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两大短板制约国产机器人竞争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12-30 阅读次数:105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持续上升,机器换人逐渐在国内萌芽发展。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中国传统制造业的聚集地,更多的无人工厂陆续出现。中国机器人产业前景广阔。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就每万名制造业工人的机器人保有量来说,韩国为396个,日本332个,德国273个,世界平均水平58个,而中国只有23个。有机构预测,对比发达国家制造业机器人密度,中国在汽车、电子电气、食品饮料、化工、塑料橡胶、金属制品这六大工业领域,未来几年需要108万~240万台工业机器人,占工业机器人总需求量的约70%。若以每台20万元计算,工业机器人产值空间在3100亿~6880亿元。虽然国内机器人市场潜力巨大,但本土机器人制造企业竞争力依然低下。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占据中国市场70%以上的份额,较上年增长了20%。更需要警惕的是,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增长,并没有放缓的迹象。据了解,国产机器人的短板主要有两个:一是应用系统开发不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究所教授王田苗说,中国的很多机器人生产企业具备整机生产能力,但无法进行复杂的后期系统开发,“应用系统不仅代表技术实力,更具有高额的利润。”二是核心零部件缺乏。王田苗的统计直观地表明了这一点:国产机器人中80%~90%使用国外减速器,60%~70%使用的是国外电机、40%~50%使用国外控制器。“这等于说我们的国产机器人能做的就是外壳,核心部件全都是国外的。这就增加了成本,使得国产机器人在竞争中处于劣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