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进出口公平贸易提示信息(2020.第21期)
信息来源:市商务局政策法规处 发布日期:2020-06-02 阅读次数:144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1.疫情如何影响中国外贸产业链?

    2020-05-12 18:24  文章来源: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微信公众号

    李湛  中山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邹欣  中山证券宏观研究员

    新冠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冲击不仅表现为进出口增速的回落,更是对中国深度参与的全球价值链有较大影响。本文是我们《疫情如何影响中国外贸产业链?》报告的上篇,主要从整体和区域的层面分析了中国进出口结构的行业分布特点。

    制造业占据中国外贸行业的绝对优势,说明中国企业加工和量产的能力全球领先。不过,自中美贸易摩擦起中国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下滑。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不到1/4,而机电产品出口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机电产品附加值依然有待提升。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导致我们在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领域不得不依赖进口,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容易受制于人。

    中国对欧美制造业出口占比高达35%,欧美是中国重要的外需来源地。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韩国和东南亚七国除上述四类产品外,还包括钢铁。中国对农业和采矿业的进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这与全球贸易分工密切相关。

    1. 中国外贸基本结构分析

    中国从2013年开始货物贸易总额基本上已经超过美国,位居世界第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是全球33个国家的最大出口国,65个国家的最大进口国,120个国家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根据WTO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为4.58万亿美元,比美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高出3630.7亿美元,占全球货物贸易比重的约11.5% 。本章研究了中国进出口的行业分布结构特征以及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的外贸结构。另外,本报告的研究对象以货物贸易为主。

    (1)中国进出口的行业结构分析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占据中国外贸行业的绝对优势,制造业出口占比超过92%,进口占比超过60%,不过,自中美贸易摩擦起中国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下滑。我们将HS编码按照其所属行业和细分行业进行分类,具体分类方式见附录一 。如图1所示,中国出口结构中,农业、采矿业、制造业和其他行业出口占比分别约为3%、2%、93.5%和1%;并且,自2015年以来,制造业占比基本上都是在92%以上。如图2所示,中国进口结构中,农业和其他行业进口占比约为6%和3%;采矿业和制造业进口占比此消彼长,2015年至今,采矿业进口占比大约从18%增至28%,制造业进口占比大约从70%降至60%。

    2018年4月中美贸易摩擦正式拉开帷幕以来,中国制造业出口占比略有下滑(不超过1个百分点),但制造业进口占比明显回落。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美国对中国中高端制造业和科技领域的打压。从美国对中国制裁的贸易清单来看,2500亿美元清单中机械设备(HS编码中的第16类)占比接近一半,相关产品税率提高以及美国制裁中国高新科技企业黑名单导致中国对其进口增速回落。另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使得中国政府清楚地认识到美国对中国的战略打压将会长期存在,政府正加大力度补短板、加强对核心技术的研发以及保持产业链的完整性,国内相关产业的国产替代正在有序推进。

    进一步分析出口的细分行业,2019年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较高,以中游和下游制造业为主,说明中国企业加工和量产的能力全球领先。我们将制造业细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三类,并且对产业链不同位置的行业做了一个简要分析。2019年中国出口金额为2.5万亿美元,如图3所示,农业、采矿业、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玻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的出口占比分别为3.1%、2.1%、4.4%、3%、9.5%、2.2%、26.9%、16.7%、3.2%、4.5%、23.3%和1.3%。可以看到,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较高,以制造业中游和下游行业为主。

    中国出口行业结构表明,中国在制造业的加工和量产方面是有优势的。一方面,中国是全球唯一的全产业链国家,产业链配套齐全,加上近十多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投入使得货物运输和人员往来非常便捷,大幅降低了生产、制造的成本,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另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的成本虽然有所上升,但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劳动力的专业能力、敬业精神和勤奋程度比大多数国家要好很多,劳动产出比较高。

    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不到四分之一,而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出口占比超过一半,说明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机电产品附加值依然有待提升。2019年,传统劳动力密集型行业出口占比为23.3%,而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出口占比为51.3%,中国的出口结构已经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但目前我国技术密集型产业可能还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中低端,附加值有待提高,我们从后文进口结构的分析中可以看到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不少的短板。

    进一步分析进口的细分行业,2019年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导致我们在部分原材料、零部件、生产设备等领域不得不依赖进口,在逆全球化盛行的背景下,容易受制于人。2019年中国进口金额为2.07万亿美元,如图4所示,农业、采矿业、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玻璃、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设备、运输设备、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其他行业的进口占比分别为6.8%、24.9%、1.6%、3.1%、11.7%、0.5%、24%、9.2%、5%、4.7%、5%和3.5%,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和机械设备进口占比较高。

    中国的进口行业结构反映出中国制造业还存在一些短板,易受制于人:一是中国在能源(石油、天然气等)、铁矿石等资源型原材料方面难以实现自给自足。以原油为例,据统计,2018年全球已探明石油储量的地区中,中东、中南美和北美洲占比分别为48.3%、18.8%和13.7%,合计80.8%,而亚太地区只有2.8%;2018年中国原油产量为1.89亿吨,消费为6.28亿吨,进口依赖度接近70%。同时,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从2015年开始已经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在以石油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中,中国的原油供应较为依赖进口,这意味着一旦国际原油供应出现短缺,对我们的冲击将会非常大。

    二是部分缺乏核心技术的零部件,我们需要从国外进口,这是相关行业的关键环节,一旦缺失,可能会导致整个行业瘫痪。我们可以从进料加工的角度分析哪些出口行业需要依赖原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的进口。由于数据可得性的限制,官方并未公布不同行业贸易方式的具体进出口金额,但是在商务部的课题报告《全球价值链与中国贸易增加值核算研究报告》中有披露HS编码下不同类别产品具体的加工贸易出口额和一般贸易出口额。结合官方数据中,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的比例大约为1:8,我们可以近似认为加工贸易基本上由进料加工组成。从图5可以看到,2018年,机电产品(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加工贸易出口占比较高,均超过26%,说明出口的机电产品中,将近三分之一的部分需要依靠进口。

    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表明中国的中高端制造业还存在明显的技术短板,比如芯片、精密仪器的制造、发动机等。而这些零部件核心技术的研发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积累才能有所突破,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找到相似性能的替代方案。乐观的情况是可以通过牺牲部分性能寻找替代品保证产业链的正常运转;悲观的情况是即便是性能较差的替代品也找不到,导致整个产业停摆。在贸易全球化正常运转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通过进口完成相关产品的加工、生产和组装。但自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逆全球化思潮越来越盛行,美国在科技领域对中国相关产业的打压从未放松,典型的事件是美国对中兴和华为的制裁,我们需要做好应对预案。

    三是中国发展智能制造或制造业机械化生产的部分重要生产设备需要依赖国外进口,一旦原有设备出现故障或者需要升级,可能造成产能供应不足。中国制造业的产能虽然全球领先,但是生产这些产品的部分设备,我们自己无法供应。比如,芯片制造要使用的光刻机,最先进的设备来自荷兰的ASML公司,但ASML公司每年光刻机的产量不足一百台,一旦ASML公司限制中国企业对该公司生产的光刻机的使用,我们半导体行业的发展势必受阻。虽然ASML公司反对美国对其施压,即美国要求其暂停向中国出售最先进的设备;但是,这种小概率事件也不是完全不会发生,我们需要加快国内芯片制造行业的发展。

    (2)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外贸结构分析

    我们对2019年中国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美国、欧盟 、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 )的外贸商品行业分布做了一个分解,详细信息参见附录二和附录三。考虑到中国出口绝大部分为制造业商品,我们对出口地域分布的分析集中于制造业。对进口地域分布的分析则包括农业、采矿业和制造业。

    不同地域出口行业结构方面,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出口占比达到58%,其中,欧美占比为35%,欧美是中国重要的外需来源地。如图6所示,2019年中国的制造业出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出口占比分别为17%、18%、6%、4%和13%,合计58%。欧盟是中国制造业出口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制造业出口占比达到35%,说明欧美在中国的出口需求中占有重要地位。

    制造业出口地域分布中,中国对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出口主要集中于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韩国和东南亚七国除上述四类产品外,还包括钢铁。如表1所示,中国对美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8.2%、26.2%、21.3%和30.3%,合计86%;中国对欧盟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9.1%、25.1%、20.5%和28.5%,合计83.2%;中国对日本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10.6%、24.9%、20.5%和28%,合计84%;中国对韩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钢铁、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8%、12.9%、36.7%、13%和16.5%,合计87.1%;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主要的制造业出口行业为钢铁、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出口的比例分别为7.8%、11.6%、27.8%、15.5%和22.6%,合计85.3%。

    不同地域进口行业结构方面,中国对农业和采矿业的进口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这与全球贸易分工密切相关。如图7所示,2019年,农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农业进口占比分别为9%、12%、1%、1%和14%,合计37%;采矿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采矿业进口占比分别为1%、2%、0.4%、2%和8%,合计13.4%;制造业进口中,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的制造业进口占比分别为8%、18%、13%、12%和15%,合计66%。

    由于发展中国家主要以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所以中国的农业和采矿业进口大多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特别地,中国对美国和欧盟的农业进口占比较高:一方面,美国和欧盟农业基本上是以家庭农场的模式生产,规模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较高,物美价廉,是中国农产品市场的重要补充之一;另一方面,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中国加大了对美国农产品的进口力度,以缩小中美之间的贸易逆差。

