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充电桩市场大热背后有哪些玄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07 阅读次数:72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期,在政策推动下,充电桩市场呈现转暖迹象。就在一年前,由于新能源市场前景不明,投资回报风险过大,整车企业为了推广电动车,只能采取自建充电桩的形式。而5月15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调研新能源汽车时强调,要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充电设施建设和运营领域,适度超前建设充电设施。政府补贴也将惠及充电桩投建环节。从政策风向到真金白银的支持,在各种政策“强心剂”的作用下,社会资本开始加快进入充电桩市场的步伐。以青岛特锐德电气为例,旗下公司已经在中国33个城市有充电产品落地,成立充电合资公司13家。而这些投资和布局基本上都是在过去一年中完成的。但作为一个的新兴领域,充电桩市场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面对巨大的投资,企业运营仍面临较大的风险。“今年我们的投资不少于10个亿,而且已经做好了亏三年的准备。”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于德翔说。那是什么支撑着企业进入市场呢?除了对盈利前景的预估外,在新兴产业概念推动下,资本市场的现实收益也成为有力推手。近期,特锐德宣布全资子公司“青岛特锐德汽车充电有限公司”更名为“青岛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简称“特来电”)。这个颇具“喜感”的名称也给特锐德带来了好兆头,公司股票从5月6日到5月22日,13个交易日里连续涨停。与此同时,奥特迅、中恒电气等充电桩概念股集体上涨。从现在看来,充电桩产业呈现出了很多新兴产业的共同特征,那就是虽然产业盈利模式尚不成熟,但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社会资本仍然大量涌入,作为资本市场热炒概念,可以通过股票的上涨,弥补实体经营领域的损失。这一产业发展路径,如果运用得当,可以熨平新兴产业初始风险,推动产业走向成熟。但是如果演变为投机手段,当资本市场升值仅仅成为投资者解套和获取暴利的工具时,就不利于实体产业的发展,还可能导致资本市场的大起大落,从而酿成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