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再推地方债置换发出什么信号?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04 阅读次数:76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地方债置换问题再度引起市场关注。虽然第一批地方债置换刚刚拉开序幕,第二批置换已经在紧锣密鼓准备之中。据国内媒体今天(6月4日)透露,第二批地方债务置换额度与第一批额度一样,仍为1万亿,额度已经下发到各个省份。第二批债务置换此前已有传言,且在市场预期之中。截至2013年6月底,在审计署审计的地方债务中,2015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为1.86万亿,1万亿置换额度根本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此前中央要求2015年第一批地方债置换于8月底之前完成时,市场对于第二批置换计划就已经有猜测。
      在第一批地方债置换尚未完成之际,第二批便已着手进行,反映出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巨大。虽然审计数据显示地方债务中2015年需要偿还的债务为1.86万亿,但实际数据有可能超过此数,因此第一批1万亿置换额度不“解渴”。一位地方债务管理处的人士透露,“这并不意外,在审计署审计债务时,大家担心责任问题,债务越少越好。当时我们辖区内,不少市县并没有报太多债务,但是据我们了解许多债务肯定远远超过当时审计的。而且后来债务又调整过,许多城投、融资平台负担的债务调整为政府债务,也就是划归为一类债务。再加上在2013年、2014年延期的债务,2015年的政府直接债务肯定不止1.86万亿。”对于原来考虑政绩或面子,少报债务的地方政府来说,如今可能会有些后悔,因为分到的置换额度也少。现在看来,中央对地方债务的容忍度超出原来的预期,适度多报才最合适。
      同时,地方政府被视为稳增长的重要力量,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可以腾挪出更多的财政资金用于重大项目投资。1-4月累计,地方本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8154亿元,增长7.7%,同口径增长4.1%。而这一时期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8202亿元,增长13.9%,同口径增长12.7%,地方财政收支增速日益背离。土地财政亦难以为继。财政部数据显示,土地出让金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在2015年1-4月降至32%。4月基建投资单月增速从24.5%降至16.1%,同比回落幅度较大,显示了地方政府财政紧张、融资困难的现实,对于扩大投资有心无力。李克强总理在东北调研时,曾对中央批准的项目迟迟不开工表示关切。但近期各省的督查、巡视表明,这并非东北的独有现象,在许多地方,中央投资下拨了、项目用地供应了,但由于地方配套投资迟迟跟不上,导致土地、资金闲置,甚至闲置长达数年。如果第二批置换顺利完成,两次置换额度已经超过2015年需要偿还的债务总额,地方政府不必为还旧债担忧了,可以将有限的财力全部投入保增长中。
    不过,安邦咨询(ANBOUND)已经警告过,为了提升地方政府稳增长的能力,今年的债券市场将迎来大量的超出原本预期的债券发行,如企业债、项目收益债、置换债券等,大量的超预期内容会对市场造成严重的冲击。发行更多的地方置换债券可能遇到市场的冷对和抵制。2万亿的置换额度很可能超出商业银行的承受能力。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第二批地方债置换的推出表明地方债务压力很严重。地方政府现在普遍被债务束缚,已经严重影响到稳增长了,这是中央政府的“痛点”,中央正在力图为地方政府减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