全球产业链,根据比较优势原则,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诸多半导体细分领域具有不同的优势,且高度集中于少数垄断企业。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及地缘政治加剧的条件下,现有的产业格局开始松动。具体来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格局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地区专业化特征凸显。

    波士顿咨询公司和美国半导体协会联合发布的《强化不确定时代下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报告》显示,美国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半导体研发密集型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在电子自动化设计/核心知识产权(EDA/IP,74%)、逻辑器件(67%)、制造设备(41%)等细分领域;中国大陆的比较优势领域在于封装测试(38%)、晶圆制造(16%)以及原材料(13%);欧盟的相对优势领域在于EDA/IP(20%)、制造设备(18%);而韩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则在原材料、记忆芯片、晶圆制造等领域占据绝对优势。

    目前,按地区划分的全球芯片生产能力,中国台湾地区占22%,韩国占21%,中国大陆和日本各占15%,美国占12%,欧洲占9%。值得注意的是整个东亚地区的半导体产能占到了全球的73%,与之对应的是东亚地区在制造芯片的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达到了全球市场的83.85%。

    第二,市场集中程度高。

    半导体产业行业壁垒高,是典型的资本—技术双密集型产业,关键部件和生产原料垄断在少数企业中,市场集中度居高不下。在全球半导体企业中,美国公司占据排名前十中的八家,综合竞争力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从细分领域来看,关键环节技术往往掌握在少数几家大企业中。以半导体硅片和电子特气技术为例,前者主要被日本信越化学、日本胜高、中国台湾环球晶圆、德国世创和韩国SK五大企业占据,后者则被美国空气化工、法国液化空气、日本大阳日酸和德国林德四大公司占据,其他企业很难染指。

    在半导体光刻胶供应商中,日本企业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囊括了全球72%的市场份额。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则主要集中在美国、荷兰和日本制造商手中,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则垄断了全球光刻机高端市场的83.3%。

    第三,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导致“缺芯”困境短期加剧。

    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供应链危机包含两个方面:

    其一,各国为防控疫情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停工停产,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某些节点无法正常持续运行,以及由于企业员工感染新冠病毒造成的短期产能不济,直接导致芯片供给水平下降。

    其二,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链断裂,芯片供需结构进一步失衡。全球芯片消费市场遍及世界,主要产能却聚集在东亚地区,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全球物流链断裂,部分国家关闭航线以及港口管理不善造成拥堵进一步加剧了市场上芯片供应的短缺。以车载芯片为例,2021年初,福特、丰田、戴姆勒等一众企业因芯片不足相继减产甚至停产部分车型。

    第四,数字化进程加速,芯片需求持续上涨,预计“缺芯”困境仍将持续,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调整势在必行。

    如果说疫情造成了芯片短期供给不畅,那么数字化进程的加速则导致了芯片需求的持续增长。一方面自动驾驶汽车、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的芯片需求市场不断被数字化创造出来。另一方面居家办公、智能家居、虚拟现实等工作生活娱乐方式也在数字时代不断普及,由此导致的是全球芯片需求的不断攀升。

    据IC Insights统计,2021年全球芯片市场价值约为5500亿美元,并预测到2030年全球芯片市场预计将超过1万亿美元。芯片需求的巨大缺口,也对全球半导体供应链提出结构性调整要求。

    2、各方展开新一轮竞争

    鉴于芯片半导体在数字化时代生产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各主要经济体对于与之相关的、具有重要战略性质行业部门的产业政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相关主体开始推进各种措施,不仅仅是在投资方面,还包括税收、贸易、监管和反垄断等一系列手段,支持本国战略产业的发展。

    因为芯片半导体产业的特殊性质,技术和资本密集程度高,使得在新的一轮产业竞争中,参与者的数量远远少于工业时代,目前只有欧盟、美国、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地区等为数不多的参与者,仅上述国家和地区就占据了半导体产业价值链的96%(2019年),全球芯片生产能力的93%(2020年)。为了进一步巩固优势,各主要行为体围绕芯片半导体产业展开新一轮竞争。

