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产业导向
中国应以创造需求的方式来化解产能过剩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3-07-10 阅读次数:199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当前,国内不论是政策面还是学界,对于产能过剩问题已形成共识。在2003年以来的宏观调控之中,化解产能过剩就一直是一个重大调控内容,比如,国家发改委这么多年来就一直与钢铁产业过剩在“较劲”,但实际的结果是越调控钢铁产量越多,显然,这其中是存在问题的。如何看待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民生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邱晓华从一个学者的角度给予了分析。邱晓华认为,中国的产能过剩问题比较复杂,需要仔细研究。中国的产能过剩并不能简单地看成绝对意义上的总量过剩,而是结构性矛盾造成的。比如,中国目前的城乡差别仍大,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甚至30多年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为什么不能将过剩的产能用于满足这些农村地区的基本需求?引导过剩的产能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基于这种思路,邱晓华认为,更加客观的办法应该是,用创造需求的办法来化解产能过剩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总量压缩。以钢铁产业为例,中国目前的钢铁生产总量超过9亿吨,粗钢接近7亿吨,总量全球第一,过剩似乎毫无疑问。然而,如果以人均钢铁消费来比较,中国人的钢铁消费平均量还比较低。另外,中国随处可见的“豆腐渣”工程,都是属于该用钢铁而没用钢铁,或者该用足却没有用足的例子,如果用打造百年工程的眼光来创造钢铁需求,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问题可能会有很大不同。一句话,政府的政策应该着眼于主动创造需求,提升社会的购买能力来创造需求来解决产能过剩,而不是简单地压缩产能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