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2020年宁波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计划
信息来源:宁波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日期:2020-04-07 阅读次数:175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历史节点,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更是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三年攀高”攻坚行动的收官之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继续围绕“六争攻坚、三年攀高”专项行动,依托全国自主创新示范区、全国首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全国首批国家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宁波“一带一路”建设综合试验区等先行先试优势,推动实体经济与互联网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加快新动能培育发展,为全产业高质量发展、“246”产业集群和“名城名都”建设提供坚实支持。

    2020年,产业规模继续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产值达到51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规上工业增加值高于工业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占规上业比重提高1个分点;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力争新增2家省级以上双创示范基地,新增1家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

    一、强化创新平台引领

    1、深入推进前湾新区建设步发挥余慈地区人口、用地、区位与产业基础优势,统筹提升慈溪与杭州湾新区等城镇组团,全力推进建设宁波前湾新区,打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先锋极核、国家智能制造基地及产业创新中心、沪浙(甬)深度合作创新的先行区、浙江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重点立足汽车、家电领域,全面学习德国“工业4.0”,构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新材料技术应用优势,放大创新效应,推动材料应用产业化基地建设;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完善物联网建设,拓展科技服务及产业实训功能;抢抓自贸区扩区机遇,用好通用航空机场资源,加快谋划通用航空产业园。(牵头部门前湾新区指挥部,配合部门余姚市政府、慈溪市政府、宁波杭州湾新区管委会、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科技局)

    2、实质性启动建设甬江科创大走廊。以打造长三角地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引领性科创策源地为战略目标,按照“一廊双核多节点”的发展格局,推动创新要素“拥江揽湖,衔湾接海”,建设成为全球新材料创新中心、全国智能经济发展高地、创业创新创造生态最优区三大战略高地。在高校院所科教资源较为集中区域,研究谋划甬江科创大走廊研究院集聚区,围绕先进材料、下一代汽车电子、机器人等领域统筹布局甬江实验室,打造成为支撑宁波高质量发展的科创新引擎。加快高品质建设院士之家、浙江创新中心等高端科创人才的综合服务平合建设,强化科创人才支撑作用。响应“246”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材料科技、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健康和高技术服务业生产业定位,注重产业、科技、金融精准匹配的服务支撑,注重产业、创新、空间相结合,谋划建设若干各有特色的创新园区,打造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圈。(牵头部门甬江科创大走廊指挥部,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江北区政府、镇海区政府、北仑区政府、鄞州区政府、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3、高水平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宁波国家高新区为核心,对接全省大湾区建设,推动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申创省级高新区,加快建设宁波新材料城、航天智慧科技城和中官路创新大街等重大平台,在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高端研发机构引进、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成果转化、国际科技合作、科技型初创企业发展、自主创新产品首购首用、创新创业投融资等方面开展政策的先行先试。(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宁波市公共资源交管办)

    4、全面推进宁波特色型软件名城建设。以工业软件入式软件、工业互联网操作系统等为重点依托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和利时工业互联网平台、用友(宁波)工业互联创新中心、中软国际工业云等一批重点企业、重点平台,加快推进鲲计算产业生态和5G生态在宁波局,共建孵化基地和生态基地。以宁波软件园建设为龙头,大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工业物联网(北)、工业互联网(海曙)、软件及芯片设计(州)、智能终端(杭州湾)的“一区多园”特色产业体系。(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宁波国家高新区管委会)

    二、推动双创高质量发展

    1、提升发展双创示范基地。进一步推广鄞州区等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建设经验,鼓励有条件的众创空间、孵化器或双创集聚区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依托长三角地区现有25家全国双创示范基地,深化“科技飞地”建设,推进上海一宁波创新产业园、集成电路测试平台等一批项目落地建设探索长三角地区双创示范基地联动发展机制改革创新,推进长三角创新一体化发展。(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2、打造赋能型“双创”升级版。贯彻落实《宁波市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重点实施发展环境升级、发展动力升级、支撑能力升级、带动能力升级、金融服务升级和平台服务升级等六大动,强化政策、资源资金的统筹衔接,引导创新创业向多元化、特色化、专业化发展,推动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完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全链条孵化政策,推进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新型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支持众创空间向专业化和综合化发展。继续办好国家双创活动周活动及各类创新创业赛事活动,进一步优化宁波创新创业氛围。(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市人力社保局、市科协,各区县(市)政府、能区管委会)

