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在2015年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中,消费对全年经济的支持变大。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6%。消费品市场规模首次突破30万亿元。同时,最终消费支出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升至66.4%,比2014年高15.4个百分点。要指出的是,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提高,实际上与投资和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结构性降低有关。2016年,在中国经济增长新动力仍难完全更换到位的情况下,消费是否还能发挥主要的支撑作用呢?市场担心,中国消费者今年可能削减支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会减弱,这应该引起中国决策层的关注。导致居民消费放缓的因素包括:第一,工业领域和资本市场的疲弱将会向消费领域蔓延。工业不景气将继续打击整个产业,影响就业并外溢至消费领域。中国股市震荡带来的财富损失,在一定程度上会削弱居民消费能力,虽然股市投资者只占中国消费者的小部分群体,但股市震荡的影响会波及很广;第二,中国2016年的就业压力将显著增大,薪资增长将会显著放缓甚至停滞,这会降低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澳新银行日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1月中国消费者信心已下滑至纪录低位。来自美国研究机构的中国褐皮书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5年第四季度中国就业增长及薪资增长处于四年低点。这些看法与媒体对购物者的调查相吻合。有年轻的受访者表示,去年他和女朋友外出就餐费用约为7万元人民币,购买服装及配饰费用为4万元。但鉴于经济情况,2016年他们计划削减费用开支近1/3,会更多在家做饭,不那么频繁地换手机等电子产品。还有消费者表示:“我的收入增长的速度无法跟上上涨的物价。这些不是必需品。我可能会对自己有所控制……尽量不过于频繁地购物。”第三,老龄化及社保方面的不完善导致老龄群体的消费减少,而健康开支加大会侵蚀他们的可支配收入。虽然老龄化及消费变化不是短期过程,但2015年经济放缓对他们的信心冲击,可能在2016年有明显体现。第四,营商环境改变使许多小零售商受到挤压,而他们既是服务者,本身也是消费者。此外,由于人民币持续贬值,中国消费者在海内外的购买力可能也会减弱。整体来看,影响2016年消费的关键因素是收入和消费预期,而这两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