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中国企业的“减杠杆”将十分痛苦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1-03 阅读次数:1068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对于中国的债务问题,当前市场关注的重点是政府债务,尤其是地方政府的债务。国家审计署在2013年12月30日公布的债务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全国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20.7万亿元(直接债务);其中,省市县乡四级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10.89万亿元(其中乡镇债务3070亿);如果计算或有债务,广义的地方债务规模为17.8万亿元。从整体情况看,中国政府的直接债务占GDP比重大约为37.7%;如果算上“或有债务”,中国政府负债总额约30.27万亿元,广义负债率约55.2%。
政府债务的巨大规模与近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债务扩张模式有关。可以说,在经济增长质量较低的情况下,中国仍然能保持较高增速,与中国的债务扩张模式是分不开的。在某种程度上,债务扩张就是在提前透支未来的信用。
与市场经济国家不同,在中国市场中,政府和企业都是积极、深度参与的主体。既然同属一个经济系统,高债务扩张就不可能只是政府的特有行为。实际上,在中国的政治经济学中,企业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总要与政府行为相伴而舞,这在债务扩张问题上表现得同样比较明显。
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刘煜辉研究员所做的一个统计研究显示,截至2012年年底,中国经济中非金融部门(政府、企业和居民)整体债务规模的估算是114.8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2012年GDP(51.9万亿元)的221%。其中,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在65万亿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刘煜辉估算中国政府部门的债务规模在30.8万亿至33.8万亿元左右,其中的下限规模与国家审计署最新公布的中国政府总负债30.27万亿元(包括或有负债)规模相仿佛。因此,有理由相信,65万亿元的企业负债规模估计也是靠谱的。
要强调的是,中国非金融企业的债务规模相当庞大,比政府债务要高出一倍,相当于2012年GDP的125%左右。这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靠债务扩张来实现的。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提供的另一个数据显示,中国企业的债务水平为105.4%,在所研究的20多个国家中是最高的,直逼陷入深度危机的国家,已经超过80%的合适水平很多了。如果一国经济在平稳高增长轨道上运行,企业高负债可能暂时没有问题;但如果经济波动甚至出现下滑,企业债务链条立刻就会紧绷,很容易出现企业资金链条和债务链条断裂,将会形成银行的不良资产。
控制企业的负债率实际上是企业经营中的常识。但在现实之中,大多数企业都在负债率的问题上翻船。全球华人首富李嘉诚的持续成功,一条原则就是坚持审慎的负债。李嘉诚对于负债高度敏感。他最初经营塑胶厂时被银行逼债,险些导致企业破产,这种经历使得他对于银行贷款的风险一直有所戒备。在随后投入房地产时,他一直保证物业租金收入的业务比例,不轻易采用抵押贷款形式进行房产售卖。他旗下的和记黄埔的资产负债率从未超过60%,长江实业更低于20%,相对于内地房地产行业动辄70%以上的资产负债率,李嘉诚在财务方面可谓十分谨慎。
与之相比,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的企业发展,简直就是一场比较负债规模的竞赛。包括很多民营企业在内,还把负债融资的能力当成企业竞争的能力来炫耀。很多企业的所谓经营,实际上变成了如何负债扩张、再拼命融资来归还负债的过程。很多企业家的失败,都是在负债问题上无力回天,结果走上绝路。前不久在山西爆出的一家县级煤炭民企,从银行、信托和民间借贷三个渠道,堆积起了近300亿的巨额债务!据称,该企业从2011年7月就开始欠发员工工资,但该企业老板竟然在2012年花了7000万元来嫁女儿。有市场分析人士称,这位老板其实很精明,把女儿出嫁也当成一个宣传机会,以豪掷数千万元来塑造一个“不差钱”的企业形象,以继续从银行等渠道获得融资。
这种“伎俩”实际上在中国市场是极常见的。在普遍的债务扩张风气之下,债务规模和真实的负债率往往成为企业的“命门”。在未来中国经济的转型中,不仅是地方政府要大力度地“减杠杆”,企业“减杠杆”的压力可能更大。如果宏观经济短期内不显著回暖,中国企业的负债调整过程不仅花的时间长,而且十分痛苦。中国市场应该对此做好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