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各地今年在节能减排上的红线将显著增多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2-09 阅读次数:1122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去年中国经历了数次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污染问题因而被舆论密切关注,雾霾治理也顺理成章成为今年地方两会除改革外提及频率最高的热点。提目标、下任务、联动治理成为各地治理雾霾的主题。截至123日,目前已公布的28个省市区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到治理雾霾天气和监测PM2.5的达到15个,比去年多了几乎一倍。其中,不少省市都不约而同开出“军令状”:北京全年计划削减燃煤260万吨,退出污染企业300家;上海提出着力推动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集中了全国超过1/4钢铁产能、全国重污染地区之一的河北更是“背水一战”,“钢铁、水泥、玻璃等行业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省与省内各地市市长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庄严承诺“3年有所好转、5年明显改善”。此外,若比较26个省市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可发现湖北、浙江、黑龙江等12省市政府指出,要以更有力、空前的姿态对付“雾霾”、换取蓝天。个别省市的政府报告在治霾方面甚至出现了“铁腕”、“前所未有”等强硬描述。这种把政策的推行直接与乌纱帽挂钩的做法,就是所谓的“红线”。然而,这种政治压力无疑会影响到部分地区的经济:若迅速削减相关的重污染产业,在GDP目标的压力下,地方政府必须尽快寻找替代产业,区域的投资压力在短期内会显著增大,然而替代性的产业投资却并不易找。结果可能会令部分官员保了“红线”、却被GDP难堪。反过来说,地方也可能会以GDP受影响为借口,表达对治霾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