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环保部整顿环评机构强化入场资质“把关”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05 阅读次数:120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日,环保部发布《关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资质审查结果(2015年第三批)的公告》(以下简称《公告》),注销了两家环评机构资质,不予批准28家机构资质相关申请,其中有多家机构具有官方背景。加上前两批环保部不予批准的机构,今年以来,已经有超过50家机构的申请被环保部拒绝批准,远超去年全年的总和。今年以来,环评机构的整顿工作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特别是今年2月中央巡视组曝光了许多环评机构的问题后,各界的注意力都聚焦到这一关系社会民生的问题上来。今年3月,环保部公布《全国环保系统环评机构脱钩工作方案》,明确要求全国环保系统所属环评机构在2016年底前全部与环保部门脱钩。对此,业内人士表示,以前在环评管理上较松,导致了一系列环评问题出现,现在对于环评市场的整顿在加严、加快。除了强化对环评机构的入场资质“把关”,环保部同时也在加强对已有问题的整治工作。针对中央巡视组提出的反馈意见,环保部于4月30日制定《关于印发〈环境保护部巡视整改落实事项责任清单〉的通知》。根据通报,已集中对存在问题的63家建设项目环评机构和22名环评工程师,作出取消资质、缩减评价范围、限期整改的处理,并向社会公布。实际上,在今年两会期间,环保部部长陈吉宁就曾提出,彻底解决环评“红顶中介”的问题,决不允许“卡着审批吃环保、戴着红顶赚黑钱”。深化环评制度的改革,要让它阳光化,压缩环评审批权的空间。同时,根据环保部部署,接下来将要大力推进修订《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进一步改革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制度。制定环评审查工作细则,明确审查环节、内容、标准及不当行为需承担的后果。分析人士表示,环评最大的问题在于环评机构拿钱后,替污染企业说好话,需要将环评机构和企业之间进行利益脱钩。为此,环评费用应通过政府财政批拨,就能避免和减少企业与环评机构相勾结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