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中企“走出去”需遵循“国际标准”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1-07-21 阅读次数:208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日本《产经新闻》7月15日报道】题:欧洲对中国式业务说“不”
中国通过基建投资将东欧原共产党国家作为进驻欧洲的桥头堡,不过这些国家和中方产生的争端引人关注,其中包括中方拖欠当地公司薪金导致合同作废等。其实,在进驻非洲和亚洲的发展中国家之际,中国就一直采取同样的强硬手段,不过这套做法碰上标准严苛的欧洲可能就要得不偿失了。
2009年,包括中国海外工程公司(中海外)的中方企业联合体中标波兰一个高速公路项目约50公里的路段。中方的中标价格还不到波方估价的一半。
今年4月,中海外拖欠波兰本地承包商薪金一事被曝光。中海外和波兰政府5月就此举行了谈判。在谈判中,中海外方面要求波方增加工程费,理由是“通胀导致原材料价格上涨”和“因波方信息公开不足错估了成本”。波兰政府6月中旬宣布解除合同。
在塞尔维亚的贝尔格莱德,象征中塞友好的中塞友谊大桥正在建设中,塞方因该项目向中方举债1.4亿欧元(约合12.8亿人民币——本报注)。然而,中方去年突然要求塞方35%的借款充当预付款,引起塞方不满。这场纠纷最终以塞方同意支付15%的借款平息,但动工日期从原定的今年4月延期至9月。
由于欧洲的劳动标准和环境标准十分严格,中国公司的一些项目面临亏损。尽管有些项目进展顺利,但有人指出,波兰的例子凸显出“中国廉价但不可靠”这一现实。
【英国《泰晤士报》7月14日报道】题:从投资者到骚扰者:中国如何让非洲人愤怒
10年前,为满足中国对原材料的胃口, 大型国企将采矿业引入非洲,中国人也随之来到了这里。
一开始,中国人受到欢迎,但慢慢的,当地人开始憎恶他们。从南部的纳米比亚到东部的坦桑尼亚,再到西部的尼日利亚,处处都能听到人们对低工资、恶劣的工作条件、劣质产品和低劣工艺的抱怨。
纳米比亚的一名评论员说:“蜜月其实已经彻底结束了,这一点是肯定的。中国人作为贸易伙伴,仍为非洲政府所欢迎,但在下层民众中憎恨情绪越来越强烈。”
上个月在津巴布韦,在一家铭矿的工人因恶劣的工作条件将中国老板扣为人质后,防暴警察不得不出面控制局面。工人称,老板没有兑现拖欠的总额达17.4万美元(约合112.5万人民币——本报注)的工资,而且他们也没拿到6月份的工资。
上个月在津巴布韦,在一家铭矿的工人因恶劣的工作条件将中国老板扣为人质后,防暴警察不得不出面控制局面。工人称,老板没有兑现拖欠的总额达17.4万美元(约合112.5万人民币——本报注)的工资,而且他们也没拿到6月份的工资。
同样是上个月,津巴布韦哈拉雷省一个中方管理的工程项目的工人举行罢工。他们称中国监工殴打他们,付给他们极低的工资,不让他们穿防护服还要求他们上夜班。
一位为津巴布韦工会大会进行中国雇主与当地工人劳资关系研究的专家说:“我们发现,中资公司的工作条件很糟糕,比起其他任何投资群体的工作条件都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