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风险预警
- 风险预警
据中国海关统计,2019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总额约为2,068.32亿美元,较2018年的2,039.81亿美元小幅增长了28.51亿美元。
从中国与非洲各国进出口贸易额来看,进出口额排名前十位的非洲国家分别是南非、安哥拉、尼日利亚、埃及、阿尔及利亚、加纳、利比亚、刚果金、刚果布和肯尼亚。十国与中国的进出口贸易额合计约达1,416.15亿美元,占2019年中国与非洲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8.47%。【注1:中非贸易研究中心,《2019年中国与非洲各国贸易数据及相关排名》】
根据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合作发展报告(2019)》,中国对非洲的投资存量主要分布在5个行业领域,依次为建筑业(32.0%)、采矿业(22.7%)、制造业(13.0%)、金融业(11.0%)以及租赁与商务服务业(6.4%)。【注2: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对外投资发展报告2019》】我国在非洲设立企业已经超过10000家,中国已经连续十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
然而,机遇总是与风险相伴。
首先,非洲大陆法律多元化现象十分突出,由于历史与政治发展的原因,非洲大陆上既有大陆法系国家(如安哥拉、埃及等国家),又有加纳、肯尼亚等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伊斯兰法系、印度教法等宗教法也构成了非洲法律体系的一部分。加之,非洲大陆上超半数国家的官方语言均为法语,还包括部分的阿拉伯语国家,陌生的语言及文化环境,以及立法环境的不稳定性、司法系统的不安全与不确定性,种种因素都使得众多与非开展投资贸易合作的中资企业有了“水土不服”的症状,与非投资贸易中也是争议频发。
►工程合同纠纷
如在中国援某西非国家的十座体育场维修工程项目中,按照设计文件十座体育场看台保留原建筑主体结构维修。工程项目开工以后,发现部分原体育场看台的钢筋砼结构破损严重,破损处裸露的钢筋严重腐蚀,砼中含有贝壳,浇筑钢筋砼使用的是海沙。请中国国家工程质量检测中心专家组到现场检测,认定其中四座体育场原看台存在严重病害,已无维修价值。
经过两国政府协商,决定拆除这四个体育场看台,在原址建设新看台。由于设计考察工作不细,导致这个援外工程项目出现重大设计变更,造成该项目严重窝工现象,项目的交付使用日期比原计划延迟了二年多。
►信用证与保函纠纷
在中非当事人之间的货物买卖合同中,有许多约定了信用证付款方式,而在中非工程承包合同中,非洲国家发包方往往从招标开始就要求中国承包方提供银行出具的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和履约保函等。
作为企业贸易融资、工程承包、大型设备购置的重要金融工具,保函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越发凸显其重要作用。在工程、贸易开展前期签订这些保函文件,可以通过银行担保的形式,为工程的顺利开展与贸易双方的义务履行提供了更多的保障,有效地确保债权人的追偿权实现,大幅降低了与非贸易中企业融资、投资的难度及风险。【注3:中国裁判文书网:国家开发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四川省分行与深圳市汉利宏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吴昊轩追偿权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
但由于非洲许多国家均为前法属殖民地,众多开往非洲国家或其国家银行相关的保函语种多为法语书写,如中非共和国、刚果(金)、多哥、布隆迪等国家,保函的文法结构与正统的法语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给企业及为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的银行在业务审核过程中增加了不少的难度。
►劳资纠纷
用工风险方面,每个非洲国家的劳动法及相关规定都不尽相同。在部分非洲国家,如刚果(金),某些项目要求外籍员工的比例不超过2%,个别情况下经部长批准可以提高到50%。对于到刚果(金)工作的外籍员工,需要与当地的企业签署劳动合同,并由此企业向刚果(金)的劳动局申请劳动许可,然后再向移民局申请工作签证。但是目前许多在刚果(金)经营的中资企业对其在刚果(金)工作超过6个月的中国籍员工,并没有履行此程序获得工作签证,因此面临众多风险及潜在的纠纷。【注4:李治国:《法律合规—本地化和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不管是对于当地劳工人员的管理,还是针对外籍劳工的管理,中资企业都需要在投资并购时做好相关的尽职调查,避免因此延误工程,或使赴非的中国工作人员由于违法使用临时工作许可遭受金钱或人身损失。