    对于制造业来说,全球三大制造业中心分别在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以德国为中心的欧盟以及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其中,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掌握大多数附加值较高的中高端制造业产品的核心技术;而亚太其他国家多在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低端位置。所以,从中国制造业主要的进口地域分布来看,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制造业进口占比高达51%,中国对制造业的进口以发达国家为主。有意思的是,虽然美国掌握全球多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业产品附加值高,但是由于其近百年来的全球化产业链布局战略,本土的中低端制造业产能大多已经转移至其他国家,2019年美国制造业占其GDP的比例只有11%。这也是美国并不是中国最大制造业进口国的原因之一。

    从制造业进口地域分布来看,中国对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中游制造业进口以化工为主。下游制造业中,美国和欧盟下游制造业细分行业进口占比均较高,同时受到价值链分工和品牌的影响;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则有不同类型部分下游细分机电产品占比较高,这与其制造业价值链分工有关;另外,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偏高,反映出国内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可能由于人力成本的原因部分出现了产业外迁的现象。

    如表2所示,中国对美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1.4%、19.4%、16.7%、11.9%、17.2%和7.9%,合计94.5%;中国对欧盟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2.1%、13.7%、19.4%、8.6%、21.1%和8.4%,合计93.3%;中国对日本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19.1%、26.2%、21.8%、9.5%和10.9%,合计87.5%;中国对韩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电子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20%、48.9%、13.4%和8%,合计90.3%;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主要的制造业进口行业为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占制造业进口的比例分别为15.9%、51.3%、12.2%和9.6%,合计89%。

    考虑到美国、欧盟、日本和韩国掌握的高科技核心技术的数量依次递减,中国对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口的主要机电产品种类依次递减也在情理之中。韩国和东南亚七国在电气设备方面的进口占比非常高,主要是因为韩国的半导体行业较为发达,拥有东芝、三星、海力士等国际知名企业;而东南亚七国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政府引进外商优惠政策较多,近些年代工厂相当多,但这不代表东南亚七国生产的机电产品附加值高。

    此外,我们注意到美国、欧盟和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都偏高,这其中的原因应该是有区别的。考虑到美国和欧盟的劳动力成本较高,我们认为,中国对美国和欧盟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偏高,应该与其高端奢侈品的品牌效应有关,随着国内部分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对国际知名品牌的奢侈品需求也相应增加。而对于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占比较高而言,应该是由于其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国内部分低附加值行业出现了产业外迁的现象。从图8可见,中国对东南亚七国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进口增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增速可以验证该观点,特别是在2019年9月美国正式对中国另外3000亿美元清单商品加征关税后,这种转移明显加速了。

    2. 新冠疫情下中国外贸结构的一些新变化

    新冠疫情可以说是2020年全球经济遭遇的最大“黑天鹅”事件之一,突如其来的疫情对中国的外贸结构也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一方面,由于各国防疫措施的不断升级直接导致国际间的人员和货物往来频率下降;另一方面,美国不断煽动对中国防疫的负面舆论,也使得国际贸易格局正在发生剧烈的调整变化。

    我们主要选择了今年3月的外贸行业数据的同比增速进行对比,以分析疫情的海外蔓延对中国外贸结构冲击的一些主要特征。之所以选择3月,是因为海外疫情蔓延扩散大约是从2月中下旬开始,在3月的时候海外多数国家基本上已经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防疫措施,我们大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较为清晰地观察到疫情对中国外贸结构的影响,而从4月中旬开始欧美就有部分国家开始放松防疫措施。

    从进出口增速来看,疫情对2020年一季度中国的外贸增速产生了明显冲击,主要是出口增速;进口增速由于国内企业阶段性的囤货行为表现较为平稳,但可持续性存疑。如图9所示,出口增速由1-2月的-17.11%反弹至3月的-6.6%,较去年0%附近震荡的出口增速明显回落;进口增速由1-2月的-3.89%反弹至3月的-1%,较去年-4%附近震荡的进口增速小幅反弹。海外疫情的蔓延扩散对中国的出口订单有较大冲击,3月由于前期积压的订单陆续出货使得出口增速降幅有所收窄;而进口增速较为景气,则是由于企业担忧因疫情导致国际交运阶段性暂停以及对国内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的预期有阶段性的囤货行为。但这些并不代表中国的外需和内需出现了根本性的好转,中国外贸未来还是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另外,5月7日公布的4月外贸数据显示,按美元计,出口同比增长3.5%,进口同比下降14.2%,中国进出口增速短期内出现了较大的波动,结合4月官方制造业PMI分项中新出口订单指数只有33.5%来看,4月出口增速超预期可能与前期积压的出口订单陆续交付有关。

    从不同行业的进出口增速来看,除农业和化工外,其他行业的出口增速明显回落,下游制造业行业(机电产品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需求收缩最为明显;农业、制造业上游、中游和电气设备的进口增速明显上涨,但采矿业进口增速的回落与油价暴跌直接相关。如表3所示,除农业和化工外,其他行业的出口增速全面回落。海外疫情蔓延,各国采取了不同程度的隔离措施,为保证食品供给,所以加大了对中国农产品的进口增速;中国对化工产品的出口增速明显上涨,主要是因为口罩、消毒液等医疗防护物资的出口需求明显增加。除农业和化工之外,其他行业出口增速全面回落,说明海外国家在实行居家隔离措施时,可选消费的需求基本上大幅收缩,特别地,对机电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需求的收缩幅度要明显大于房地产和基建行业。

    不同行业进口增速方面,主要是农业以及中上游制造业进口增速明显上涨,主要是由于企业担忧因疫情导致国际交运阶段性暂停以及对国内扩大基建投资稳增长的预期有阶段性的囤货行为,这与前文的观点一致。机电产品的进口增速则涨跌不一:一方面,可能出于担心国外企业断供的风险,国内汽车、手机、计算机、通信等厂商囤积了相关产品的进口零部件,所以电气设备进口增速明显上涨;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可选消费需求不足以及机电产品相关的进料加工贸易收缩,导致机械设备、电子产品和运输设备的进口增速明显下滑。另外,采矿业进口增速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2月中旬开始油价暴跌,但中国对石油、铁矿石等原材料的数量需求基本上保持稳定。

    从不同地域中国出口行业增速来看,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包括英国)的出口增速快速下降,主要是制造业出口需求大幅回落;日本主要是制造业上游和多数下游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显著回落;韩国主要是农业、采矿业和多数机电产品出口增速显著回落;东南亚七国出口增速逆势显著上升,以农业、制造业中上游和部分下游机电产品为主。如表4所示,中国只有对美国农业的出口增速增长,为16.2%,说明美国在疫情期间由于国内食品供应链阶段性停摆,导致其对食品的进口更为依赖;中国对欧盟(包括英国)的农业、采矿业和其他行业出口增速增长,分别为4%、18.1%和58.7%;中国对日本的农业、采矿业、水泥玻璃、电气设备和其他行业出口增速增长,分别为3.7%、85.9%、0.2%、6.1%和5.6%;中国对韩国的钢铁、有色、化工、水泥玻璃、运输设备、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和其他行业出口增速增长,分别为0.6%、12.1%、30.2%、14.1%、41.2%、5%和29.4%;中国对东南亚七国除了采矿业、运输设备和传统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速下降外,剩余行业出口增速上涨。

    从不同地域中国进口行业增速来看,中国对美国的农业和采矿业进口增速明显上升,可能与中美签署的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有关,但对多数美国制造业进口增速显著回落;对欧盟(包括英国)的农业、化工、电气设备进口增速大幅增长;对日本的制造业上游和多数下游机电产品进口增速明显上涨;对韩国的农业、水泥玻璃和电气设备进口增速明显上涨;对东南亚七国大多数行业的进口增速明显上涨。如表5所示,中国对美国农业、采矿业、化工、电气设备、机械设备和其他行业进口增速增长,分别为34%、47.9%、2.8%、0.1%、8.1%和33.8%。对农业和采矿业进口增速大幅上升可能与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有关;中国对欧盟(包括英国)的农业、化工、电气设备和其他行业进口增速增长,分别为58.4%、17.3%、11.2%和42.8%;中国对日本的钢铁、有色、电气设备、电子产品、运输设备和其他行业进口增速增长,分别为19%、1.4%、15.5%、8%、13.9%和35%;中国对韩国的农业、水泥玻璃和电气设备进口增速增长,分别为27.3%、11.9%和8.8%;中国对东南亚七国除了采矿业、化工和其他行业进口增速下降,剩余行业进口增速大幅攀升。

    整体来看,疫情导致中国对美国的进出口增速全面回落,出口受到冲击更大;对欧盟(包括英国)主要是出口受到冲击;但疫情似乎加速了中国与亚太地区的贸易往来,未来贸易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可能会是更为明显的特征。出口增速方面,3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包括英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下降20.8%、下降13.1%、下降1.4%、增长1.4%和增长7.9%;进口增速方面,3月中国对美国、欧盟(包括英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七国进口同比增速分别下降12.8%、增长1.7%、增长4.8%、下降1.8%和增长11.9%。疫情导致中国对欧美的出口增速大幅回落,特别是制造业;对美国进口增速降幅不及其出口增速;对欧盟进口增速略增。但疫情似乎加速了亚太地区的贸易往来:中国对日本和韩国进出口增速基本维持常态,而对东南亚七国的贸易往来却逆势大幅攀升。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扩散以后,亚太地区贸易往来反而更加紧密,可能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美国在此次疫情期间对全球的领导缺位,甚至表现出了明显的种族主义倾向,使得亚太地区的国家不得不重新考虑其贸易战略;二是中国与亚太地区的国家本来贸易往来就非常频繁,相互间多有优惠的便利贸易政策,加速了亚太地区资金、货物、人员、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三是亚太地区相对欧美等发展国家而言,疫情的控制相对较好,有更多精力用于恢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经济可能会率先恢复。所以,不难预见,未来贸易区域一体化的趋势可能会更加明显,特别是今年RCEP有望签订,亚太经济圈的贸易往来会更为频繁。