    3、全力打造高端创新平台。把握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甬江科创大走廊建设契机,依托科研机构及龙头企业共建江实验室,强化对基础前沿关键技术的测试验证支撑,聚焦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力争承接和推进建设一批国家级大科学装置继续推进石墨烯创新中心磁性材料应用技术中心和智能成型制造创新中等省级创新中心建设,积极争取浙江省石墨烯创新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创新中心,争取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电驱动分中心落户宁波,积极谋划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杭州湾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宁波创新研究院、西北工业大学宁波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宁波人工智能研究院、宁波工业互联网研究院、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南方中心、国科大宁波生命与健康产业研究院等大院名所建设,加强对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宁波分院等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的跟踪和服务。立足“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全力推进各类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继续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推进产学研用一体化和要素资源有效整合,打造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全链条产业创新服务体系。(牵头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教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4、深入实施“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聚焦先进材料、机器人与高端装备、生物医药和空天信息等优势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需求,推进实施一批“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突破一批关键“卡脖子”技术,提前谋划布一批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鼓励企业、科研院所以重大科技专项为纽带,采取产业联盟、成立研究实体(制造业创新中心)等方式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开展联合技术攻关。进一步探索科研平台开放共享机制,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发挥科技平台和科研基础设施的潜力(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教育局、市科协

    5、深化区域创新合作。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深化拓展与“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双边科技合作关系,加强企业海外研发中心、海外创新孵化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载体平台的建设和管理,引进转化国外优质创新资源。加快推进沪甬、深甬以及长三角、浙东南区域等科技合作,全面接轨上海,加快建设长三角科技协同创新联盟,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共享平台建设。(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教育局,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三、重塑产业竞争格局

    1、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制定《宁波市未来产业培育与发展规划(2020-2035年)》,谋划发展空天信息、先前沿材料、氢能、先进功能设备、5G+及通信、集成电路及软件、金融科技和区块链应用、生命健康等一批未来产业,研究未来产业培育发展思路和任务举措。出合《宁波市空天信息产业规划》宁波氢能产业发展等一批专项领域细分政策,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夯实要素保证、强化创新领、加快企业培育加大金融支持和完善空间布局等举措,打造宁波北纬30度空信息产业名、氢能装备制造基地,努力将宁波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未来产业发展高地。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培育工程,突出应用、研发和产业培育重点环节,探索“5G+A1+安全”产业培育机制。(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能源局)

    2、实施未来产业场景应用行动。遵循“前瞻引领、体验感强、可应用推广”原则,利用5G、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围绕空天信息、5G+、氢能等重点领域,建设应用推广先导示范区,实施场景创新应用行动,构建与未来产业形态高度契合的多元化应用场景,加快创新组织方式从原来的链式创新向垂直逆向创新转变,带动新经济和未来产业发展,积极争取成为国家卫星互联网项目战略布局的重点城市,聚焦车联网、船联网、卫星物联网等优势应用场景,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牵头,联合宁波本地的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舟山港、北航宁波研究院等单位,开展宁波卫星互联网规划和各项应用标准研究。深入对接中国联通集团和商飞试点5G团队,积极争创全国“5G+工业互联网”第一批试点加快谋划建设宁波“5G+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推进5G在智慧交通、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务、智慧零售等应用场景,打造5G跨域应用示范先导区(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能源局、市交通局)

    3、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合。贯彻落实《关于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精神积极市报国家级、省级两业融合试点,创新产业深度融合模式发展深度融合产业组织载体,探索支持服务业税费优惠改革,消除服务业和制造业在税收、金融、科技、要素价格等方面的政策差异,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和新型产业集群。围绕产业链条延伸、提升、渗透、创新等环节,进一步支持工业创新设计、定制化服务、供应链管理、网络化协同制造、服务外包、智能服务、金融支持服务、信息值服务、系统解决方案、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服务型制造。(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市服务业局)

    4、全力培育“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实施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工程,推进绿色石化、汽车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进一步优化发展重点、路径和布局。研究谋划新一轮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和和细分领域专项政策,推动形成“1+12+X政策体系。(牵头部门市经信局,配合部门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5、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加快推进宁波新型功能材料产业集群建设,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施,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评价体系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细分域,谋划发展一批空间集聚、分工合作、协调创新、具有竞争优势和带动作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

    6、加快建设区域品牌产业园(专业园聚焦“246”万千亿级产业集群重点领域,加快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园(特色园),提升产业园(专业园)发展水平和产业能级。围绕特色产业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培育特色小镇,促进特小镇提质增效(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四、释放有效投资效益

