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产业导向
中共中央政治局4月25日召开会议,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了这次会议。会议内容主要包括:1、当前经济工作面临不少困难和压力,外部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依然存在,一些困难不容低估,潜在风险需要高度关注。2、要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基本思路,根据形势变化适时调整其内涵,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3、要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从对宏观政策基调的表述来看,似乎与过去没有什么变化,但讲话的人则由国务院总理变成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很显然,决策高层对中国经济下行压力的担忧在加大,因此需要从中央层面来加强和推动经济工作。这次会议释放出了一个信号:中国不仅在整体经济上存在压力,在有效的政策调整上也面临压力。相信在这次会议后,国务院系统面临的压力将会更大。
从市场层面看,不利信号也在增多。除了一季度经济数据所反映的工业增长、外贸数据不好,一些产业也面临很大压力,最典型的是房地产行业。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销售市场遇冷已是普遍现象,在二三四线城市的房价下降信号已是此起彼伏。更值得注意的是,房地产终端市场遇冷开始向上游传导,多个城市开始出现土地流拍的现象。这是资金撤离房地产行业、行业内投资乏力的明显信号。少数一线城市的土地拍卖还维持火爆,但这更多是开发商争抢一线城市稀缺土地资源的最后“疯狂”。目前,市场看空房地产市场的预期越来越浓,已成为中国市场天空最浓重的乌云。
在安邦研究团队看来,国务院面临经济稳增长的压力是肯定的,而造成压力增大的原因更值得重视。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宏观经济部门在经济政策上的徘徊,比如在房地产问题上的犹豫不决,导致核心战略迟迟出不来,行动和政策也就失去了方向。在人民币贬值问题上也是如此,中国央行的观点模糊含混,清晰的看法是外资投行在把持话语权,反而把握了市场看法的主导权。整体来看,市场认为当前中国处在战略模糊期,给经济造成了较大的不确定性。随着这种模糊状态持续,经济问题很可能就会变成政治问题。战略和政策方向上的模糊,也造成了舆论上的混乱,给国内外媒体和评论人士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但提各种问题的很多,提清晰的建设性意见的则很缺乏。这种纷乱的现象,对形成一个明确清晰、自信的发展局面显然不太有利。
在我们看来,当今之计,最紧要的是要明确战略问题。以房地产为例,中国现在对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因素还是房地产,这是一个现实。房地产应该不应该搞是另外一个问题,可以充分讨论,但房地产的影响力却应该作为一个战略问题来考虑,决策者对此要有清醒认识,给出的政策方向也不能含糊。我们并非主张刺激房市,房价大涨,从客观现实来看,中国应该明确提出将稳定房价作为一项战略来执行。这种战略上的清晰化,实际上为政策划下了一个明确的框框,既不要高,也不要低,要的是稳定。这样一来,各地就有了调控空间,经济增长有一定保证。不用担心房价大涨的可能性,由于目前的资金情况和金融形势不支持,政策放松释放的只是各地的房地产购买力而已。
稳定应该成为当前经济战略的核心目标。实际上,不论是对宏观经济、产业政策还是货币政策,大多数国家的国策级战略都主张稳定,而不要大幅波动,对中国来说更是如此。稳定解决的是短期问题,要为中国经济寻找到长期动力,还是需要解决产业发展问题。
最终分析结论:我们认为,要保持未来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在战略上要远近结合。近的就是落实十八大之后的各种规划,明确发展战略和政策方向;长远则要看市场化改革,还有一个增长点是西部发展。如果有了深化改革、有了外部市场,同时还有西部新生长点,中国经济还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