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中国可能面临一场企业债务危机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1-17 阅读次数:1080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中国的债务问题由来已久,它根植于经济发展模式,与信用环境发育不良密切相关。自2010年以来,地方债务风险受到了高度关注,但随着国家审计署发布审计结果,对地方债的担忧有所减轻。进入2014年后,企业债务风险逐渐上升为市场焦点。
新年以来的诸多迹象显示,中国可能将面临一场企业债务危机。不同领域的三起信用事件,可能将成为相关风险的触发点。
最早进入视野的,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是中诚信托30亿矿业信托兑付的难题。早在2012年年中,因融资方实际控制人被警方带走,这款矿业信托的风险便已显露。在一年半多时间的奔走无果后,不久前,中诚信托正式向其投资者承认,该信托计划可能无法按期变现,不排除通过诉讼方式向相关主体主张权利,以最大限度维护受益人的利益。与此同时,作为项目资金托管和代销行的工商银行,也明确表示不会承担主要责任。据悉,这个项目将在2014年1月31日到期,但借款方已经破产清算完毕,净资产连5亿都不到。余下的25亿缺口如果得不到兜底,势将打破“刚性兑付”的神话,成为信托行业有史以来的第一起硬性违约。
第二起信用事件来自于公司债市场。这一市场同样有着“刚性兑付”的传统。之前两年,陆续有公司债挑战这一潜规则而不成:2012年的“11海龙CP01”与2013年的“11超日债”都在兑付大限到来之前找到了下家。这一次,轮到了另外一家上市公司——华锐风电。1月8日,华锐风电发布风险提示公告,预计2013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仍为负值,亏损数额将超过2013年前三季度亏损数额,而前三季度合并口径净亏7亿元,这将是其继2012年净亏损5.82亿元后,连续第二年亏损。
此前,华锐风电已发行了两只公司债“11华锐01”和“11华锐02”。根据规定,两只公司债将在年报发布后停牌,上交所将在7个交易日内决定是否暂停债券上市交易。受历年经营现金净流出影响,华锐风电当前账面资金已不充裕,到期偿债能力也存在不确定性。雪上加霜的是,1月12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收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通知书》(稽查总队调查通字140084号)。因公司其他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的行为,证监会决定对公司进行立案调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风雨飘摇的华锐风电都可能成为信用债违约第一单。
第三起信用事件发生在央企中冶纸业。截至2013年12月20日,中冶纸业集团本部对农行北京市分行、交行北京市分行、北京银行、北京农商行、民生银行总行营业部、光大银行北京分行、平安银行北京分行、渤海银行北京分行、宁波银行北京分行、江苏银行北京分行10家债权银行共有近47.01亿元债务。在讨债几近一年无果后,12月13日,在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的指导下,其中9家决定对中冶纸业及关联公司采取内部通报、停止办理融资业务、停止开立新的银行账户及对已开立的银行账户停止办理对外支付等措施。据悉,以中冶纸业的现状,基本无法清偿47亿的本息,只余下金融债务重组,也就是违约这一条路。
从中诚信托、华锐风电及中冶纸业的信用事件看,中国的企业债务已经接近集中爆发的临界点。事实上,去年年中以来,债券评级批量下调,风险事件显露的频次不断上升,表明信用市场的“刚性兑付”可能很快就兜不住了,打破潜规则只是时间问题。2009年是中国债权融资大扩容的第一个高峰,在“4万亿”刺激下,整个信用市场泥沙俱下,埋下了不小的坏账风险。2011年则是第二个高峰。进入2014年后,2009年时的5年期债,与2011年时的3年期债都将到期,兑付压力空前,而企业的现金流水平则在经济不景气的境况下吃紧。
社科院去年底发布的《中国国家资产负债表2013》显示,截至2012年末,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余额58.67万亿元,占GDP比重为113%,远高于同期政府债务总额的27.7万亿元。在企业债风险集中显露,甚至可能成为“违约元年”的2014年,这样的风险不可小觑。
地方债风险有所淡化,企业债的风险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综合各方面信息看,2014年可能成为企业债务违约的元年,而企业债务的风险才刚刚露出了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