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导向
书店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但在信息爆炸的电子阅读时代,传统书店受到不小的冲击。从海峡两岸一些独立书店的经验来看,靠延伸的副业来养活书店,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独立书店的生存方式。在台湾,如今走进巷口书店,迎面而来的可能是吧台;飘进鼻腔的除了书香,更多的是咖啡、餐点香甚至是酒香。在网络时代备受冲击的实体书店,从诚品书店开始以复合型式延伸了“书店”定义;两岸三地以独立精神自居的独立书店,近年也不敌主流市场趋势,多半采取复合餐饮、文创商品模式,以馔养书。在云南大理开了3间“杂字”书店的女店主坦言:“2013年下半年起猛然觉得,如果过去是下雨天,那么如今已然是暴风雪降临。”由于大陆读者迎来“读屏时代”,独立书店被迫转型卖“比较挣钱”的文创商品。据不完全统计,独立书店内杂货餐食的销售占比从过去的20%提升至50%。女店主直言:“书已成为书店里次于餐饮、杂货,排名第三的‘小三’!我想未来实体书店只能尽量提供读者吃喝玩乐;不想办法转型,再忠实的读者也不会替你送终,没有谁会为了救一家书店而疯狂买书。”店就以文创概念,利用当地普洱茶和梅子,开发出“女儿茶”、“失身酒”。台湾同样面临书店复合餐饮与文创商品的转型。经历几次搬迁,“东海书苑”就从校园书店转型为咖啡与书店复合共生的典型;“侦探书屋”在白天提供手冲咖啡,夜间有美国冷硬派小说中的侦探才懂得品尝的波本威士忌;“唐山书店”老板陈隆昊认为,要比咖啡香,书店毕竟比不上林立的咖啡店,干脆以“买书500元送咖啡”表现诚意。台中市的“一本书店”抱着分享的心情,店内提供的食物是自家餐桌上可见,健康朴实的焦糖布丁与苹果派。在台北市新生南路巷内,从爱护地球和保护老树出发的“伊圣诗私房书柜”,一面提供绿色设计、慢食、环境议题的书目,一面提供无添加烘焙轻食与有机饮料,并不定期举办小农市集;宜兰的“小间书菜”二手书店,让人以书换取店主及其农友生产的有机菜、大米。不过有书店经营者也感慨:“餐饮虽能带来跨业收入,但也因为面对的是大众市场而客户群模糊,不像书店那样容易找到具有共鸣如朋友般的消费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