    目前欧洲在全球半导体制造业上的产能已经从2000年的24%下降到今天的8%。为了改变这一劣势,2021年3月,欧盟委员会发布《2030数字罗盘:欧洲数字十年之路》,提出欧盟生产的尖端半导体要在2030年达到全球总产值的20%,在减少对外部供应链的过度依赖的同时重塑欧洲高端制造业竞争力。

    2022年2月,欧盟委员会公布《芯片法案》,要求欧盟在2030年之前,投入430亿欧元资金,支持芯片设计与制造,强化欧洲在技术方面的领导力。为响应此号召,2022年3月,芯片巨头英特尔宣布将在未来十年内投资800亿欧元,在德法等国建设从设计到制造全覆盖的芯片产业链。

    2022年2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近3000页的《2022年美国竞争法案》,该法案将对美国半导体研究和制造提供520亿美元的拨款和补贴,用以解决汽车和电脑零部件问题,同时提供450亿美元强化科技产品供应链。

    除此之外,此前美国还相继出台《半导体十年计划》(2020)、《美国芯片法案》(2020)、《美国创新与竞争法案》(2021)等,旨在促进美国半导体制造业的投资,以及半导体模拟硬件、工业电子和计算机相关的研发与生产。

    在美国的政策推动下,2020年5月全球半导体代工企业台积电(TSMC)宣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增建5个代工厂,2022年初英特尔也宣布将投资200亿美元在美国俄亥俄州新建两个半导体工厂。与此同时,美国正在积极游说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地区,试图组建芯片四方联盟,以控制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2021年5月,韩国发布《K—半导体战略》,建设“K—半导体产业带”,力求在2030年将韩国打造成综合性半导体强国,主导全球半导体供应链。

    为此,政府将在税收减免、金融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对相关企业进行支援,最高税额抵扣幅度将达到50%。另外,韩国政府还将设立1万亿韩元的半导体设备投资特别基金。

    方案出台后,以三星和SK海力士为代表的153家企业积极响应,承诺将在2021-2030年期间共计投入510万亿韩元(约合4510亿美元),力求在原材料、零部件和尖端设备和系统半导体方面取得突破。与此同时,韩国业界加强和全球唯一EVU光刻设备公司ASML的联系,后者将投资2400亿韩元在韩国京畿道建设EVU综合集群。

    日本也不甘落后,2021年6月,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半导体数字产业战略》,将半导体行业视为与食品能源行业同等重要的“国家项目”(national project),借此寻求扩大日本国内半导体生产能力。

    为实现此目标,日本政府将实施“加快建设物联网半导体生产基地”“促进美日半导体技术合作”以及“创新可以改变‘游戏规则’的新技术”的三步走战略规划,从国家层面确保半导体的供给能力。

    日本政府将提供超越一般产业政策的“特殊待遇”,以吸引海外芯片半导体代工厂尤其是台积电赴日投资。为此日本将在新能源与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中设立数千亿日元的建设基金,以及最高50%的半导体生产工厂的建造费用补贴。

    中国大陆近年来也不断出台相关政策以推动国内半导体产业发展。2016年国务院发布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强调了提升核心基础硬件供给能力。2019年发布的《财政部 税务总局关于集成电路设计和软件产业企业所得税政策的公告》,对半导体相关企业进行所得税减免。2020年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再次从税收和经费支持等角度鼓励芯片和集成电路产业的相关研究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写入集成电路相关内容,将大力攻关集成电路领域,着力解决高端芯片基础元器件等“卡脖子”问题,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中国台湾地区拥有世界最强的半导体制造代工能力,几乎在所有制程范围均占据重要地位。目前仅有中国台湾地区和韩国拥有10纳米及以下的晶圆制造代工能力,台湾更是占据了全部代工生产份额的92%。

