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如何实现土地财政向税收型财政平稳过渡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01 阅读次数:672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各地房地产进入下半场,单纯依靠土地财政拉动地方经济已难以为继。逐步推动向税收型财政过渡,毫无疑问将成为各地追求的最终目标。但是短期内,无论是房产税还是企业税收,都无法像土地出让金一样,能够有如此高的征收效率和综合功能。因此,有学者提出,当前的问题不是土地财政的没落,而是如何用好土地财政,为逐步转型创造环境。首先要划清支出边界。土地出让要完全投入到民生性基础设施上(而不是好大喜功的形象工程),以渐进集聚产业和人口,促进产业分工和升级,精心涵养税源。其次,创新土地融资模式,土地出让建设公共设施(新型城镇开发、新区开发、地铁建设等),可以采取“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即通过土地出让,让购买土地和房产的主体为这些公共服务项目融资,并同时享受公共服务完善带来的资产增值收益。这样一方面可倒逼公共设施建设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可加速产业和人口在城市集聚,加快产业升级。最后,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国土地利用效率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全国644个城市的人均建设用地133平方米,远高于发达国家人均82.4平方米和发展中国家人均83.3平方米的水平;工业用地容积率在0.3-0.6,发达国家均在1以上,而地均产值不到发达国家的1/3。通过存量土地盘活的“腾笼换鸟”效应,能为新型产业腾出空间,能将价值低估的土地释放出来,可以减轻城市外延扩张造成财政无谓支出。土地结构优化后,城市单位空间产值迅速上升,公共设施边际成本降低,产业分工和升级将加速。因此,要基于产业比较优势,调整存量用地结构,促进传统工业用地向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供应,以用地成本上升倒逼传统产业外迁或退出,人口多的城市要推进“工改居”,这是未来土地财政转型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