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导向
企业重组一直被主管部门认为是推行产业政策、提高行业整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汽车行业也不例外。2009年3月20日,国务院发布《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汽车企业兼并重组。为了响应这一政策,2009年11月,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签署重组协议,成立了新的中国长安。而中航下属的江西昌河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哈飞汽车等项目也都并入中国长安,这是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规模最大的并购案。在并购初期,中国长安希望能将主打车型均为微车的长安、哈飞、昌河三个品牌协同发展,成为微车市场的龙头。但是从现在来看,这一重组并不成功。由于三个企业之间差异过多、矛盾重重,不仅没有得出“1+1+1>3”的结果,反而嫌隙日深。最终,昌河汽车转投北汽集团,哈飞汽车则走上了末路。特别是在哈飞汽车的部分员工看来,自从被中国长安重组之后,哈飞汽车非但没有迎来新生,反而每况愈下,逐渐走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哈飞汽车的负债从2009年的4.7亿元变成了现在的70多亿元。长安汽车并未在发展规划、增加投资、扩大融资等9个方面对哈飞汽车予以支持,而是不停地降成本、裁员、停止新车研发等,导致哈飞汽车的销量从2009年的20.05万辆降至2013年的2.14万辆。2014年甚至彻底成为代工厂,哈飞品牌汽车已经从市场上“消失”。近期,在中国长安将哈飞汽车部分资产出售给了长安福特之后,甚至引起了群体事件。自5月20日起,哈飞汽车老员每天都打着“还我哈飞”“与哈飞生死共存亡”的横幅,在工厂门外进行维权。有关专家认为哈飞事件只是汽车行业2009年开始的这一批重组的一个缩影。政策规划的初衷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但在执行过程中,国有大型集团对规模的追求远远超过了技术和创新,导致这一轮的兼并重组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成功案例更是凤毛麟角。在政策的推动下,导致了很多近乎“拉郎配”的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