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发出过警告,今后五年中国将面临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和来自自然界的五大风险,这些风险往往不是孤立出现,而很可能相互交织形成“风险综合体”,特别之处在于,中国要实现方向不一致甚至相互冲突的多重发展目标,如稳定增长与经济转型的平衡,是供给侧重要还是需求侧重要,调结构带来的失业与就业问题,稳定汇率与加大金融改革的平衡。要解决多种问题,既需要中国有系统的解决办法,而且还要拿捏好政策尺度。
对于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国内分歧最大的就是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的路径选择。决策层已有定论,习近平明确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得不迈过的坎,是不得不闯过的关。显示高层已下决心背水一战,以改革来过经济寒冬。
有国内学者认为(如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梁红),过去的经验表明,需求端管理是供给侧改革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尤其是对稳定市场的经济增长和通缩预期至关重要。否则,波动过大的宏观环境可能拖累结构性改革,甚至倒逼改革走回头路。诺奖得主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要避免陷入过于强调事后的供给侧政策的陷阱,如果毫不犹豫地终止产能供给会导致失业,会造成更多问题。面对宏观的通货紧缩问题,斯蒂格利茨认为,比供给侧调整更好的方法是积极地扩大需求,以减缓中国的通缩压力。如果过于强调供给侧改革而忽视需求侧,这样的建议是幼稚的。
他们的担心在于,如果中国在经济严冬之下仍然首推供给侧改革,可能无法承受由此带来的短期风险——经济失速、通缩加剧、债务问题恶化、系统性金融风险浮现,再加上失业加剧,如果这些问题同时出现并恶化,中国可能会难以招架。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认为,国内严重低估了金融市场开放后可能出现的挑战和问题,我们曾以为自己有能力、有人才、有资源,可以应付和解决这些挑战和问题。但实际情况是风险问题丛生,而且当金融问题涉及境内外两个市场时,其中的问题我们根本应付不来。
经济严冬增加了中国经济的脆弱性,政府和市场都不再拥有经济高增长时的资源和市场环境,这时候最让市场担心的,就是政策变动上的矫枉过正,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政府仍然控制着主要经济资源的情况下,过大的调整意味着整个政策系统和经济系统的一次重大变轨。
经济严冬之下的政策调整要以稳健为目标,注重政策的延续性,兼顾多重目标。“十三五”的第一年,稳健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