    3. 疫情对中国外贸和经济增速的影响测算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从产业链的角度分析了疫情可能对中国进出口的影响方式和传导途径;接着,基于前文的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了测算疫情对中国贸易影响的一系列前提假设;最后,我们定量估算了三种情况下(基准、悲观和乐观)疫情对中国外贸和经济增速影响的可能区间。

    (1)从产业链角度分析疫情对中国外贸冲击的逻辑

    贸易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不只是关乎其对GDP增速的贡献,更重要的是贸易从产业链的角度反映出国内企业的短板和优势,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可贸易品在全球化竞争中重要的战略意义。

    图10从产业链的角度简单勾勒了疫情可能对中国外贸产生的影响以及传导途径。从出口的维度来看,中国出口的产成品用来满足国外的终端需求,出口的原材料、半成品和零部件用来满足生产某种商品的中间品供应,这些中间品又会经过一系列产业链加工环节最终形成产成品以供消费者购买。那么,海外疫情蔓延可能通过出口影响产业链的传导路径主要有两种方式:

    一是通过影响终端需求导致企业的营收下降。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各国不得不采取不同程度的隔离政策,这会导致主要出口国居民收入来源减少、失业率上升,居民购买力下降进而导致外需收缩,使得中国外向型企业的营收减少。供需的同时收缩可能会形成自我加强的机制,如果外向型企业在整个经济中占比较高且政府救助措施又不及时、有效,一旦形成供需双缩的自我加强循环机制,经济可能会陷入长期的萧条之中,后果非常严重。

    二是产业链关键环节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进料加工出口中断,进而使得整个行业的生产出现停摆。由于部分发达国家掌握某些中高端制造业的核心零部件的生产和供应,中国相关企业必须依赖国外进口才能完成货物的生产和出口。一旦这些国家由于疫情导致国内产能和国际运输出现阶段性停滞,会导致整个行业的全球产业链中断,这又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坏的情况会导致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出现阶段性的停步不前。

    从进口的未来看,我们的进口商品基本上可以分为四类:资源密集型产品、劳动密集型产品、资本密集型产品和技术密集型产品。进口的产品一部分用来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另一部分用来加工后出口给其他国家。那么,海外疫情蔓延可能通过进口影响产业链的传导路径主要有四种方式:

    一是对于部分国内无法自给自足的资源密集型产品而言,疫情可能会导致以相关原材料为基础的产业出现停摆的问题。以原油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对国外原油进口的依赖度达到近70%。一旦原油断供,会导致国内以原油为基础的现代工业体系出现运转失灵的问题。但这些原材料的供应一般以发展中国家为主,这些国家主要依靠这些行业创汇,不太可能长期对作为重要消费国的中国断供,而且中国对能源、矿产等原材料的进口地域也较为分散,短期来看可能会因为供给短缺导致价格上涨,但总体来看,断供的概率偏低。

    二是对于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言,由于这些行业国内企业不存在技术瓶颈,短期相关国家受疫情影响产能供应可能会有所下降,但中长期来看,国产替代加速可以填补这些行业产能的不足。

    三是对于技术密集型产品而言,我们在部分核心技术方面依然存在短板,短期内可以依靠前期囤积的零部件保证一段时间内的产能供应;从中期来看,国外疫情蔓延势必会延缓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进程;但从长期来看,中国会加速对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强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未来也许会存在弯道超车的可能性。

    四是出口的下降会导致以服务出口为目的的进口相应收缩。进出口结构中,加工贸易大约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三成左右,外需收缩带来的出口下降也会导致相应比例的进口下降。

    总之,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疫情对中国外贸的影响,涉及到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中间品生产以及下游的终端需求,几乎牵涉到产业链的所有环节。特别是在技术密集型的中高端制造业层面,疫情的冲击将会更为严重:一方面,欧美等发达国家是主要的需求来源地,外需缺口难以填补;另一方面,如果产业链关键环节缺失,而国内囤货逐渐消耗且国产替代短期内难以跟上,整个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能会出现阶段性停滞。

    (2)四个前提假设

    考虑到今年“黑天鹅”事件频繁发生,也许未来还会有更多超预期的“黑天鹅”事件发生,进而影响到我们的测算结果。为提高我们测算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度,结合前文的分析,我们在具体测算疫情对中国外贸和经济增速的影响前,做了以下四个前提假设:

    假设一:新冠疫情今年内将持续存在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疫苗从研发到批量生产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这意味着今年可能很难研发出特效药;加上新冠肺炎病毒本身在潜伏期内具有传染性导致防疫一旦松懈就可能出现反弹,而且其致死率大幅高于流感病毒,政府也不可能完全放任不管。所以,我们假设新冠肺炎疫情在今年内都难以得到有效控制。事实上,根据公开信息的报道,新冠肺炎疫情可能持续一至两年的时间。

    假设二:海外国家的经济社会活动在今年内都难以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由于体制、防疫措施执行能力、群众配合程度等方面因素影响,其他国家可能难以像中国一样通过不到2个月的经济停摆彻底控制住国内疫情。而海外诸国迫于经济压力,可能难以坚持维持较为严格的隔离措施较长时间。这导致海外国家疫情防控在年内可能会出现多次反复的问题,其经济社会活动在今年内可能都难以恢复至疫情前的水平。

    假设三:发展中国家不太可能超过一个季度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

    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外债结构、汇率稳定和资本流动压力,以及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出口是其主要的创汇方式之一,发展中国家不太可能超过一个季度完全切断与中国的贸易往来。这意味着即便发展中国家相关原材料暂时性断供,我们假设中国的能源、矿产等原材料库存是可以维持国内产业链在一个季度内正常运转的。从现实数据来看,一季度中国与东南亚七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说明多数发展中国家恐怕也不愿意长时间与中国完全切断贸易往来。

    假设四: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爆发疫情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主要在外需层面

    近期特朗普威胁可能会加码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制裁措施,并企图联合其他发达国家对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制裁。但从去年中美贸易摩擦的经验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对中国核心零部件的断供是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彻底打垮中国企业,那么中美之间产业链若完全脱钩,对相关国外企业的影响也会很大。所以,目前来看,欧美等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主动对中国相关制造业企业断供的概率是偏低的。另外,考虑到欧美多数高科技企业都是跨国经营的,产能完全停摆的概率也偏低,至多是产能出现大幅下降。因此,我们假设欧美等发达经济体爆发疫情对中国产业链的影响主要在外需层面。

    (3)疫情对中国外贸和经济增速的影响测算

    基于前文的分析,我们对不同行业主要地域进出口增速所受疫情冲击进行了设定(见表6和表7),我们在此基础上根据主要地域进出口所占份额计算出基准情况下预测的2020年进出口增速。

    考虑到疫情对外贸的影响冲击到国内的产业链进而对国内投资和消费也产生了影响,我们假设出口的投资弹性为1.2,出口的消费弹性为0.7,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为7,计算出由于出口增速变化导致投资和消费分别变化的数值,进而计算出疫情通过外贸传导到国内投资和消费后,对中国经济增速的拖累程度。

    然后,我们用2019年GDP增速加上外贸对GDP的冲击后得到仅考虑外贸冲击(贸易差额以及外贸对投资和消费的影响)后的经济增速预测值。需要注意的是,实际2020年GDP增速与我们这里的GDP增速预测值应该存在差距。本文未考虑疫情对国内市场的直接影响以及政策对冲作用。

    悲观和乐观的情形则是在不同行业进出口增速冲击的基准情形假设基础上分别增加30%和减少30%的比例。

    表8是疫情对2020年中国外贸和经济增速影响的测算结果,可以看到,在不考虑宏观对冲政策的前提下,基准情形下,预计疫情会导致2020年出口增速下降9.4%,进口增速下降1.6%,拖累GDP下降5.5%,相应的GDP增速为0.6%。综合乐观情形和悲观情形来看,疫情可能会导致出口增速下降12.6%到下降6.2%之间,导致进口增速下降2.1%到下降1.1%之间,拖累GDP下降8.6%到下降2.5%之间,相对应的GDP增速为-2.5%至0.6%之间。

    特别地,我们从测算结果中还需要重点关注两个问题:一是疫情对贸易差额的影响有限,主要是通过产业链层面对国内投资和消费形成冲击,进而影响经济增速。即便疫情对出口增速冲击更大,但不一定出现贸易逆差,从表8中可以看到,不同情况下贸易顺差依然在1572亿美元至2982亿美元之间。所以,疫情对外贸的影响应该主要是通过产业链传导至国内的投资和消费,进而对经济增速产生冲击。

