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中国企业无法在前压后挤中创造生存奇迹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4-16 阅读次数:1239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年来,中国的债务风险一再被误读,尤其是今年以来,企业债务风险接替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被误读的主角。实际上,中国地方政府债务和企业债务的风险相比西方发达国家都不高。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6月底,全国五级政府债务总额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合计20.7万亿元,占GDP比重仅为36.39%,加上9.6万亿元或有债务也不过53.27%,远比西方90%左右的平均水平为低。非金融部门债务总规模约为118.47万亿元,是2013年GDP的208%,与发达经济体基本持平。而相比西方,中国债务更是得到居民传统较高储蓄率的支撑。
市场警惕风险是天赋权利,正如商业银行有权在年报中披露实体经济是不良贷款的主要来源一般。需要指出的是,当下市场、金融机构和监管层对风险形成的原因以及应对策略存在诸多不当之处,可能不仅对风险化解不利,更有可能扩大风险的传播。具体表现在:
一是央行偏重总量调控轻视结构调整,利率政策操作也不到位。尤其今年春节以来,央行重在通过公共市场回收流动性,轻视了对区域市场的常备借贷便利尤其是基层金融机构存准率调整的定向操作。与此同时,央行过于看重实际小众的银行间市场利率指标,对企业贷款利率水平缺乏关注。理由在于,尽管今年春节以来银行间市场利率水平维持在低位,但商业银行贷款利率实际上浮60%左右乃至更高,珠三角和长三角的票据直贴利率高达8%左右,达到近两年来的高位,遭遇多年商业周期调整的实体经济更是难以承受之重。
二是监管层以及商业银行过于关注局部和表面的风险,忽视了对全局性风险形成和演变规律的正确认识。在国有大行纷纷指责实体经济是不良贷款的来源之后,近日披露的银监会《关于做好2014年不良贷款防控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银行加强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双控”管理并增提拨备,实体经济的融资环境由此还将不可避免地恶化。应当认识到,实体经济作为社会财富的根本来源,土地增值最终离不开实体经济创造的财富来弥补。可惜的是,“精明”的金融机构已经忘却了此条原理。
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为何公认为附加值低的“中国制造”,被一系列制度安排认定为能够承受比高附加值的西方企业更高的融资成本?有数据显示,去年夏秋期间,中国企业的贷款利率水平在6.15%,美国是2.25%左右,德国是3.5%左右,日本仅1%左右。然而,了解中国国情的人们都知道,中国企业实际承受着更高的融资成本,而近几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率只在6%上下。如果企业融资成本不断攀升甚至继续抽贷,中国企业要生存下去,光制造商品显然不行了,还得制造奇迹!
实际上,中国企业还存在着严重的融资结构缺陷。大型企业挤占了太多的资金资源。据高盛统计,从2008年1月到2012年6月,最大的20%的企业债务增加了319%,而最小的20%的企业贷款反而下降了9%。而众所周知的是,随着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入,2012年初以来,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日趋恶化,2013年更是遭遇限制产能过剩和环保的压力。经济最有活力的“长三角”当下出现的企业倒闭潮,正是中国企业在前压后挤中无法创造奇迹的反应。
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不能如治理雾霾般停留在靠吹的层面,更需要有系统的思考和切实的行动。中国企业的生存发展,不仅需要从战略上系统梳理政策逻辑,更需要在战术上予以系统安排并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