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导向
当前,在我国经济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之后,各种社会问题逐步凸现。解决这些需要社会、市场、政府的合作,社会呼唤企业家精神,用商业手段应对社会挑战。日前,一场以“用商业手段应对社会挑战——社会企业家精神在中国”为主题的“微聚2015活动”在北京举行,英国社会创新家,被称为“社会企业家精神之父”的迈克尔•诺顿,40多年来,一直忙于支持公益组织的发展,寻找更创新的行动方法,鼓励公众立刻行动起来改变世界。他提出,要解决社会问题更多地需要商业思维。中国慈善联合会执行秘书长彭建梅表示,“现在社会企业在中国是一个形容词,在法律体系里并没有社会企业这一类,缺少技术、资金、政策的支持。”彭建梅提出,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要联合不同的力量,要跨界合作。未来的三十年是社会建设和社会改革时期,将面对一个巨大的社会服务市场。企业可以用自己的资源把自己放到社会结构中和政府、非盈利部门共同面对社会问题,甚至把这种思维方式渗透到企业的发展战略中,企业在参与这种社会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很有可能会发现一个商业的蓝海。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为目标的中和农信就是一家典型的社会企业。中和农信总经理刘冬文强调,贫困靠一两次救济是解决不了的,而是要用一定的方式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但是需要外部的机会和支持,其中最难获得的就是金融支持。“为什么国外的扶贫小贷机构很成功,在中国却不行?问题在于国外是按照企业的方式,而中国是按照慈善捐助的方式来做的。”吸收国内外的经验,中和农信从2005年开始按照市场化和企业化的方式进行了改制。刘冬文表示,“从十年的运作来看,中和农信企业化的运营管理模式基本上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又能够很好地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企业经过改制也在不断变化,但这十年,我们有一个东西没有变化,就是目标客户,一直是农村的贫困户。我们存量的27万客户中有25万是农村的贫困妇女,单笔贷款平均在1万元左右,94%的人在初中以下文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