    二是政府可能会低估了疫情从外贸层面对经济社会产生的影响。以制造业出口规模占国内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来看,制造业出口额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例高达六成,而制造业涉及到大量劳动力人口就业问题。如果外需持续大幅下降导致制造业出口企业资不抵债而出现大规模降薪裁员甚至是倒闭潮,可能会引发较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政府应高度重视疫情对外贸企业的冲击,及时出台相关的对冲政策,帮助外贸企业度过难关。考虑到海外疫情可能会持续较长时间,外需难以提振,政府需要从扩大内需,特别是国内终端需求的层面,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比如加大消费券的发行力度、鼓励线上消费等。

    2020.5.18.转载自WTO咨询网


    2.创新助力,贸易更便利

    2020-04-15 20:38  文章来源: 经济日报

    浙江自贸试验区坚持走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之路——

    创新助力,贸易更便利

    作为我国唯一一个由陆域和海洋锚地组成的自贸试验区,浙江自贸试验区成立3年来,坚持走首创性、差别化改革之路,特别是在推进以油气全产业链为核心的大宗商品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方面大胆探索实践,梳理形成了83项制度创新成果,其中10项改革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近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关于支持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油气全产业链开放发展的若干措施》,为浙江自贸区打造全球最优油气产业发展环境再加码。据杭州海关统计,2019年浙江自贸区实现油品贸易额3201.8亿元,保税船用燃料油供应达410.27万吨,占全国总量30%以上。

    监管创新,释放改革红利

    3月25日,浙江自贸区中石油国际事业有限公司向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提出申报,将其存储在大鼎石油保税仓库的2000吨燃料油转让给信力石油(舟山)有限公司。借助杭州海关两仓联网监管系统,这批处在保税监管状态下的油品数秒内即完成了交易。

    得益于杭州海关推出的“油品保税货物转让”举措,供油企业无需再向境外采购保税油品,在家门口就能完成交易。信力石油(舟山)有限公司总经理白永超表示,如果这批油品向境外采购,企业还需要承担代理、运输等相关费用,但在保税仓库内采购,则大大降低了成本,极大地推动了油品贸易便利化。

    据悉,浙江自贸区率先在全国创新保税船用燃料油通关便利化模式,先后推出跨关区港区直供、不同税号保税油品混兑、申报无疫放行、多船一供、先供后报等多项全国首创措施。“我们紧扣促进以油品为主的大宗商品贸易便利化这一建设重点,形成61项支持浙江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的监管创新举措,大幅提升了通关便利化水平,促进了相关产业发展。”杭州海关有关负责人说。

    探索油品全产业链投资贸易便利化,是浙江自贸试验区的核心任务之一。在强化监管效能的同时,杭州海关推出多项举措,支持保税燃料油业务健康发展。

    今年2月24日,杭州海关受理了中海石油舟山石化有限公司申请的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出口退税业务。3月18日,首批4298吨低硫船用燃料油出口退税款顺利退到该公司账户,成为全国首票享受出口退税的国际航行船舶加注燃料油业务。

    据测算,此项退税政策每年可为浙江自贸试验区企业减负约80亿元,一方面响应市场对低硫燃料油需求的提升,保障我国保税船用燃料油市场供应,另一方面可发挥中国炼厂低硫燃料油供应能力优势,打破长期以来依靠进口的局面。

    制度升级,助力新业态发展

    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是自贸试验区发挥贸易功能转型、服务功能拓展的体现,也是培育贸易增长新动能、促进新产业链和价值链形成的重要板块。今年3月25日,杭州海关顺利验放浙江自贸试验区首票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1210)业务,保障跨境电商零售进口政策顺利落地。

    “此次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1210)业务的顺利开通,不仅能够让舟山市民在家门口买到各类优质海外商品,而且也促进了舟山跨境电商产业全面发展,为整个浙江自贸试验区新型贸易业态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舟山海关副关长徐超说。

    在舟山港综保区衢山分区,马绍尔群岛籍40万吨级散货轮“印尼”号靠泊鼠浪湖矿石中转码头,船上的38.9万吨铁矿石随着传送带缓缓卸入码头后方堆场,将在那里完成混兑后进入国内市场。

    自2017年开始,杭州海关就在浙江自贸试验区推进“同商品编码铁矿石混矿”制度,允许企业将进口高硅铁矿砂和低硅铁矿砂在口岸保税堆场内混合加工成符合企业需要比例的优质矿砂,以满足不同钢铁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市场需求。企业承接订单的空间更大,业务范围和市场竞争力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打通了内外贸铁矿砂一体化运作瓶颈。

    此外,推行无人机水尺计重,节约外轮查验时间;推行“倒班”工作制,对接码头生产周期;推出“预约工作制”,保证等船不等人;实行保税混矿“入区监测、区内监管、出区检验”三位一体监管模式……一系列创新举措,不仅有效降低了监管风险,而且做到了流程最简化、便利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提升便利,打造高水平开放门户

    3月28日,舟山帆远货运代理有限公司报关员在公司电脑上登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选择“两步申报”模块,仅填报了商品名称、总价等9项信息,便完成了一单重635吨、价值469.8万元的冷冻水产品“概要申报”业务。据悉,全国首单“两步申报”改革试点业务落地浙江自贸试验区以来,舟山海关已受理“两步申报”改革试点业务856票。

    所谓“两步申报”模式,就是企业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界面选择“两步申报”录入模块,最少仅需输入9项信息就可以完成第一步“概要申报”;完成“概要申报”后,企业在口岸接受安全准入风险排查后,货物即可提离。货物到达目的地后,海关实行合格入市检查,企业后续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第二步“完整申报”以及税费缴纳等手续。

    若按照以往通关模式,进口企业在货物申报环节需要一次性完成105个项目申报,待所有信息通过海关验证后才能放行提离。显然,在“两步申报”模式下,货物进口通关便利性得到了大幅提升。

    目前,浙江自贸试验区正在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试点,船舶、货物、舱单申报业务覆盖率均持续稳定在95%以上,相关申报数据已在海关、海事、边检、港航等口岸部门之间实现了互联互通。

    为持续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杭州海关还开发运行“国际航行船舶供退物料无纸化系统”,企业无需到现场递交纸质单证,舟山口岸由此真正实现了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境通关全程无纸化管理。截至去年底,杭州海关所属舟山海关进口、出口整体通关时间分别为24.61小时和1.31小时,分别较上年压缩27.3%和44%。

    2020.5.18.转载自WTO咨询网


    3.新冠疫情对中资海外投资并购的影响来源:上海商务委2020.5.14.

    一场历史罕见的COVID-19新冠疫情,不仅令全球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着严峻考验,也给各国的政府治理、经济发展及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带来深远的影响。在这一背景下,中国企业扬帆出海参与海外投资并购的征途潜伏着新的风险,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本文将从现有海外投资并购项目和未来海外投资并购项目两个维度,分析跨境投资并购在疫情的影响下可能存在的风险、争议,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疫情对现有海外投资并购项目的影响 

    1. 各国各地的封锁措施导致项目停摆或时间表严重滞后

    较之国内并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并购往往面临着更多重、更深层次的风险,涉及政治、法律、财务、整合等诸多方面。为尽可能地在项目的前期和中期甄别甚至消弭重大风险并有效推进项目进展,买方项目组成员及中介机构对于目标公司的实地考察以及与卖方的现场沟通至关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环节:

    尽职调查。买方的尽职调查团队实地考察目标公司,对目标公司管理层、员工、客户和供应商等进行访谈。这一环节对于投资或收购海外重资产型公司尤其重要。

    交易文件的谈判与签署。买卖双方及各自的法律顾问在现场针对交易文件集中谈判,将有利于双方高效沟通各自的诉求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促进交易文件尽快定稿与签署。对于签署流程,一些司法管辖区的法律规定和/或实践操作也较为保守,法律要求在公证员的见证下签署,或者当地交易方偏好双方现场完成签署以确保协议的有效性。

    交割。就跨境投资并购而言,交割日往往需要买卖双方及各自的法律顾问在现场完成一些资料和物品的交付。尤其涉及控制权收购的交易,卖方通常须在交割日向买方移交与目标公司有关的批准、证照、账簿、合同、财产和权利凭证、印章及盖章后的空白文件、预留印鉴、主要客户和供应商名单、员工信息等大量文件和资料,确保“银货两讫”。

    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各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不同程度的封锁措施。在有效控制疫情蔓延的同时,这些措施也使得一些需要现场参与的项目执行环节难以推进,导致项目停摆或时间表严重滞后。

    此外,伴随着上述封锁措施的执行,部分政府审批流程亦有所放缓。以欧盟委员会的反垄断审查为例:

    2020年3月12日,欧盟委员会针对新冠疫情发布了关于欧盟委员会工作人员在此期间工作安排的一系列措施。其中提及,非核心职能的人员将自2020年3月16日起远程办公,核心职能的人员将采用轮班制。

    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European Commission Directorate-General for Competition)针对新冠疫情发布了特别措施。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表示,受疫情影响,部分审查中的交易在向申报方和第三方(如客户、竞争对手和供应商)搜集信息的环节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欧盟委员会竞争总司鼓励交易方在申报前与其事先沟通申报的时点,并尽量采用电子通讯的方式申报。

    鉴于以上,我们有理由认为,许多国家地区的政府审查流程有所放缓。对于一些复杂的交易,由于需要提交大量的文件、由相关方的客户和竞争对手回复问题并且召开沟通会议,在审批流程上可能面临较长时间的延误。