    1、制定重大项目年度推进计划。印发2020年度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推进计划,实现湖北氢阳新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与宁波市战略合作项目、甬矽芯片封测项目二期项目、国家电投华东氢能源产业基地项目、前湾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基地项目等一批重特大项目落地开工,加快推进东方电缆高端海洋能源装备系统应用示范项目、容百新能源动力型锂电材料综合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度,实现安集微电子、南大光电等项目竣工投产(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2、强化项目招商谋划。充分利用浙洽会、中东欧博览会、宁波周、宁波帮大会等重大活动载体,积极谋划引进20亿元及以上的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引进一批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具有较高成长性的大项目、好项目,不断延伸、适当超前拉长产业链条。鼓励专业园以细分产业特色化发展为导向,积极引进培育建设一批产业链项目(牵头部门市商务局,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发改委,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3、提高重大项目统筹协调能力。优化项目建设环境,加强项目信息化建设,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保项目顺利落地并尽早发挥效益。建和完善重大产业项目后续服务机制,逐项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主动帮助企业尽快完成规划国土、环保、消防、质量、档案等各类验收程序加速项目投产争效。(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档案馆)

    五、提升产业主体实力

    1、加快创新型企业梯队建设。深入实施“创新型初创企业一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苗子企业)一高新技术企业一创新型领军企业”梯队建设计划出台《宁波市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攻坚行动方案》,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攻关、转化科技成果、进行技术改造等,深入实施科技型企业倍增计划。建立健全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机制,推进规模以下科技型中小企业“小升规”,推动科技企业到科创板上市。(牵头部门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市经信局、市金融办,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2、打造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育发展千亿级工业头企业、工业总部企业、行业骨干企业、高成长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促进企业做优做强支持均胜、舜宇、万华化学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提前布局5G、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光学、先进材料等未产业和前沿产业,突破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频覆性技术,培高新技术独角兽企业。建立制造业单项冠车企业和“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并定期发布综合排名榜单培育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鼓励中小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实现“专精特新”发展,拓展细分领域市场份额,带动提升整体产业链发展。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科技局配合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六、加强要素支撑保障

    1、支持产业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集聚。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节能环保、新材料等重点产业和领域,支持企业引进紧缺人才和专业人才。深入实施人才生态建设“1+X”系列举措,大力实施“3315系列计划”,落实海外人才服务23条,举办宁波人才日、人才科技等重大引才活动,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青年人才等基础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积极研究探索与产业配合度较高的重点人才资源引进,畅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间人才流转机制,提供更灵活、多元、包容的开放型入才市场。鼓励开展人才养,支持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人才培养合作机制,提高人才留。(牵头部门市委组织部(市委人才办),配部门市人力社保局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公安局)

    2、完善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优化相关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政策,加大对重大科技能力、重大科创平台等的支持力度。发挥财政资金与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引导和杆作用,支持重点产业发展。深入推进国家保险创新综合试验区和宁波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应用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大力发展金融监管科技,积极开发各类金融新产品。(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金融办,配套部门市国资委、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人行市中心支行)

    七、营造良好发展生态

    1、完善政策体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委、市政府“六争攻坚”专项行动部署,确保国家确定的一系列政策在宁波落地。根据“十三五”规划落实情况,重点围绕破解发展瓶颈、产业转型发展,明确产业聚焦方向、空间布局、发展时序等,开展下一轮政策研究和项目谋划工作。(牵头部门市发改委,配合部门市科技局、市经信局)

    2、用好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优化财政扶持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继续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创型企业和创新平台的补助奖励。积极组织申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产业集群,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牵头部门市财政局、市战新办,配合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3、继续发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市战新办负责指导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和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督促各区和市相关部门做好各项目标任务的部署实施,健全核评估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各区县要制定本地战新产业发展年度计划,提出年度发展目标,及时上报本地重点企业和重点产业运行情况,并进行年度总结。牵头部门市战新办配合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4、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核算测算制度。尽快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进一步增补新纳入统计的战略性新兴企业。加强对重点企业运行情况的监测分析,积极开展专题调研,及时掌握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准确把握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经济运行情况和特点。加强对区县(市)产业人员进行系统统计知识培训,提高专业性和业务能力。(牵头部门市战新办,配合部门市统计局,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

    5、加强宣传交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和典型案例,在宁波日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杂志及各级简报中进行宣传报道。加强新政策宣贯,对获得示范奖励的企业、园区和平台进行持续跟踪评价。定期开展专题研讨和座谈会,邀请专家对产业新兴前沿动态进行解读。(牵头部门市战新办,配合部门各区县(市)政府、功能区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