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非洲在崛起吗?从经济来说,这是毫无疑问的。得益于世界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走强,以及因为债务水平低而在最严重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安然无恙(至少与美国和欧洲大部分国家相比是这样的),许多非洲经济体欣欣向荣。
在目前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前12和前20个经济体中,非洲分别占了5个和11个。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联合国以及非洲开发银行的最新经济预测显示,继2011年非洲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3.5%之后,增长率在2012年达到了6.6%。在2013年和2014年,非洲经济有望分别实现4.8%和5.3%的经济增速。上述机构联合发布的《2013年非洲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13年和2014年经济表现最好的将会是西非,西非这两年的增长率分别预计为6.7%和7.4%,特别是加纳和科特迪瓦。而过去贫穷的东非大部分国家,如埃塞俄比亚、乌干达、卢旺达和坦桑尼亚的经济增长率都保持在5%-7%之间。
枯燥的经济数字背后,有着现实的经济因素的支撑。非洲依靠自然、农业、石油和矿产等丰富的资源,实现了多样化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越来越依赖其内在动力。私人投资、飞速发展的信贷业务和非洲移民工人创纪录的汇款水平促进了个人消费的发展,像安哥拉和加蓬这样资源丰富的国家得益于原材料价格的坚挺;在农业方面,大丰收促进了生产,并缓解了国际物价上涨对消费者所产生的影响。在非洲多个国家,服务业发展迅速,尤其是电信、金融和保险行业。
然而,非洲也是一个极为矛盾的大陆。在取得较快经济增长的同时,非洲在许多方面也表现得十分落后。世界上最贫穷的20个国家中仍有18个在非洲——剩下的2个分别是被战火蹂躏的阿富汗和被地震摧毁的海地。非洲大陆人口的中位数年龄是20岁。像尼日利亚这样的国家甚至更低:该国的1.8亿居民中有30%的人不到10岁。在南非,失业率为25%,青年失业率超过48%,居世界第三位。目前非洲有6100万学龄儿童得不到教育,在许多情况下甚至缺少识字的教师。
经济较快增长与许多国家贫穷落后同时并存的现实,意味着非洲未来有极大的发展前景。从全世界来看,除了非洲,恐怕很难找到其他有如此增长前景的大洲。非洲在基础建设、教育、管理、医疗、经济一体化、制造业、潜在消费市场等多个方面,都存在巨大的需求和市场扩展的空间。对于目前正进行经济转型与结构调整的中国来说,这都是值得抓住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中国与非洲经济的关联度已大大增加。2000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此后连续8年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2009年以来,中国一直保持非洲最大贸易伙伴地位。2012年,中非贸易额达1984亿美元。在双边投资上,中非双方都还有很大的潜力。在2012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近200亿美元(2012年对非洲直接投资为29亿美元);在2011年底,非洲国家累计对华直接投资达129亿美元。
尽管中国为非洲援建了大批学校、医院、公路、铁路、桥梁、供水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项目,同时向急缺资金和技术的非洲提供了多方面的援助,但中国在非洲国家中的形象并不是很好。在不少国家,中国被视为“新殖民主义者”或者“资源掠夺者”,中国制造的商品普遍被视为“价廉质次”。还有非洲国家认为,中国对非洲投资并不注重提升非洲本地的制造能力,也不注重技术转移。比如,非洲现在有6.5亿部手机(其中有不少是中国生产的),但这些手机没有一部是在非洲生产的。在廉价制造领域,不少非洲国家认为非洲人应该与中国人竞争,而不只是向他们出售原材料。
在我们看来,中国在非洲面临复杂的尴尬处境,与中国缺乏整体的对非投资战略和安排有关。中国政府早已意识到非洲的战略地位,但在具体的对非投资和援助中,中国缺乏整体和系统的战略安排。安邦几年前曾提出中国的“非洲马歇尔计划”,建议中国推出10年4000亿美元的对非投资援助计划,将投资、贸易、制造能力输出、人民币输出、能源与资源贸易、劳动力利用、农业等一系列因素,纳入到一个大的发展计划中。但遗憾的是,中国目前的对非投资和贸易,仍处在过去的惯性之中,企业仍是各自为战,缺乏系统性的安排。结果是花了很多钱,但成效与之并不匹配。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非洲是全球最后一个有高增长前景的大陆,中国应该确立对非投资的整体战略,以全面的战略合作与安排来参与非洲的发展,分享非洲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