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产业导向
给国内的PPP热泼一些冷水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2-14 阅读次数:129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投资增速下滑背景下,PPP模式在政府推动下成为大热的投融资模式。浙江省财政厅日前公布了《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其中列出了浙江省PPP首批20个推荐项目名单,投资规模总计1176亿元,涉及城市轨道交通、机场、铁路、垃圾和污水处理、水利、文化体育等领域。在PPP模式中,社会资本最担心的项目收益受损的风险。在浙江省政府下发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对项目收入不能覆盖成本和合理收益的,可通过政府付费等方式给予适当补贴。政府应以项目运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产品或服务价格、实际收益率、财政中长期承受能力等因素,建立动态补贴机制。《指导意见》同时提出,除最低需求风险外,政府补贴不得承诺社会资本回报水平。作为浙江推广PPP的全程指导和监管部门,浙江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政府内部对PPP项目未设推进时间表,不会因“急于完成任务”而降低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的门槛,确保每一个公共服务项目的合作都公开公正公平;PPP项目将规定合作纠纷协调处理机制、合作中途退出机制等系列保障机制,重在市场化运作。在政府融资平台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之际,推广PPP被视为化解现有债务、移植未来新债务的重要方式,从而成为地方政府融资的新宠;政府也倾向于认为,PPP模式给社会资本提供了新的市场机遇。不过,从浙江省推出的PPP项目来看,安邦(ANBOUND)研究人员对其前景并不看好:一是许多项目的投资量不小。在融资金贵的现在,社会资本是否愿意大量投入进来,存在不确定性;二是投资收益前景成疑。政府拿出的投资项目,基本上是公益类、政府服务类、大型基建类项目,这类项目的投资回报期长,回报率低,必须依靠政府补贴才能保证收益;三是PPP模式的市场化环境还不具备。从全国来看,PPP模式要成功运行,最关键的因素不在项目本身,而在于政府如何保证投资者利益、市场化环境如何,这方面国内各个地方都还存在很多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