    在全球芯片短缺的背景下,台湾代工企业加大了相关投入,台积电预估2022年资本支出将达到400至440亿美元,并优先布局2纳米、3纳米、5纳米、7纳米等先进制程。

    3、竞争加剧的动因

    芯片半导体产业并非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或者市场问题,因为行业的特殊性质,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把它当作一个战略问题,因而在国际上越来越具有政治色彩。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全球经济数字化。

    全球经济的迅速数字化使得国家愈加重视芯片半导体产业。从生产方式上看,以芯片为核心元器件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超级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对原先的生产结构造成了颠覆性影响。从生活方式上看,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基于芯片的数字技术和产品的应用成为生活的必需。从规模上看,2020年全球47个国家数字经济增加值规模高达32.6万亿美元,占GDP比重为43.7%。另外半导体产业对GDP的增长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全球数字化进程的加速,以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和大数据(Big Data)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成为数字时代全球竞争的关键,而作为上述产业的核心元器件芯片以及整个半导体产业便成了支撑国家数字化进程的关键。因此,全球主要国家均把目标投向了这些领域,纷纷出台政策,以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其次,竞争主体的国家化。

    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为代表,这些技术主要是以美苏争霸为核心目标由国家设项和投资而发展起来的,并非市场自由竞争的结果。

    如今人类社会正处于第四次工业革命初创时代,无论是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新业态,还是半导体、芯片等更为基础的产品,背后都有国家的支持。各主要经济体都把促进技术创新和数字进程作为政府的核心任务并加以扶持。可以说,在数字时代的全球化竞争中,国家才是竞争的主体。

    以欧盟为例,“欧洲共同利益重要项目”(IPCEI)是《欧盟运作条约》规定的一种国家援助形式,2018年之后,欧盟先后批准了有关微电子和电池的三项IPCEI项目,并建立了IPCEI战略论坛,作为欧洲战略自主的重要工具。对于半导体,欧盟成员国正在积极讨论与此相关的新的欧洲共同利益项目,试图通过国家援助来促进该行业的突破和发展。

    最后,产业链问题的安全化。

    当国家纷纷把促进本国数字经济发展作为政府的主要推动目标时,原先盛行的自由市场理念逐渐让位于政治考量。同时,近年来国际、国内两个层面上的贫富分化造成了全球各地民粹主义和逆全球化势力的崛起。

    其政治后果是特朗普式的人物纷纷走向政治前台,各国政府开始实行经济民族主义政策,经济失衡问题被迅速地政治化,先前建立起来的相互依赖的经济体系转而成为各国危机感的来源。

    在中美经贸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这种不安全感被迅速放大,于是各国开始寻求降低关键行业和领域的对外依存度,以寻求供应链安全。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几乎掌握在少数几个参与者手中,因此造成了国家对少数企业以及特定国家和地区的极端依赖,在全球地缘政治的背景下,这种依赖从心理上带来严重的不安。为了促进更为平衡的相互依赖关系,各国纷纷出台政策措施,寻求建立一个安全和弹性的供应链,确保本国在芯片供应上不再简单依靠某一国家或公司。

    4、中国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加速了全球数字化进程,同时加剧了供应链领域的安全化倾向,使得全球主要大国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展开了一场安全竞赛。经济与政治交互影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挑战主要是两个方面。

    其一,技术挑战。目前我国半导体产品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材料、晶圆制造和封装测试等中低端领域,半导体产能也主要集中在28纳米以上的成熟制程。

    技术水平差异导致我国需要大量进口中高端半导体产品,其中CPU、GPU、存储器等领域几乎全部依赖进口。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不足20%,仅2021年的进口额度就高达4325亿美元。本土技术水平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其二,国际政治挑战。美国政府力图将美国半导体企业迁至美国本土、日本以及韩国等控制力所及的地区,即使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之下,全球芯片短缺之时,拜登政府仍然拒绝了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扩大生产的计划,以避免中国大陆获得先进制程的能力。不仅如此,美国还加大了对华为等中资企业的制裁力度,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发展,以防止中国对美国主导的互联网架构形成威胁。

