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中西部地区要警惕污染与产业同步转移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5-28 阅读次数:687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面对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和环保门槛抬高的双重压力,“十三五”时期东部地区产业将迎来向中西部转移的新一轮浪潮。然而,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大量污染企业“上山下乡”同步转移现象依然存在。中西部地区需要警惕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浙江浦江县为例,该县被称为“水晶之都”,针对水晶产业带来的严重污染,近年来,浦江以开展整治行动,先后关停取缔水晶加工户1.4万多家。然而,被浦江淘汰的企业却成为部分中西部地区争相引进的“香饽饽”。中部地区某县级市在获悉浦江水晶产业即将搬迁后,成立了专门的“承接浦江水晶产业转移指挥部”,地方领导和市直部门“一把手”紧急出动到浦江“抢项目”。短短一年多时间,就引进各类水晶生产企业和加工户920多家,机械设备1万多台(套)。河北武安市冀南钢铁公司现有630万吨产能,其中100多万吨需搬迁压减。公司副总经理介绍,2014年他们接待了两批来自中西部地区的考察团,都表示愿意接收并负责办理审批手续。建筑陶瓷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也会造成一定污染。近年来,有着“南国陶都”之称的广东省佛山市众多陶瓷企业迫于环境压力,纷纷向中西部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江西、四川、山东等地纷纷向佛山陶企伸出了“橄榄枝”,“成功”吸引了一些陶企,逐渐发展成新兴的建陶产区。在中部某县,在距离县城一两个小时车程的偏远乡镇,分布着许多陶瓷企业,道路上时常能看到运输陶瓷的大卡车经过。在道路两旁的民房乃至树木上,都有一层厚厚的粉尘。经济发展以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是传统发展模式的重要特征,我国东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饱受环境污染的苦果,“十三五”时期,如果大量东部污染企业在转型升级压力倒逼下转移到中西部,将给当地环境带来很大破坏,使中西部重蹈东部覆辙,走上“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