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导向
对于近年一直低迷的中国制造业来说,最新的工业企业数据带来了难得的好消息。国家统计局今天(3月27日)发布数据,2017年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31.5%,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29.2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加快23个百分点。安邦智库(ANBOUND)在去年底曾经预测,2017年中国经济可能有乐观表现;不久前也曾有机构预测,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可能达到6.8%。前两个月的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涨,对这一乐观预测提供了支撑,也给今年的经济增长带来一些暖色。
为什么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大幅加快?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的主要原因有:
一是工业生产增长加快。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3%,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过半数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速比上年12月份加快或降幅收窄。二是产品价格明显上涨。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上涨7.3%,涨幅比上年12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其中,2月份上涨7.8%,创2008年以来新高。初步测算,因出厂价格上涨7.3%,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加11664.3亿元,因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9.1%,企业主营业务成本增加约9362亿元,收支相抵,利润增加约2302.3亿元,增量比上年12月份明显扩大。三是单位成本和单位费用下降加快。上述原因中,产品价格上涨对工业企业的利润回升贡献最大。
不过,如果分析工业企业的利润结构,会发现工业企业的获利回升也存在一些结构性问题。从产业结构来看,利润回升主要集中在上游行业。数据显示,1-2月,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36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加,仍有5个减少。其中利润增速最快的主要集中在上游,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均由同期亏损转为大幅盈利。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21.1倍,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利润增长1.3倍,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增长1.2倍,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利润增长65.9%。
但值得注意的是,中下游行业的利润增速回升并不明显,不少还出现下降,如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利润下降39.3%,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利润下降10.9%,其他制造业下降1.6%。这意味着,在下游终端产品价格难以提升的情况下,上游产业依靠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大增,实际上抬高了中下游行业的成本。如果最终消费市场没有打通,价格上涨就不能转化为下游企业的利润。因此,上游工业向下游产业形成了“成本挤压”,而不是“利润传导”。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也指出,在工业企业中,上游生产资料生产企业目前仍是大型企业所主导的,竞争并不充分,大型企业提价比较容易。而中下游生产企业的市场结构则相对比较多元,其定价权也相对有限。这种市场结构的差异决定了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在上、中下游之间、以及在PPI与CPI之间传导并不顺畅。
如果从工业企业的所有制性质来看,也存在结构性的差别——国有企业的利润增速明显高于民企。由于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行业主要是国有控股企业,这些行业的利润回升也直接导致国有企业效益明显复苏。1-2月,国有控股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00.2%,而上年12月则同比下降11.6%,其中,中央企业增长66.3%,而上年12月份则下降17.3%。与此同时,集体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则只增长9.6%;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也只增长了14.9%,大幅低于国企利润增速。国企与民企的利润增长差异,与去年以来的国企与民企投资的差异十分吻合。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整体来看,1-2月工业企业利润大增是一个难得的好消息,但也存在两个明显的结构问题:一是原材料涨价使得利润主要集中在上游企业,挤压了中下游企业的盈利空间;二是利润增长主要集中于上游的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占投资比重60%以上的民营企业的获利情况并不理想。工业企业经营好转是一个迹象,如果结构问题能够缓解,将为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