    在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双重冲击下,全球芯片半导体产业必然会迎来一个结构性调整的时期,这是中国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价值链的重要机遇。

    第一,美国对中国的打压使自由市场的神话破灭,打破了国人心中“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幻想,进一步坚定了中国自主掌握尖端科技的决心和步伐。

    第二,美国的“芯片禁令”,客观上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国内市场资源。以化学机械抛光设备为例,2017年美国应用材料、日本荏原占据了98.1%的国内市场,而今中电科电子装备集团制造的8英寸抛光设备已经夺回了70%的国内市场。

    第三,政府投入的增加保障我国芯片半导体产业高速发展。2014年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成立,首期募集资金就超过1387亿元人民币,其中集成电路制造占比67%。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数据,我国集成电路制造行业规模逐年增长,2020年为256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11%,产量为2614.70亿块,同比增长19.55%。

    5、提升战略自主性的探索路径

    为确保芯片供应链安全、提升本国高端制造业竞争力,同时强化自身在国际竞争中战略自主能力,政府更要有所作为,有意识地对芯片半导体产业加以扶持和引导。

    首先,充分认识到芯片半导体产业的战略性质,并把它当作战略工程来做。

    新中国核工业和航空航天事业在他国封锁下仍然取得巨大突破,除了其自身带有的国家安全性质之外,还有国家一以贯之地将其视为战略工程。鉴于数字时代半导体产业对于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作用,以及我国半导体产业落后以至于在关键领域被别人“卡脖子”的现实情况,我国应把促进芯片半导体产业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工程加以系统推进。

    其次,加强政府的引导和规划,强化顶层设计。

    从操作层面上讲,创新的主体还是各类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产业发展初期,技术创新所需要的各种配套措施往往需要大量资本投入,市场主体往往难以承担如此巨大的成本和风险,因此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加以支持。

    一方面政府确定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长期路线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采取相应的投资、税收、财政以及知识产权等相关配套措施;另一方面也要以宏观调控为手段,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国性的资源调配,建立完整的产学研创新体系,为本土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

    再次,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半导体行业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全球顶尖科技人才的竞争,各国都面临着人才缺口,我国更是如此。我国的芯片半导体产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相关从业人员主要集中在制造领域,且数量和质量均难以满足行业需求。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2022年我国集成电路人才缺口将达到25万。

    因此,要加大相关人才培养。一方面,加强通用型基础理论研究、技能培训和教育投入,培育本土知识和技术精英。另一方面,建设国际人才引用和归化制度,从国际国内两个面向进行人才建设。倡导各大高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强化人才供给。只有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在芯片半导体产业上的战略自主性。

    信息来源:了望智库

    17.综述:RCEP政策红利促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加速增长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9 09:35:49 新华网

    中国海关总署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东盟进出口3.53万亿元,同比增长13.2%,与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其他成员国进出口同比增长7.5%。两项数据的增速均超过今年上半年水平。

    尽管国际形势复杂严峻,新冠疫情延宕反复,RCEP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以来持续释放政策红利,为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经贸合作提供新的动力。

    豪迈(泰国)有限公司2014年进驻位于泰国首都曼谷东南100多公里处的泰中罗勇工业园。公司总经理邱金亮说,RCEP生效后,自RCEP成员国采购通关效率得到提升,公司与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的供应商合作更密切。随着进口量加大,议价能力得以提升,部分产品的综合采购成本下降。

    “我们的新厂区马上开工建设,计划明年秋天完工,届时销售额预计将进一步增长。”他说。

    与豪迈一样,泰中罗勇工业园内的中国企业大多立足泰国,辐射东盟。“借助RCEP东风,这些企业将在东盟国家获得更广阔市场,也为泰国经济注入更多活力。”泰国参议院外交委员会顾问、泰国法政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阿颂西说。