    2.买方考虑重新评估目标公司的估值

    由于疫情对社会和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造成冲击,可以预见多数企业在短期内,尤其是2020财年,收入下降,成本上升,现金流将受到巨大挑战。因此,买方有必要考虑是否重新评估目标公司的估值,尤其在买卖双方尚未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的情况下。在这个语境下,需要结合多项因素综合评估,包括短期内疫情的冲击、催化和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以及从长远角度考虑,目标公司能否维持稳定经营等。

    值得注意的是,若买方为中国国有企业,考虑到我国严格的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包括资产评估备案流程),其在海外目标公司估值相关事项上也会更为谨慎。

    3.对于已签署协议或已交割的项目,可能产生的争议

    考虑到疫情可能对目标公司的短期现金流造成负面冲击,并使得目标公司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买卖双方是否继续履行、如何继续履行已经签署的投资或收购协议的意愿和能力可能受到影响;在项目已完成交割的情况下,鉴于疫情对目标公司产生的冲击,交易相关方也可能提出不同的主张。

    简言之,交易相关方可能针对疫情是否构成“不可抗力(Force Majeure)”、“合同目的落空(Frustration of Contract)”或“重大不利变化/影响(Material Adverse Change/Effect)”持不同主张,并围绕这些概念所涉及的相关条款发生争议。基于对这些概念的不同理解,买方可能提出不同的主张,包括不进行交割、调整估值、延迟支付款项、或者交割后要求赔偿或者退出公司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主张能否被支持,需要结合买卖双方及目标公司由于疫情引发的具体情形、协议的条款、协议所约定的管辖法律(较为常见的是目标公司所在司法管辖区的法律)具体分析判定。

    疫情对未来海外投资并购项目的影响 

    1. 各地强化外商投资监管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多个国家地区已修改或即将修改外商投资相关的规定和政策,对外商投资并购提出更为严格的审查机制,地方保护主义呈现愈演愈烈之势。例如:

    《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条例》和《欧盟外商直接投资指南》。欧洲议会和理事会于2019年3月19日正式通过并发布了《欧盟外商投资审查条例》(“条例”),于欧盟层面确立了对于外商投资欧盟成员国的审查框架。根据该条例的规定,外资收购如果涉及关键基础设施(如能源、交通、水资源、卫生、通讯、媒体、数据处理或存储、航空、国防、选举或金融设施、敏感设施以及对使用这些基础设施至关重要的土地和房地产)、关键技术和双重用途物品(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半导体、网络安全、能源存储、量子与核能技术以及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关键投入品的供应(如能源或原材料、食物安全)、对敏感信息(如个人数据)的访问或控制能力、媒体等领域(“关键领域”),可能会被认定为影响安全或公共秩序,从而令成员国有权阻止或限制相关交易。条例除了在实体认定方面对外商投资并购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在程序方面也建立了若干机制,使得外商投资欧盟成员国的审查机制更为严苛和繁琐。此外,为了应对新冠疫情危机及疫情对欧盟经济造成的严重冲击,欧盟委员会于2020年3月25日发布了一份关于欧盟外商直接投资的指南(“指南”),旨在确保上述条例全面实施前,欧盟的关键资产和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卫生行业的公司和资产)免受非欧盟公司的敌意收购和投资。

    西班牙为限制外商投资发布的一系列指令。根据这一系列指令的规定,如果非欧盟公司意图投资取得一家西班牙公司10%或以上的股份(无论是以直接还是间接的方式),或者意图通过一些业务或法律交易实际参与到一家西班牙公司的管理或控制中,且该交易涉及关键领域,则该交易的实施须取得西班牙相关监管机构的事先批准。如果投资者为欧盟成员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国有企业(如中国国有企业),则在判断是否受限于前述事先批准要求时,将适用更严格的标准。事先批准通常需要6个月,在少数情况下,可适用30日的快速审批通道。

    由此可以看出,一些热门的投资东道国正在逐步收紧各自的外商投资监管政策。这对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走出去”战略,尤其在关键领域方面的投资并购,有着巨大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此类收紧的外商投资监管政策不仅会阻碍未来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并购的步伐,对于一些已经签署协议但尚未交割的项目,也存在着交易不确定性增加、项目时间表延迟等不同程度的风险。

    2.新的并购机会出现

    所谓乌云背后总有一线光明,在疫情造成全球经济低迷的同时,也有一些新的海外投资并购机会出现。

    一方面,疫情造成的经济困境让许多国家和企业面临现金流方面的巨大压力,催生更多的投资并购机会。市场上待出售的优质标的增加,且价格处于合理水平。对于一些有实力、资金充裕的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是进行海外并购的最佳窗口时期,尤其是未受到严格监管的非敏感性行业目标企业或资产。

    另一方面,疫情也大力推动了医疗行业的发展。可以预见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全球医疗行业的并购机会将会增多。

    3.对协议谈判及尽职调查的影响

    买方市场

    受疫情影响,一些热门的海外投资地区过去几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会进一步加速。随着买卖双方在交易中谈判地位的悄然转变,跨境并购投资交易中一些常见的机制和细节也得以重塑,例如交易流程(一对一谈判还是公开竞标)、定价机制(锁箱机制还是交割后价格调整机制)、分手费或反向分手费的安排、对价支付安排(一次性支付、分期支付还是业绩表现支付计划)、买方履约保证机制、监管账户的运用、沙袋条款(Sandbagging Provision)、卖方责任限制、并购保证及补偿保险的应用等等。

    以下我们选取了部分机制或流程,进行简单的阐述。

    定价机制

    随着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在目标公司定价机制方面,对买方更有利的交割后价格调整机制将更多地取代锁箱机制。

    锁箱机制(Locked Box Completion Mechanism)是指,买卖双方基于目标公司截止至某一时点(“锁箱日”(Locked Box Date),通常早于签约日)的财务报表,锁定目标公司的收购价格;除协议中的一些特殊约定外,买卖双方基本不会根据锁箱日至交割日期间公司价值的变化而对锁定的收购价格予以调整。在交割日,买方仅按照该锁定的收购价格进行支付。

    与锁箱机制对应,另一种常见的定价机制为价格调整机制(Purchase Price Adjustment Mechanism或Completion Accounts Adjustment Mechanism)。价格调整机制是指,买卖双方在签约日先根据目标公司的财务报表初步确定收购价格。在交割日,买方按照初步确定的收购价格进行支付;但考虑到用来初步确定收购价格的财务报表所载日期至交割日期间,目标公司仍在持续经营,因此在交割日后的一定时间内,买卖双方会根据财务报表所载日期至交割日这段期间内目标公司财务情况的变化(常见要素为债务、现金和运营资金),对收购价格予以调整,从而确立最终的收购价格。

    在相对稳定的市场环境下,锁箱机制在某些司法领域(尤其是欧洲市场)比较受到买卖双方的青睐。自锁箱日起,目标公司的经济利益和风险基本就转移给了买方,双方对于交易价款不进行调整,因此在锁箱机制下,交易有更多确定性以及交割程序更加简便快速。对比而言,价格调整机制给予了买方根据交割日目标公司的财务情况调整收购价款的权利,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买方在交割日取得目标公司股权之时目标公司的价值,是买方在面对动荡市场时的最佳选择。

    并购保证及补偿保险

    并购保证及补偿保险的应用在未来的海外投资并购交易中可能更加普遍。该类保险已在海外的一些市场(如美国、欧洲、澳大利亚等)得到了广泛的运用,用以控制并购交易涉及的相关风险。我们预计,随着中国企业进一步参与到国际并购的舞台,会愈来愈重视此类保险的运用,降低跨境交易的风险。而对于保险公司而言,也面临新的问题,即他们在承保的过程中如何评估疫情带来的影响,是否会在未来的保险产品中加入疫情免责条款,这些都取决于买方、卖方和保险公司三方的博弈,并且可能会较快地发展出新的市场普遍接受的条款。

    尽职调查

    由于疫情影响,我们了解到市场上部分提供并购保证及补偿保险的机构对于疫情涉及的风险较为谨慎和保守。这意味着原本就比较重视买方尽职调查和卖方披露的保险机构,在今后可能会对这两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买方的尽职调查工作也会更加关注目标公司的业务持续性和应对类似疫情状况的风险控制措施。承担披露义务的卖方则应考虑披露疫情对目标公司影响的相关信息,以及目标公司对此的风险控制和补救措施。[资料来源:方达律师事务所、荷兰威科集团 | 作者:谭鹏(方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施静(方达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 2020.5.18.转载自中国民营经济国际合作商会网站


    4.后疫情时代亟须进一步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20.5.11.

