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在印度提起诉讼和仲裁,小心别过了时效!
信息来源: 贸促商法 发布日期:2020-05-22 阅读次数:105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的影响,中印企业之间的贸易投资风险扩大。企业为维护交易伙伴友好关系,遇到纠纷时通常会先采取非诉讼手段解决争议,如友好协商、谈判,或发送催告函或律师函等方式协调沟通。但需要提醒企业注意的是在双方迟迟没有进展的情况下,如果不启动诉讼或仲裁等法律手段解决争议,则企业有可能丧失印度《时效法》项下的法律保护。


    时效指的是争议双方当事人如果没有在法律限定的时间内提起诉讼或者仲裁,则在时效届满后无法通过诉讼或者仲裁的方式维权。对于从事跨境交易的企业来说,“时效利益”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一问题却经常被当事方忽视。


    当事人遇到纠纷若打算向法院起诉寻求救济和公平,必须要注意是否还在诉讼时效之内,如果超出了法律规定的诉讼时效期间,法院不会受理。印度的1963年《时效法》(the Limitation Act, 1963)规定,诉讼时效期间(period of limitation)是指可以提起诉讼(suit)、上诉(appeal)、申请(application)的有限期间。印度没有像中国的《民法总则》一样,将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间统一为3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而是列举了100多种不同诉讼请求、不同案由、不同情况下分别适用的诉讼时效,不过大多数诉讼请求适用3年的诉讼时效。


    印度《时效法》有32条,并附有一个附表,附表含有137条,一共分为三大类,其中第一类针对不同的诉讼事由列举了不同年限的诉讼时效,又细分为十部分;第二类,是针对上诉的诉讼时效;第三类是针对申请的时效。


    以下是第一类中的十部分,简单介绍针对诉讼的不同类别及其对应的诉讼时效

    (一)与账户有关的诉讼,3年。

    (二)与合同有关的诉讼,3年。例如借款合同、货物买卖合同、拖欠房租等。

    (三)与声明有关的诉讼,3年。

    (四)与判决和票据有关的诉讼,3年。

    (五)与不动产有关的诉讼,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例如抵押、赎回抵押不动产、获得不动产产生的利息等分别适用3年、12年、30年的诉讼时效。

    (六)与动产有关的诉讼,3年。

    (七)与侵权有关的诉讼,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适用1年、2年、3年的诉讼时效。

    (八)与信托和信托财产有关的诉讼,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适用3年或者12年的诉讼时效。

    (九)与其他事由有关的诉讼,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分别适用1年、3年、12年、30年的诉讼时效。例如,请求变更或者撤销在任何诉讼程序中民事法庭(civil court)所作出的判令和决定时,适用1年的诉讼时效;而针对外国的判决和认可所提起的诉讼,时效可以达到3年。

    (十)本附表没有列举的诉讼事由,3年。


    关于上诉的诉讼时效

    针对刑事判决或裁定的上诉,根据所依据的不同法条或者作出判决的法院的级别,分别有30天、60天、90天。


    针对民事判决或裁定的上诉,如果是高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诉讼时效为90天,如果是其他法院的则为30天。


    关于申请的时效

    申请分为很多类,例如撤销仲裁裁决的申请,时效是30天(for setting aside an award or getting an award remitted for reconsideration. ),申请案件重审(除了印度最高院的判决)的时效是30天,申请要求执行判决规定的强制性禁令的时效是3年。其他附表没有列举的申请的时效是3年。


    除了规定诉讼、上诉、申请的时效之外,1963年《时效法》还规定了如何确定时效起算的日期,时效中断,通过占有获得所有权的时效等事项。1963年《时效法》是争议解决方面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法律不保护在自己权利上睡觉的人,因此当事人必须在诉讼时效期间内提起诉求。


    关于提起仲裁的时效和时效中断

    对外国投资者来说,争议解决一般是约定通过仲裁的方式来解决。在印度提起仲裁同样适用1963年《时效法》,提起仲裁的时效是从诉因(cause of action)出现之日起3年。但现实的情形远比法律规定要复杂,因此还存在“时效中断”这一概念,指的是某些事由或者情况的出现使得法定时效期间中断,中断前的时效全部作废,中断事由停止后,时效重新起算。


    比如,印度1963年《时效法》第18条规定了导致时效重新计算的情形。该条款规定,在时效届满前,负债的一方对债务的确认(acknowledgment of liability),导致时效重新计算(fresh period of limitation)。而对债务的“确认”,并非指的是该方必须要承认其负有付款义务,其更多的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含对尚未到债务还款期限、拒绝还款、要求抵消款项等可以证明债务存在的情形。


    中国企业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印度法项下,债权人的主动催告比如以发送信件或者数据电文等方式主张权利或直接向对方当事人送交主张权利文书等,不能够导致时效的中断和重新计算,印度时效法上仅规定了债务人的确认可以导致时效的中断,但没有规定债权人可以通过催告的方式来中断时效并且使得时效重新计算。这一点与中国不同,中国的企业切不可认为给对方发送了催告函,不管对方是否有回复,都想当然的认为万事大吉,这种“理所应当”“撒手掌柜”的思维方式可能会在印度吃大亏。


    此外,时效也是可以延长的,比如2020年初世界各国都受到了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重大影响,印度在3月下旬宣布了“封国令”,在此期间,不仅很多企事业单位都停摆,法院也无法像之前一样正常进行相关的业务,这就导致很多向法院申请司法协助、法院指定仲裁员或者申请法院禁令或者仲裁裁决执行的仲裁相关案件可能受到影响。


    以德里高等法院公布的官方公告为例,其暂停了一般的审判业务,但对于非常紧急的案件,可以通过视讯方式开庭。另外,法院在公告中告知,印度发布的“封国令”是按照1963年《时效法》导致时效暂停计算的法定情节。以提起仲裁的时效为例,“封国令”这段时间不计入三年的时效。


    结合印度法律实践,给中国企业的建议:


    当企业发送催告函或者律师函后对方不回复,但是又不想立即提起争议解决程序,怎么办呢?印度的法律实践有时候对这一问题的处断方式是,当时效快要届满但义务人无法履行时,为了避免时效过期,也为了避免立即陷入诉讼或者仲裁的泥潭,权利人可以主动向义务人发送确信函,要求义务人作出对义务的确认,条件是权利人可以暂时放弃立即对其提起诉讼,这样既可以提醒对方对债务作出确认从而避免时效过期,也暂时免去企业立即耗时耗力发起诉讼或者仲裁的负担。


    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全球商业的正常运行,必然会发生不少争议。提醒中国企业注意,若要在印度提起争议解决程序,必须要提前关注时效问题和时效中断问题,也建议企业在遇到纠纷时第一时间向涉外法律服务机构进行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