    逾千公里以外,中国广西北部湾畔,印尼金光集团亚洲浆纸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生产基地内,每天都有货车将白卡纸运往附近的钦州港码头,在那里这些白卡纸装箱后将被运往泰国等东盟市场,用于药品、化妆品、电子产品等包装。

    广西金桂浆纸业有限公司物流部关务负责人周菊说,根据RCEP原产地累积规则,公司从东盟国家进口的原材料如木片、木浆、淀粉等,经核算完全符合出口产品增值40%的原产地累积标准,从而使客户享受到优惠关税,提升了企业竞争优势。

    在马来西亚关丹港,一艘满载马来西亚锰矿的货轮启航,一周后驶入广西北部湾港。这些矿石上岸后,会被送往南方锰业集团的冶炼车间,制成电解二氧化锰后销往国内和出口日本,最终作为新能源电池的重要原料,深嵌在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上。

    自RCEP生效以来,马来西亚的锰矿关税进一步下降,使这条连接中国、东盟、日本的产业链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优势。

    当前,中国与东盟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双方直接投资累计超过3100亿美元。RCEP生效后,关税减免、原产地累积规则等诸多利好政策落地,中国与东盟经贸往来更加密切。

    分析人士指出,RCEP实现了区域内经贸规则协同,加速地区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为中国与东盟进一步深化经贸关系提供助力,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动能。

    马来西亚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说,RCEP协调了原产地规则规定,为中间产品创造了统一市场,促进区域供应链的建立,“将在该地区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更高经济增长和更快减贫成效,这对东盟国家至关重要”。

    泰国中华总商会主席林楚钦表示,RCEP涵盖全球极具增长活力的亚太地区,这既是中国产业链国际协作的主要区域,也是中国与东盟商品和服务销售最重要的市场。“RCEP涵盖降低关税、开放市场、减少标准壁垒、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内容,有助于在亚太区域构建相对稳定的多边贸易秩序,提振贸易投资信心,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未来全球经贸规则制定具有重要且深远意义。”

    信息来源:新华网

    18.扩大非洲农产品进口 中国有行动有成效

    2022.8.10. 《国际商报》贸易投资版  记者汤  莉

    埃塞俄比亚的咖啡、尼日利亚的花生、坦桑尼亚的腰果、科特迪瓦的可可……非洲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这些特色农产品产量全球居前,且在各国出口贸易中充当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拓展深化中非农产品经贸合作有利于推动非洲减贫惠农,助力非洲的包容性增长和可持续发展,还有利于满足中国多元化的市场需求。

    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通过的《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和启动实施的“九项工程”为中非关系发展,以及农业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劲动力。在贸易合作之外,中国还通过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在非建设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加强对非农业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深化农业合作,加速构建立体化、多元化的中非农业合作格局。

    对深化合作饱含期待

    “九项工程”中的贸易促进工程明确提出,中国将为非洲农产品输华建立“绿色通道”,加快推动检疫准入程序,进一步扩大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输华零关税待遇的产品范围,并将提供贸易融资支持非洲出口。

    中国积极扩大非洲农产品市场准入。今年以来,卢旺达甜叶菊、南非鲜梨和肯尼亚野生水产品等相继获得对华出口许可。

    “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会长曹德荣日前在长沙出席非洲农产品进口论坛时介绍道,2021年,中国自非洲进口农产品50.3亿美元,同比增长18.23%,创历史纪录。

    非洲农产品进口论坛由商务部和湖南省人民政府主办,湖南省商务厅、食土商会和商务部外贸发展事务局联合承办。在本次论坛上,不少与会的非方嘉宾对中非农产品合作表达了高度赞赏,并期盼进一步深化双边合作。

