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动态
- ??褸?nbsp;
“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最薄弱的环节就是材料和设备,但这也意味着市场机遇。”被业界敬称为“中国半导体之父”的中芯国际创始人张汝京10月31日在无锡参加“2018集成电路产业峰会”时这样点评着中国集成电路产业。
张汝京说,经过长期发展,我国企业在半导体应用、封装测试领域已发展到全球领先,拥有了完整的终端产业链,但在产业链前端环节非常薄弱,这样特别容易被卡脖子,尤其需要加快投入。
以半导体产业中使用的掩膜片为例,张汝京介绍说,掩膜片行业的毛利率可达100%。如今,从全球来看,目前中国企业所占的市场份额只有5%,而按照国内需求测算,这个市场份额至少可以成长为30%。
另外,国际上掩膜片领域的二手设备价格被故意炒高。一套新设备价格100万美元,二手价格大约要70万美元。而实际上,这些旧设备的折价通常只有20%,大约20万美元。“这些技术并不难,我们可以重点突破。”张汝京说。
“我们有很多强的地方,也有很多弱点和缺口需要补。”张汝京分析说,在半导体材料研发和生产领域,光刻胶、碳化硅材料、高纯石英材料等产品,目前国内技术水平与全球一流水平存在较大差距,目前基本未实现批量供货,亟待全力快速开发与量产。
不过,在靶材、封装基板、CMP抛光液材料、湿式工艺用化学品、引线框等部分封装材料,我国已可量产,部分产品标准可达到全球水平,本土产线已实现大批量供货。电子气体、硅片、化合物半导体、特殊化学品,这些产品在国内已经实现初步量产,个别产品技术标准可达到世界水平,本土产线已小批量供货,需要加强全面的供货。
2000年,张汝京在上海创建了中芯国际,成为中国内地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集成电路芯片制造企业。如今,这位年满70岁的老先生又重新创业,出任芯恩(青岛)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董事长。
今年5月18日,芯恩(青岛)集成电路公司投资设立的国内首个CIDM集成电路项目在山东青岛落地启动,一期、二期总投资约150亿元。其中,一期总投资约78亿元,建成后可以实现8英寸芯片、12英寸芯片、光掩膜版等集成电路产品的量产。
张汝京说,预计2019年第三季度进行功率器件的生产,2022年实现满产。
可喜的是,在半导体产业链的原材料端,电子级多晶硅长期被海外垄断局面有望率先实现突破。
在11月2日举行的粤港澳大湾区院士峰会开幕式暨特邀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周济作了题为《新一代智能制造》的主题报告。他认为,未来20年是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周济表示,新世纪以来,移动互联、超级计算、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普及应用,形成群体性跨越,这些历史性的技术进步集中汇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战略性突破。新一代人工智能最本质的特征是具备认知和学习的能力,具备生成知识和更好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正在形成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引擎。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了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可以将其理解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是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制造,将从根本上引领和推进新一轮工业革命。”他说。 周济认为,新一代智能制造是一个大系统,主要由智能产品、智能生产、智能服务三大功能系统以及智能制造云和工业智联网集合而成。 1 新一代智能制造技术将为产品和装备的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开辟更为广阔的天地。到2035年,各种产品和装备都会升级成为智能产品和装备。 2 智能生产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的主线,流程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基础性的战略地位,最有可能率先突破新一代智能制造。在今后相当长时间内,企业的生产能力升级,生产线、车间、工厂的智能升级将成为推进智能制造的主要战场。 3 以智能服务为核心的产业模式变革是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的主题。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催生了产业模式的革命型转变,产业模式将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用户为中心转变。一方面,产业模式将从大规模流水线生产转向规模定制化生产;另一方面,整个制造业的产业形态将从生产型制造向生产服务型制造转变。 4 智能制造云和工业智联网是支撑新一代智能制造系统的基础,将为新一代智能制造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变革,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可靠的保障。 “未来20年是中国制造业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时期,是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的关键时期。同时,未来20年是智能制造作为新一轮工业革命核心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周济说。 周济提出,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进程中要坚持五个方针:一要坚持创新驱动,二要坚持因企制宜,三要坚持产业升级,四要坚持建设良好的发展生态,五要坚持开放与协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