    民营企业不仅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力量,而且是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冲击的背景下,我国民营企业虽面临资金周转减慢、复工复产困难、市场需求不足等多重压力,仍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主动服务社会需求,展现出抵御风险能力强、化危为机韧性大的硬核实力。当下,我国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经济,必须重视民营企业家在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尤其要发挥领军型民营企业家的行业引领作用。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 

    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是确保民营企业行稳致远、稳定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自疫情暴发以来,全国由上至下、密集出台了800余项减负纾困政策。既有扶持政策主要集中在加大金融支持、增加财税补贴、降低运营成本、支持稳岗就业、优化政府服务等方面,一定程度上缓冲了疫情对企业的不利影响。但受疫情冲击相对更为严重的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扶持。在后疫情时代,提升民营企业家信心亟须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完善政策机制保障。

    一是落实短期扶持民营企业政策。从短期来看,在后疫情时代更应注重谋划对民营企业的帮扶工作,提高财政补助、税收减免、金融支持、援企稳岗等多项普惠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降低民营企业经营压力,支持民营企业共克时艰,激发产业发展活力。继续落实税收减免、税款延期缴纳、社保费和住房公积金缓缴等政策,实施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改善营商环境,确保生产要素、金融服务供给平等充分,更好地发挥减税降费政策的积极作用。引导金融机构通过内部节支降低信贷运营成本,鼓励银行分支机构持续为民营企业“输血”,要求地方银行承担社会责任并维持民营企业信贷余额,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资本市场改革。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性收益上缴,申请增发地方防疫专项债务,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统筹资金支持受疫情影响的民营企业,直接补贴实施稳岗措施、不裁员的民营企业。

    二是制定长期激励民营企业家政策。从长远来看,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政府应尊重市场经济规律,让企业家放心;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提振企业家信心;依法保护中小企业,让企业家安心。优化激励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环境,确保民营企业创新投入稳定增长,助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链条集约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能力的整体提高,抵消传统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效应,引导民营企业家顺应疫情防控向好形势,及时利用转型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抢抓疫情造成的时间窗口期,通过调整经营策略实现生产要素的高效利用。

    三是细化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措施。政府应为民营经济提供高水平的发展条件,着力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加快发展。培育大中型民营企业,设立民营企业小升规、规升强奖励基金,引导和推动民营企业智能化改造,增强民营企业的品牌效应。壮大小微民营企业,盘活社会闲置资源以拓展小微企业发展载体,完善贷款容错监管机制以落实小微企业授信尽职免责,加大创业贴息贷款以鼓励更多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支持个体经济加快发展,统筹推进个体经济和全体民营经济同步发展,加大对个体经济的信贷扶持力度,引导个体工商户发挥决策灵活的优势,以打造“专精特新”项目。推动混合经济加快发展,细化混改项目清单,吸引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推动国有资本从竞争领域有序退出,加强对改革后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监督检查和后续审计。

    弘扬民营企业家精神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和经济逐步恢复的背景下,需要进一步激发民营企业家的改革创新意识、勇于开拓意识,培养企业家的组织管理能力和报国、开拓、创新、实干、奉献精神。

    一是完善企业家市场筛选体系。建立和完善企业家市场,拓宽企业家选任渠道,开展企业家岗位分析,完善企业家人力资源测评程序,建立企业家培养管理体系,健全企业家监督制约机制,推进企业家市场筛选程序规范化和市场化,降低企业家市场筛选的信息不对称风险,营造适合民营企业家成长的良好市场氛围。

    二是尊重民营企业家创新精神。正视创新对民营企业发展的驱动作用,尊重和保护民营企业家主体性创造力,提高企业家的政治地位和职业声望,鼓励企业家创新多元化发展路径,开发各种创新资源并为民营企业注入发展动能,促进民营企业创新动能支撑发展,鼓励民营企业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同时营造容错纠错的良好鼓励机制,引导民营企业化解创新风险。

    三是承认企业家才能的要素属性。重视企业家才能的知识资本属性,认可企业家才能的生产要素本质,承认企业家“担当市场风险、组织生产要素、套利创新发展”的经济才能,优化适合企业家良性成长的营商环境,培育利于企业家成长的人文土壤,落实企业家的组织管理自主权,给予企业家能力发挥空间,以此提升企业家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同时,承认企业家才能的要素属性,就应认可企业家才能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按其贡献大小获取相应报酬的合法性,坚守薪资分配价值中立和非道德化原则。

    四是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新时代企业家精神包括契约精神、创新精神、追求卓越、敬业报国、回馈社会等方面。政府应宣传引导企业家诚实守信,实施企业诚信承诺制度,建立企业家个人信用记录和诚信档案,实行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加强宣传民营企业家的先进事迹,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弘扬民营企业家敬业报国、回馈社会的企业家精神,营造尊重民营企业家价值、鼓励民营企业家创新、发挥民营企业家作用的舆论氛围。

    激发民营企业家才能 

    完善的政务服务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是促使企业家才能竞相迸发的重要保障。后疫情时代下,应对照国际化、法治化、便利化营商环境的目标,统筹谋划和整体推进,综合施策并重点突破,推动形成行政效率高效、服务管理规范、法治体系完善的营商环境。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围绕民营企业合理需求,坚持“企业主体、政府调控、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明晰政务服务功能定位,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进面向民营企业服务项目的流程再造,规范窗口单位服务流程,推进一站式服务体系建设,打造高质量政务服务环境,加快实现从“进一道门,办所有事”到“足不出门,也能办完事”的目标。

    二是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行为规范,厘清政商交往定位,疏通政企沟通渠道,规范政商交往行为,适时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工作联席会议的作用,推动建立各级领导干部联系重点民营企业制度,引导党政干部树立宗旨意识和服务意识,维系党政干部与民营企业家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确保“亲而有界、亲而有据,清而有责、清而有为”,实现“政不扰企,企不媚政”的政治生态。

    三是加强企业产权保护。完善一批适应新时代民营经济发展需要的法规文件,特别是要完善企业产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惩治侵犯企业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的力度,依法保障民营企业的财产权、知识产权、创新权益和自主经营权,同时对民营企业家敢为人先的创新行为形成法律宽容机制,打消企业创新后顾之忧,充分释放民营企业家发展潜能。 (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周密: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5.美国惠誉评级公司获准进入中国信用市场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记者张千千、吴雨)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14日发布公告,对美国惠誉评级公司在我国境内设立的独资公司——惠誉博华信用评级有限公司予以备案。同日,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发布公告,接受惠誉博华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展部分债券品种评级业务的注册。

    人民银行表示,信用评级业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业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和金融市场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惠誉进入中国信用评级市场,是我国主动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又一举措,也是对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的具体落实。

    下一步,中国人民银行将继续推动我国信用评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高质量发展,引导信用评级机构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改善民营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信息来源:新华网2020.5.15.


    6.哈萨克斯坦支持科技园区发展

    据哈萨克斯坦资本网5月14日报道,“阿斯塔纳枢纽”国际IT初创科技园(Astana Hub)启动地区伙伴发展计划,在Astana Hub注册并签署协议的参与方可享受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并执行简化的外籍劳务引进制度。

    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2020.5.18.


    7.吉利控股集团与民生银行达成战略合作

    来源:中华工商网2020.5.16.

    5月7日,中国民生银行与吉利控股集团召开远程会议。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与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开展高层会晤,并共同见证了双方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民生银行总行副行长石杰、杭州分行行长丛军、吉利控股集团常务副总裁兼首席财务官李东辉、吉利汽车集团副CFO戴庆等银企代表出席会议。

    会上,李东辉回顾了吉利控股集团与中国民生银行的合作情况,介绍了集团战略布局与发展势头,并展望了双方在海外拓展、银企直连等领域的合作前景。民生银行杭州分行行长丛军指出,银企双方通过精诚合作,实现了由“互惠互利”到“共生共荣”的飞跃,接下来,双方还将从战略融合、生态融合等方面全面深化合作,共创美好明天。

    郑万春和李书福充分肯定了双方的合作现状,高度评价了双方的互信关系,深入探讨了支持民营经济、复兴民族品牌、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合作前景,达成了广泛共识。

    李书福指出,吉利的成长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指引,也离不开包括民生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的鼎力支持;吉利将继续在依法合规的基础上实现梦想,并期待能与民生银行有更加深入且广泛的合作。

    郑万春指出,民生银行与吉利控股集团都秉承了民营经济的优良基因,分别在各自领域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他对吉利胸怀振兴民族汽车品牌梦想,坚守领先全球汽车科技的抱负,以及坚持完善汽车生态的情怀深表钦佩。

    郑万春表示,面对汽车产业结构性调整、制造业升级等机遇,民生银行将继续贯彻“民营企业的银行、科技金融的银行、综合服务的银行”的战略定位,充分发挥金融优势和民营特性,立足吉利控股集团的发展战略,总分联动、团队协作、科技引领,在吉利国际化、高端化、智能化的过程中,倾己所能,助力发展。

    会议在双方代表共同见证战略协议的成功签署后圆满落下了帷幕。

    民生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战略合作“云”签约活动,对于民生银行和吉利控股集团的全面合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为双方的合作互动开启了新的篇章。民生银行将与吉利控股集团共聚合力、共谋发展、共享未来,成为合作共赢的战略发展伙伴。


    8.巴西对疫情期间特殊食品采取临时特殊措施

    文章来源: 海关总署2020-05-15  

    2020年5月12日,巴西国家卫生监督局(ANVISA)发布消息,为保证疫情期间巴西国内婴儿配方食品和肠溶性特殊用途食品的供应,该机构建立了临时特殊措施,允许产品的生产商通过更加简洁的申请程序更改婴儿配方食品和肠溶性特殊用途食品的配方、标识、加工工艺等信息。

    这一临时措施的实施前提是利益相关方必须保证产品满足法规定义的质量卫生安全要求,该措施在疫情紧急状态结束前一直有效。


    9.欧盟食品安全局拟修订膦酸钾在大白菜等蔬菜中的现有最大残留限量

    2020-05-15 17:20  文章来源: 食品伙伴网

    2020年5月13日,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消息称,拟修订膦酸钾(potassium phosphonates)在大白菜等蔬菜中的现有最大残留限量(MRLs)。