    中国是南非最大的贸易伙伴,南非也是中国在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近年来,南非的橙子、坚果、红酒和牛肉等农产品对华出口稳步增长。中国对南非优质农产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去年8月份和今年2月份,中国与南非先后签署柑橘和鲜梨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南非驻华大使谢胜文表示,南非希望与中国不断深化农产品经贸合作,扩大葡萄酒、水果、坚果、肉类、渔业产品和芦荟等优质农产品对华出口,并推动鳄梨、蓝莓和蜂蜜等产品输华。

    花生是塞内加尔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得益于中塞两国在花生领域开展的改良品种、提升产量和培训技术等高效务实合作,塞内加尔已成为中国进口花生的主要来源地之一。塞内加尔正在推进实施以农业现代化为支撑的振兴之路。“近年来,通过与中国的合作,塞内加尔农业的产量、生产力和竞争力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取得了诸多发展成果。”塞内加尔农业和农村装备部部长穆萨·巴尔德在视频讲话中表示,塞方将继续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扩大对华出口。

    “埃塞俄比亚农产品出口的巨大潜力有待释放。”埃塞俄比亚农业农村部国务部长索菲亚·卡萨表示,埃塞俄比亚的咖啡、花卉、水果、蔬菜和畜产品等具备满足中国市场需求的潜力,他呼吁埃中双方加强发展战略对接,进一步挖掘农产品合作机遇。

    释放潜力明方向有思路

    自中非合作论坛建立以来,中国自非洲进口的农产品规模不断增长。在商务部研究院副院长俞子荣看来,从非洲农产品在中国农产品进口总量中的占比和进口国别分布的角度而言,中非农产品贸易仍有很大拓展空间。

    为充分释放双边农产品贸易潜力,俞子荣建议深化中非农业领域的全方位合作,确定自非重点进口农产品清单和农产品进口路线图,规划好进口农产品的具体措施;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畅通非洲农产品进口渠道;在贸易合作之外,推动非洲农产品的本地加工,使相关产品更贴合中国市场的需求。

    “非洲国家可耕地面积广、土地肥沃,可针对中国市场所需加大如咖啡、腰果等相关农产品的种植和供应。”翱兰上海商贸有限公司总监李卉指出,近十年来,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的芝麻产量增长了3倍多,其中八九成都是供应到中国。她认为,深化中非农产品合作要不断提高非洲的农业技术水平,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农作物单产,还要加强在港口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为非洲农产品出口提供物流支持。

    此外,发挥电商优势亦可助力中非农产品贸易发展。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非通过电商等贸易新渠道有效推动双边贸易逆势增长。如京东开设的国家馆通过打造国家名片解决了海外商品在中国消费市场存在感较弱、资源有限不足以支撑单独开设店铺的困扰,为非洲等海外特色商品打开了进入中国市场的销售通路。京东集团副总裁范磊表示,京东希望通过开设更多的非洲国家馆,将更多更好的非洲特色商品引入中国。

    19.周密:美国改变关税政策的时间窗口到了

    转载自商务部网站----2022-08-09 09:56:07 《世界知识》

    特朗普“风风火火”,举着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大旗,行着上世纪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给全球经贸的平稳运行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加征关税无疑是其鲜明的标志之一。美国真的因为其高耸的关税壁垒就变得更加“伟大”了吗?

    拜登暂缓加征太阳能面板关税

    美国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的资深学者乍得·鲍恩一直在关注中美贸易。自2018年4月19日开始,鲍恩开始以网文方式记录美国与中国等国家贸易争端和行动的整个过程。按照他的分类,美国的贸易争端可以分为六大类,分别是(1)以产业损害为名的太阳能面板和洗衣机争端,(2)以国家安全为名的钢铝产品232关税,(3)以技术和知识产权为名的不公平贸易政策——301关税,(4)以国家安全为名的汽车争端,(5)来自墨西哥的非法移民问题,以及(6)保卫美国半导体领导地位之战。其中,除了第(5)个贸易争端主要发生在美墨两国之间以外,其他贸易战场或多或少都与中国有关,而301关税则是中美贸易争端的主战场,也因其涉及的商品数量大、金额高而受到最多关注。

