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国际市场也认为中国要应对全球资本过剩压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01-12 阅读次数:77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最近,国际市场上出现了不少将全球资本市场或商品市场动荡“归罪”于中国的看法。不过,这种简单关连的看法失之偏颇。安联集团首席经济顾问穆罕默德?埃尔-埃利安日前表示,中国最近的国内形势不能作为解释全球股市大规模抛售潮及随后的金融市场动荡的全部理由。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中国国内外金融体系在较长期内根深蒂固的扭曲的累积影响。要想以有序的方式纠正这些扭曲,就有必要对政策做出重大调整。否则,市场力量很可能强制调和,这将对金融体系和全球经济产生更大的破坏。客观来看,中国正处于改造增长引擎、摆脱外部市场影响并逐步转向更加依赖内需的结构性经济转型期间。这种转变几乎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增长放缓,加剧了对中国经济中某些领域信贷泛滥的担忧。埃里安认为,下面四个因素放大了中国增长放缓对全球经济的溢出效应。第一,为了应对经济增长放缓,中国政府在在岸市场引导人民币贬值,这么做也削弱了其对人民币离岸市场的稳定作用。第二,中国在直接市场干预方面的做法前后不一,包括最近180度大转弯,宣布暂停股市熔断机制。第三,部分市场流动性不足反映出证券经纪机构对反周期风险的兴趣有限,这加剧了国际溢出效应的影响。最后,让形势更不稳定的是,中东和亚洲地区的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埃里安认为,尽管存在这些放大因素,全球金融市场的反应仍超过了对中国局势狭隘解读所能得出的合理水平。他认为,中国政府可以动用诸多举措让国内经济软着陆,因为中国政府仍运营着一个受控的经济体系,可以避免发生西方国家在2008年至2009年出现的那种被迫去杠杆的局面。与安邦咨询(ANBOUND)类似的是,部分国际市场人士也认为全球资本过剩带来了诸多问题,如资产价格与基本面脱钩,因为有太多的国家过度依赖试验性的货币政策。央行越是成功地通过非常规措施抑制金融波动,投资者承担的风险就越大。而企业尽管手握大量现金,却没怎么投资于新的生产性活动。因此,未来弥合资产价格高企与基本面疲弱之间的脱节变得更为紧迫。最好的办法是通过更全面的政策手段释放全球经济的生产潜力,解决总需求不足问题,并处理长期的过度负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