    据了解,该修订申请是由Tilco‐Alginure GmbH向德国国家主管部门提交。具体修订如如下:

    1)现有的强制残留物定义:乙磷铝(乙膦酸、膦酸及其盐类的总和,以乙膦酸表示)

    2)拟议的强制残留物定义:膦酸及其盐类,以膦酸表示

    2020.5.18.转载自WTO咨询网


    10.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作出床垫双反产业损害初裁

    2020-05-15 22:02  文章来源: 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

    2020年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对进口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和越南的床垫(Mattresses)作出反倾销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对进口自中国的床垫作出反补贴产业损害肯定性初裁。在该项裁定中,5名委员均投肯定票。裁定被主张存在政府补贴和倾销行为的涉案产品对美国国内产业造成了实质性损害。基于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对上述涉案产品的肯定性裁定,美国商务部将继续对进口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和越南的床垫进行反倾销调查,对进口自中国的床垫进行反补贴调查,美国商务部预计将于2020年6月24日前对此案作出反补贴初裁,2020年9月8日前对此案作出反倾销初裁。

    2020年4月21日,应美国国内企业Brooklyn Bedding、Corsicana Mattress Company、Elite Comfort Solutions,FXI,Inc.、Innocor,Inc.、Kolcraft Enterprises,Inc.、Leggett & Platt,Inc.、the International Brotherhood of Teamsters,et al.等于2020年3月31日提交的申请,美国商务部宣布对进口自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塞尔维亚、泰国、土耳其和越南的床垫发起反倾销立案调查,对进口自中国的床垫发起反补贴立案调查。本案涉及美国协调关税税号9404.21.0010、9404.21.0013、9404.29.1005、9404.29.1013、9404.29.9085和9404.29.9087等项下的产品。


    11.中欧自由贸易区实施“绿色走廊”制度

    4月13日,中欧自由贸易区(CEFTA)“绿色走廊”正式开启。CEFTA包括阿尔巴尼亚、波黑、摩尔多瓦、黑山、北马其顿、塞尔维亚和科索沃地区,“绿色走廊”是特殊时期的一项陆路边境通关制度,将提升食品、饲料及医疗用品的通关速度。信息来源:商务部网站2020-04-16


    12.阿根廷对华电熨斗启动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

    2020年4月17日,阿根廷生产发展部发布2020/171号公告,决定对自中国进口的电熨斗启动反倾销日落复审调查。涉案产品南共市税号为8516.40.00。

    涉案企业请按照阿根廷调查机关要求完整填写答卷,应在收到问卷30日内将答卷提交给阿调查机关。答卷和证据材料均需经阿国家注册认证的译员译为西班牙语,并由阿根廷驻华使领馆认证。利害关系方可于7月16日之前提交证明材料。参与调查利害关系方还应随证据材料附上具备签字资格的认证文件。

    案件立案公告请查阅以下链接:http://servicios.infoleg.gob.ar/infolegInternet/anexos/335000-339999/336424/norma.htm

    调查问卷可在阿外贸委员会网站下载:https://www.argentina.gob.ar/cnce/cuestionarios

    案件其他情况可咨询阿根廷生产发展部政策、商务副国务秘书处。

    信息来源:商务部贸易救济调查局2020-04-27


    13.USPTO:人工智能系统不能成为发明人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2020.5.14.

    北美新闻(美国) 人工智能 

    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在一项重要裁决(并非最终结论)中指出,人工智能系统不能成为专利的发明人。该裁决与欧洲专利局和英国知识产权局的裁决类似。

    USPTO在2020年4月27日发布的一份裁决中指出,人工智能系统不能被列为美国专利的发明人(DABUS裁决)。DABUS裁决指出,根据现有专利法,“发明人”只能是“自然人”。

    通常情况下,USPTO对专利申诉案的裁决不会引起广泛关注,但该局对第16/524350号专利申请的裁决是个例外。由于人工智能系统在不断发展,且与人类创造者越来越像, DABUS裁决很可能不是USPTO最后一次处理机器的发明所有权问题。

    人工发明人项目(AIP)由一批旨在探索人工智能可专利性的国际专利律师组成。2019年7月29日,AIP提交一项专利申请,将DABUS人工智能系统列为发明人。该申请(尽管USPTO发布了DABUS裁决,但申请仍未公开)描述了吸引高度注意力的设备和方法。具体而言,DABUS申请将发明人的姓名列为“DABUS+姓‘(人工智能创造的发明)’”。申请还将申请人斯蒂芬.塞勒(Stephen L. Thaler)列为受让人。塞勒提交了一份替代声明,以让申请在没有发明人签字的情况下继续接受审查。申请还包含一份转让文件,将DABUS产生的发明的所有权利、所有权和权益转让给塞勒。塞勒替DABUS(转让人)执行转让文件。

    在审查申请后,USPTO于2019年8月8日发布了一份通知,要求申请人提交非临时申请的缺失部分,着重指出DABUS申请没有指明每个发明人的合法名称。塞勒于2019年8月29日提交一份申诉,请求监督审查并请求USPTO撤销8月8日的通知。USPTO于2019年12月17日驳回塞勒的申诉。塞勒于2020年1月20日提交了即时申诉,请求重新考虑。DABUS申请和DABUS裁决提出了一个核心问题——根据美国专利法,机器能成为发明人吗?

    USPTO就此问题出具了一份明确的意见,称发明人必须为自然人。塞勒表示,作为“具有创造力的机器”,DABUS是一系列神经网络的编程,接受了注意力领域的一般信息培训,能独立创造发明。更简单地说,塞勒认为DABUS是一个通过设计可进行发明的机器。由于DABUS本身意识到发明的新颖性,应该将DABUS而不是塞勒标记为发明人。“申诉人宣称DABUS并不是用于解决任何具体问题,它没有接受任何关于技术发明的具体数据的训练。相反,是机器而不是人认识到即时发明的新颖性和显著性。”

    在分析塞勒的主张时,USPTO避开了机器思维这个前瞻性问题,而是坚决地基于现有法规和案例法作出裁决。USPTO表示,专利法禁止对发明的所有人作出超越自然人范畴的宽泛解释。《美国法典》第35编称发明人为自然人,使用“无论谁”(暗示为自然人)、“他本人”和“她本人”(再次表明发明所有权限于自然人)。根据该论断,USPTO认为,对专利法作出宽泛解释以将机器和自然人都纳入其中违背法律规定。

    USPTO还提到联邦法院也将自然人视为发明人。在Univ. of Utah诉Max-Planck-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Wissenschaflen e.V.一案中,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称,一个州不能成为发明人。该法院指出,发明需要思维训练,为了执行这些智力活动,发明人必须为自然人,不能是企业或其他。Max-Planck判决并不是联邦巡回法院首次处理这个问题。在Beech Aircraft Corp.诉EDO Corp.一案中,法院裁定只有自然人能成为“发明人”。

    最后,USPTO引用《联邦条例法典》第37编和《专利审查程序手册》,USPTO称二者都规定发明概念必须来自自然人。具体而言,《专利审查程序手册》不断提到“发明人的想法”。USPTO认为反复提到的“心理”状态和“思维”暗含着“自然人构思发明”。

    塞勒称,欧洲专利局和英国知识产权局承认DABUS创造了发明(但并没有将机器命名为发明人)。USPTO对此置之不理,并指出申请仍在进一步审查中。关于塞勒提出的发明所有权原则不是授予专利的主要条件这一说法,USPTO再次予以驳回并指出发明所有权是案例法和制定法中的可专利性概念。尽管USPTO之前颁发了与DABUS相关的专利,但该机构并不赞同塞勒的推理,即专利允许DABUS成为发明人。最后,USPTO驳回了塞勒从公共政策角度提出的论断,包括将机器列为发明人可激励人工智能体系的使用等。(编译自www.natlawreview.com)

    翻译:罗先群 校对:王丹


    14.美专利商标局为对抗新冠病毒疫情推出新平台

    来源:中国保护知识产权网  2020.5.14.