►法律环境纠纷
中国也就环境保护问题颁布了多项指导性文件,2017年颁布的《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经营行为规范》要求民营企业在境外投资活动中也应当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目前,绝大多数中央企业和民营企业能够在对非投资中严格遵守东道国的环境风俗习惯、环境法律法规及其签署的国际环境公约,但也存在部分中国企业在非投资时未对当地环境法律法规进行合规调查准备,轻视环境保护,引起法律纠纷并因此遭受经济损失。
如由中国某中央企业承包的肯尼亚首个煤电厂项目,项目造价20亿美元,其中12亿美元来自某中资银行出口信贷融资。2016年,燃煤厂项目业主阿姆电力和肯尼亚国家环境管理局被肯尼亚非盈利组织卡迪巴协会告上法庭,自此诉讼未断。
NGO组织提出,燃煤电厂项目没有依法将工程计划和项目关键事实向公众披露,也没有充分考虑应对气候变化法案相关条例。最终,2019年,肯尼亚国家环境法庭下令暂停该项目,并撤销其环境影响评估许可,项目被迫搁置。重新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并遵守所有必要的法律是项目重启的前提,项目延期或停滞将让某中资银行的12亿美元出口信贷融资陷入风险。
►运输纠纷
►土地产权纠纷
非洲部分国家由于政权更迭及历史问题,其当地土地产权的归属认定较为困难和混乱。在建立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很多非洲国家未能完成完整的土地登记制度,没有土地所有权与土地转让的实际系统,还有部分国家出现多部门管理,将一块土地卖给不同持有人。此外,在一些联邦制非洲国家如尼日利亚,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对土地管辖权没有明确界定,再加上未经政府登记的以习惯法进行的土地买卖和转让,造成了大量的事实占有的状态。
在这种一物多卖、权属纷争、真伪难辨的局面中,外国投资者往往处于被动局面。目前中国有大批企业正在非洲国家开展建筑工程以及土地项目的投资业务,由于土地产权问题引发的法律风险也随之日渐增多。
以尼日利亚拉各斯的新城建设项目为例,开发商与尼日利亚联邦政府签署了公私合营协议,支付了特许经营费用,建设管理30年后移交联邦政府。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开发商发现其运营土地周边不断被拉各斯居民侵占,而这些侵占者持有拉各斯土地管理机构核发的合法占有权利证书。开发商维权过程中发现,要驱逐这些侵占者的前提是论证拉各斯州政府对联邦政府划定的土地无管辖权,而这根源于尼日利亚联邦法律和州政府法律的冲突。在尼日利亚,外国投资者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因土地产权纠纷而被迫中断。【注5:崔岩:《非洲房地产开发的风险警示》】
►汇率风险
由于非洲单一国家的市场相对较小,目前我国企业走出去多是泛非洲式的扩张,各国的货币不同,外汇政策也不同,并且汇率波动较大,这是企业经营活动难以避免的风险。
目前常见的汇率风险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东道国货币对国际主要流通货币持续大幅贬值,造成合同收入总体缩水;东道国货币、欧元对人民币的汇率波动,造成货币兑换及项目账务折算的汇兑损益。
►合规风险
反腐败合规一直都是全球关注的重点,企业在境外经营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反腐败问题不仅要考虑东道国的法规规定,还要考虑到全球性、区域性组织,其他国家及中国对腐败的监管。
在与非洲国家的投资贸易合作中,中国企业应特别关注反腐败合规。一方面因为,非洲多个国家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司法系统透明与公正程度尚不高,容易滋生腐败。另一方面,非洲各国的法律法规仍存在不健全的现象,也缺少应有的监督机制。这两点直接纵容了个别当地政府官员在正常程序之中寻求个人利益。
对于跨国公司及跨国公司的管理人员、董事、雇员、代理人或股东而言,因违反《反海外腐败法》(FCPA)、世行等国际法律规定而承担责任的风险时有发生。与此同时,近年来不少非洲国家也都在治理提升政府治理,加大整顿力度打击腐败不法行为,安哥拉、赞比亚等国执法部门搜查当地非法签证人员时,不少中资企业工作人员“落网”受到相应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