    6月21日,鲍恩对其网文进行了更新,主要是因为拜登政府在6月6日宣布临时性暂缓两年征收从东南亚四个国家进口的太阳能面板关税。拜登在陈述原因时说得很直白——稳定的电力保障关系美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各种因素(如俄乌冲突)使得美国未来可能没有办法发出足够的电,而且不少新的太阳能装机因供应不足已经被迫停滞,严重影响了美国着力推动的应对气候变化、使用新能源计划。

    加征关税造成全球供应链紊乱

    太阳能发电模块的短缺事实上只是美国面临的广泛、系统性供应链问题的冰山一角。7月5日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应约与美国财长耶伦通话时,双方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议题交换了意见,双方都认为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有利于中美两国和整个世界。近几十年来,尤其是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以后,全球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主动加入该组织。迄今为止,WTO已有164个成员,代表了全球贸易总额的98%。在WTO所创造的大平台和大市场中,全球逐渐形成了价值链分工的贸易网络。伴随关税的持续、广泛下降,全球分工持续优化。但特朗普单方面加征关税大幅改变了国际贸易网络格局,跨国贸易成本显著上升,市场预期变得更加困难。虽然从短期来看,美国国内产业可能因此面临的竞争下降,但市场的效率也会明显降低。

    这就好比这样一幅场景:在广袤的大地上,伴随风化、流水等自然力量的作用,地形变得愈发平坦。居住在这片大地上的人们原本一眼就能望到天边,人们可以看到东方的丝绸、西方的面包、北方的三文鱼和南方的奶牛,大家可以做出最优的选择,进行交易获得各自所需。但有一天,其中的一片土地周围建起了一圈高高的围墙。于是,生活完全变了样,人们不敢买东西,也不敢卖东西,一些人家存起来东西,准备卖更高的价格,引起其他人家的恐慌,导致价格变得更高。其他土地上的人们因为担心也筑起了墙,市场信息更不透明。

    这就是特朗普加征关税所造成的后果。过去几年,大幅上升的关税并未促使美国国内产业百花齐放,美国该进口的还是要进口,哪怕需要花更多的钱。当然,一些经销商为了满足美国市场的消费需求,也可能选择改变进口的来源地,例如把从中国进口改为从其他国家进口。但这些进口的商品很可能会因此被迫降低产品质量要求或面临因产能不足、产业配套体系不完善等原因造成的供应时效和供应量的下降。无论对于美国经销商、消费者,都远非最优的选择。在新冠疫情暴发初期(2019年),美国加征的25%关税使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医药产品下降了16%,而从其他国家进口的增长却无法弥补市场供给缺口。

    特朗普时期的关税为何没有取消

    美国的产业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结构性的转变,其比较优势已经不在传统制造业领域,更不用说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复杂的供应链配套体系。因此,特朗普加征关税或许只是使美国政府的关税收入增加了不少,可以部分弥补财政赤字的大窟窿,但企业和消费者却没有获得什么好处。美国面临的供应链问题更为突出,而这一点也是拜登在竞选时就明确加以反对的。但是,为什么上任都一年半了,拜登还是没有兑现其竞选承诺、取消特朗普时期的关税政策呢?

    事实上,美国政府的不同部门对贸易政策的关注点各有不同,其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主导对外贸易协定谈判的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以博弈思维看待和处理对外关系,在意的是谈判能否达成体现美国价值观和利益的国际协定;而以国内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目标的财政部则更重视对外经贸关系。去年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一次演讲中称要启动新的关税排除程序,而当时美国的关税仍覆盖了将近2/3的自华进口商品,商品价值约达3350亿美元。今年3月28日,拜登政府将352项中国商品的关税豁免延长到今年的12月31日。这种关税豁免只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补丁”,用以反映美国国内企业和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对减少关税冲击的关注。美国坚持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在普遍的、大范围的301关税下,利益相关方可以在USTR确定的时间窗口内提出豁免的要求。但“沉默的大多数”在享受全球化便利时往往没有意识到301关税可能的影响,也就不会选择通过这一方式提出豁免申请,而等到通货膨胀率高企,USTR提供的窗口期早就过去了,只能被迫承受更高的生活成本。