    为强调使用知识产权在与新冠病毒持续斗争中的重要性,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近日公开发布了新的网络数据库——Patents 4 Partnerships,该数据库作为专利“市场”,旨在促进与新冠病毒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有关的重要技术的自愿许可和商业化。

    该数据库创建的目标是将希望把技术许可给他方的专利所有人和对这些技术感兴趣并能够将其商业化的实体聚集在一起。USPTO在有关新平台的新闻稿中表示,它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对用户友好的专利库,可检索能够许可的与新冠病毒大流行相关的专利和已公开的专利申请。”

    负责知识产权事务的商务部副部长兼USPTO局长安德烈.扬库(Andrei Iancu)表示,该平台最初专注于为应对新冠病毒疫情而量身定制的技术,这“显示出创新在国家应对这一紧急公共卫生事件中做出的贡献”。

    “该数据库是一个公共交流平台,帮助想要许可其知识产权权利的专利持有人与能够将这些权利转化为人类健康和福祉解决方案的个人和企业联系起来。”除了促进许可工作外,该网络平台还可以“传播有价值的专利信息”,在疫情期间可以利用这些信息为国家提供帮助。

    鉴于当前的公共卫生状况,诸如个人防护设备、消毒剂、呼吸机、测试设备及其组件的技术以及专注于生物治疗、抗体测试和疫苗相关疗法的生命科学专利构成了该数据库的大部分内容。当然,在未来,当对专门针对新冠病毒的技术需要不那么紧迫时,该平台可能扩展到包括其他技术,以达到促进实体间许可工作的一般目的。

    该平台当前列出的技术超过175种,以下列出的为其中一部分:

    -融合前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及其应用;

    -病毒吸附膜;

    -用于临床和训练设置的有反馈功能的手动呼吸机传感器;

    -便携式多光谱大气化学和生物传感系统;

    -便携式充气保护隔离系统。

    该数据库的用户界面非常直观,并允许用户轻松地对带有多个变量的信息进行检索和分类。可以按关键字、发明人名称、受让人和发布日期进行检索。USPTO将该数据库所列出的技术当前的许可状态设为“可用”或“未知”。该平台还提供了包括每种特定技术的许可信息的信息源的链接。

    自上线以来,该平台上的大多数数据库列表和信息都是从各种公共资源中挑选出来的,来源包括USPTO自身、联邦技术转让实验室联盟、AUTM创新市场、高校以及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能源部、国家航空航天局、食品与药品监督管理局、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国防部和退伍军人事务部在内的各种联邦机构数据库。

    USPTO鼓励知识产权持有人通过提交其认为与新冠病毒危机有关的其他技术来使用数据库,邀请用户(尤其是潜在的被许可人)通过平台主页上的链接发表评论并直接与知识产权持有人联系,以便进行许可和商业化工作,将能够解决当前新冠病毒疫情的重要技术应用到实践中。

    拥有财务资源、生产能力和在传统业务模式之外运营空间的企业可以利用该平台提供的机会进行交叉协作和创新技术许可,以预防、治疗并继续对抗新冠疫情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地区产生的影响。(编译自www.lexology.com)

    翻译:王丹 校对:李艳秋


    15.五方面100项举措加快推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

    来源:经济参考网2020.5.13.

    近日,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印发《2020年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加快建设知识产权强国推进计划》(以下简称《计划》),在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等五大方面提出100项具体措施。

    其中,在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知识产权领域改革方面,《计划》提出,改革完善知识产权政策,制定出台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文件,高标准推进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服务业品牌机构;复制推广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中的知识产权保护举措,在8个改革试验区推广“建立跨区域的知识产权远程诉讼平台”等改革。

    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计划》提出,完善法律法规规章,配合做好《专利法》修改,推进《专利法实施细则》修订,修订《专利审查指南》,完善相关领域审查标准。同时,加强保护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实施2020—2021年贯彻落实《关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见》推进计划,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指导和绩效考核。

    在促进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方面,《计划》提出,加强知识产权综合运用,开展知识产权金融服务综合示范,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开发知识产权保险产品。完善知识产权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鼓励融资担保公司开发适合知识产权的担保产品。

    此外,《计划》还就深化知识产权国际交流合作、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实施等方面明确了具体措施。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日前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颁布实施,当年提出的到2020年“把我国建设成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较高的国家”这一目标已基本实现,为下一步建设知识产权强国奠定坚实基础。目前,我国正在抓紧制定面向2035年的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这对于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记者 汪子旭)


    16.俄罗斯禁止谷物出口

    俄新社4月28日消息,自2010年以来,俄罗斯首次暂停对全球市场的谷物出口。

    根据农业部数据,4月1日至6月30日的粮食出口非关税配额到4月26日为止已全部提前完成。该部网站消息称,“根据俄联邦政府的法令,在谷物配额框架内小麦、梅斯林(小麦和黑麦混合物)、黑麦、大麦和玉米对欧亚经济联盟非成员国的出口完成后,将暂停至2020年7月1日。联邦海关署暂停新的出口报关。

    4月1日至26日实际出口量为320-330万吨。其余已报关数量将在5-6月发货。

    农业部曾在3月下旬提议,将6月30日前的重要农作物出口量限制在700万吨。有必要稳定已达到创纪录水平的国内谷物价格。3月最后一周,小麦的平均价格已升到1.33万卢布/吨。4月22日再创新高,达到1.45万卢布。暂停出口将有助于满足该国对谷物及其加工产品的国内需求。农业部表示,这些限制不会影响国家计划的实施,以及2020年出口指标。

    这是俄十年来首次实施谷物禁运。2010年禁止谷物出口是由于严重干旱。

    专家指出,现在俄南部地区仍有产量下降的危险,在斯塔夫罗波尔和克拉斯诺达尔边疆区几乎没有降雨,还有霜冻。同时预计夏天将全国高温,这对作物也不利。  来源:驻叶卡捷琳堡总领事馆经贸之窗2020.5.18. 


    17.哥伦比亚咖啡因疫情错过采摘季 单月产量下降28%

    哥伦比亚是全球最大的阿拉比卡咖啡豆生产国,每年4至5月是当地咖啡农最忙碌的采摘季。但是今年,为了遏制新冠肺炎疫情,哥伦比亚实行全国隔离令,咖啡庄园错过采摘季。仅今年四月,哥伦比亚咖啡豆产量就较去年同期下降28%,前四个月累计同比下降17%。

    哥伦比亚咖啡种植者联盟近日表示,尽管国际市场担心未来一段时间供应链出现中断,5月份交割的阿拉比卡咖啡豆期货价格较此前一个月上涨了15%,但一旦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国际市场咖啡豆期货价格也将应声回落。自今年3月以来,哥伦比亚比索兑美元汇率已累计下跌约20%。短期之内哥伦比亚咖啡种植业仍将面临用工成本上涨,以及汇率波动较大对出口造成的冲击。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0.5.15.


    18.越南恢复向东盟国家出口大米

    据菲律宾农业部5月11日报道,越南已恢复向菲律宾和东盟其他成员国出口大米,以维持该地区充足的粮食供应并应对新冠疫情。

    农业部数据显示,1月1日至5月1日,菲律宾从越南订购了66.6万吨大米,其中已交付21.8万吨,剩余44.8吨。达尔表示,菲律宾国际贸易公司(PITC)正式开放了政府对政府的大米进口,以供应30万吨大米,这将在稀缺月份用作缓冲库存。PITC已经向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和柬埔寨发送了信函。  

    来源:驻菲律宾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0.5.14.


    19.警示:豆饼粉饲料属易燃危险品

    近日,我会接到部分企业反映,出口豆饼粉时以“普通产品”报关被海事部门暂扣不予放行,现警示如下:

    豆饼粉在长期储运过程中容易发热自燃,在《国际海运危险货物规则》中列为4.2类(易自燃物质),全国大部分港口早已实施将豆饼粉以“易燃危险品”报关的措施。

    未来企业出口豆饼粉需注意:

    1.提交两证:A危险货物包装性能鉴定证书,B包装物使用证书,两证均由海关出具;

    2.装箱:包装最大容积为1.5吨,在专门的危险品装箱场地或有资质的装箱员监管的场地装箱,出据装箱证明。以上材料准备完毕后,按危险品报关出口。

    请各企业给予重视。

    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

    2020年4月7日

    转载自食土商会网


    20.商务知识---专利运营战略包括哪些内容

    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进行,企业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越来越多,如何把这些专利变成钱,是企业管理层们非常关心的事情,通过专利运营是获取经济效益比较便捷的方式。那么,什么是专利运营?专利运营模式有哪些呢?什么是专利运营?专利运营模式有哪些?什么是专利运营?专利运营是指通过对专利或专利申请进行管理,促进专利技术的应用和转化,实现专利技术价值或者效能的活动。专利运营方式目前主要包括转让、许可、质押,另外还有运用商业宣传、技术合作、产业孵化、交叉许可、并购重组、专利诉讼等方式。自2013年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加大推广专利运营概念,并出台了一系列的专利运营支持手段。专利运营模式有哪些?1) 许可:专利授权的客体条件之一系实用性,即:权利要求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需能够实施;但专利权的本质系排他,而非独占;欲实施专利的,需以获得专利权人的许可为要件,这是许可业务的理法基础。许可系目前运营市场上的主要运营形态。特别地,专利权人等权利人会以独占许可的方式对目标公司予以出资,并成为目标公司的股东。2) 转让:除许可外,作为技术贸易或者技术进出口的主要内容之一,转让亦系主要的运营形态。特别地,部分市场主体会基于控制的目的以转让的方式安排一系列资产并购,在汽车、通信等制造业领域较为典型。3) 投资:专利权人可以其专利权或专利使用权对有限责任公司和/或股份有限公司和/或有限合伙企业和/或普通合伙企业等组织形式予以出资,并取得相应的股权和/或股份和/或财产份额。4) 融资:(1) 质押融资:以国内为例,比较常见的,系注册商标专用权质押融资。在身边的企业中,不乏经质押注册商标专用权获数千万元信贷的案例。(2) 信托融资: 鉴于除管理的功能外,运用系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431353333信托制度的核心功能。在欧美等IP及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和/或地区,IP信托制度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信托登记等配套制度安排亦较为完善;但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3) 资产证券化融资:与IP信托的情况类似,IP资产证券化在欧美等IP及金融较为发达的国家和/或地区已发展得较为成熟;但在国内,尚处于市场培育阶段。关于什么是专利运营?专利运营模式有哪些?这一问题小编就给大家解答到这里了,如果有更多关于专利的问题,大家可以继续关注八戒知识产权,或电话联系我们。(来源:360网)


    编辑:政策法规处(公平贸易处)202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