    降低关税是重建信用的第一步

    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就像文身一样,并非不可改变。当一项干预市场的措施并未能达到预期、反而造成更多负面影响的时候,就应该进行调整,让市场能够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也许现在,美国已经到了做出改变的时候了。按照美国法律规定,对特朗普加征的301关税的必要性进行审核的时期,也正是拜登政府改变关税政策的时间窗口。

    全球范围来看,多数商品的供给基本不存在总量上的不足,问题在于结构和市场预期。中美作为两大经济体,两国本身的市场空间是巨大的,也都有各自面临的挑战,宏观政策的出发点理所应当都是要维系本国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安全,这对于全球经济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在世界尚未从全球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新冠疫情又加重了市场担忧的情况下,供应链和产业链的不稳定显著增强。中美作为大国,就应该有大国的担当。两国间贸易的复苏,不仅会显著降低市场选择的成本,也会使得全球供应链上的相关方都能从中获益。

    中美两国企业有着开展经贸合作的强烈愿望,以市场支持创新,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过去几十年的中美合作释放了巨大的活力,为美国消费者保持稳定的、持续升级的消费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提供了充分动力。而特朗普政府对中国商品加征的关税破坏了中美两国的既有合作,阻碍了企业的创新和产业升级。以半导体为例,拜登政府将其作为影响供应链稳定的重要商品,鼓励在美国新建工厂、扩大供应量,以缓解市场需求不足的问题,但高额的关税和对华为等巨头无差别的限制措施严重影响了市场预期,美国国会久拖不决的半导体立法也无法真正刺激企业选择在美扩大产能、投入资源推动创新。相比而言,中国的半导体市场规模大且消费升级快,可以为美国企业提供稳定的市场支持,也是包括美国企业在内的全球半导体供应链上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要解决半导体供应链的问题,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力量,才可能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相比而言,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更能够从关税下降中获益。不可否认,在美国加征301关税后,一些企业尝试将生产能力部分转移至其他国家,以期降低成本,但这种转移的实际收益并不大。产业基础薄弱、投资和营商环境不稳、物流保障不足、通关程序复杂,以及跨国投资的种种风险,导致企业产能国际转移的尝试困难重重。加之疫情的打击,一些企业在付出了不少代价后重新回到中国,而一些企业则可能因此退出行业。商品供应能力的下降推高了供不应求的矛盾,其中既包括最终消费品,又涉及大量的中间品和工业部件。降低关税,会使得已紧绷的供应获得放松,也会促使更多企业重返供应链,为降低通货膨胀压力提供支持。

    更为重要的是,疫情后的全球经济复苏面临重重挑战,单凭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启动并持续推动这一进程。WTO第12次部长级会议(MC12)达成了一系列成果,表达了各方对于合作而非对抗发展的共同意愿。中美应该通过降关税向市场注入信心,使得各国形成的包括多边贸易体系在内的国际共识获得更多的支持。世界各国无论大小,都应该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也都需要建立起彼此间的信任关系。特朗普时期美国对自身信用的肆意挥霍已经引起了包括其盟友和伙伴的广泛担忧,而缺乏信用的国家恐怕难以在推动形成新的国际秩序时发挥作用。信用的重建确实需要很长的时间,而降低关税或许能够成为美国展示其遵守国际秩序姿态的第一步。

    (作者为商务部研究院美大所研究员)

    信息来源:《世界知识》

    20.商务知识---无效合同的五种情形

    我国《合同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1)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编辑:政策法规处(公平贸易处)2022.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