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偏光片生产逐步向国内转移成为趋势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7-11-07 阅读次数:172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1. 偏光片系面板核心原材料

    偏光片全称为偏振光片,可控制特定光束的偏振方向,是液晶显示模组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光在通过偏光片时,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垂直的光将被吸收,透过光只剩下振动方向与偏光片透过轴平行的偏振光。偏光片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主要使用在液晶显示模组中,液晶显示模组的成像必须依靠偏振光,少了任何一张偏光片,液晶显示模组都不能显示图像。同时偏光片也可用于太阳镜、防眩护目镜、摄影器材的滤光镜、汽车头灯防眩处理及光量调整器,其它还有偏光显微镜与特殊医疗用眼镜等。

    PVA光学膜是偏光片中起核心作用的膜材,PVA膜及TAC膜也是偏光片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偏光片主要由PVA膜、TAC膜、保护膜、离型膜和压敏胶等复合制成,将PVA膜及TAC膜进行多次复合、拉伸、涂布等工艺制成的一种复合材料,可实现液晶显示高亮度、高对比度特性。其中PVA是偏光片的核心,决定了其性能、透光率、色调等关键的光学指标,TAC膜是PVA膜的支撑体及保护膜材,保护膜、压敏胶、离型膜等分别起到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

     

     

    偏光片原材料成本占生产总成本的80%。其中TAC约占50%左右、PVA占12%、胶水5-10%,保护膜、离型膜15%,化工材料5%,其他成本占10%。

     

    偏光片生产技术以PVA 膜的拉伸工艺划分,有干法和湿法两大类。干法拉伸工艺是指先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条件下,在惰性气体环境中将PVA 膜拉伸到一定倍率,然后进行染色、固色、复合、干燥等的制备工艺;湿法拉伸工艺是指PVA 膜先进行染色,然后在溶液中进行拉伸、固色、复合、干燥的生产方法。目前全球偏光片生产企业主要以湿法拉伸技术为主。

     

    偏光片按起偏成分不同,分为碘系和染料系两大类。碘系偏光片以碘分子作为起偏成分,该类偏光片具有较好的偏振度、透过率高,但碘分子在高温环境下易挥发,使得碘系偏光片在耐久度方面存在不足;而染料系偏光片以二向吸收染料作为偏光片的起偏成分,可以较好地解决耐久度问题,但要达到一定的偏振度需要的染料浓度较高,进而降低了染料系偏光片透过率。目前偏光片主要以碘系偏光片为主。

     

    2. 面板投资带动偏光片需求增长,世界范围内供给主要集中在日韩企业

    从偏光片匹配不同面板类型来看,TFT-LCD用偏光片依然是目前主流产品,预计2020年前,仍将占据偏光片市场绝大部分。目前,偏光片依据面板类型不同,主要分为TN型、STN型、TFT型和OLED型。TN型、STN型液晶面板用偏光片由于显示性能较低,应用领域窄,市场规模较小;OLED面板由于良品率低、寿命短等技术难题尚未完全解决,尤其是大尺寸面板,还未大规模应用,其全球需求和产能均较小。

     

    偏光片是LCD三大关键原材料之一,约占面板成本的10%左右,而且面板越大,偏光片所占成本比例就越高。我国偏光片企业具有成本,付款方式,供货保证和售后服务等优势。根据韩国和台湾的经验,在面板产能逐渐转移到我国的情况下,偏光片产业的大规模进口替代即将到来。下游客户普遍有强烈意愿配套使用国产偏光片,中低档产品中国产偏光片已经占有相当比例。

    受益于TFT-LCD大尺寸面板增长带来的平均面积增长,全球偏光片需求2014-2019CAGR约6.28%。根据Display Search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9月全球TFT-LCD面板的需求面积将从2013年的1.41亿平方米增长至2020年的2.54亿平方米,复合增速9%;主要拉动力是电视需求(尤其是50?以上的大尺寸)持续增长,以及大尺寸占比提升带来的平均面积增长;另外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数量的快速增长和屏幕面积的扩大也将带动TFT-LCD面板需求的增长。Displaybank的数据显示,全球偏光片市场需求从2014年的3.91亿平方米,将增加到2019年的4.989亿平米,5年年复合增长率为6.28%。综合Displaybank、HIS及公司公告的数据显示,全球偏光片产能预计将从2014年的5.88 亿平米增加到2019年的7.87亿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6.01%。未来几年偏光片的产能将略有过剩。

    从未来偏光片的生产趋势来看,一方面国内公司产能逐步扩张,另一方面日韩企业陆续在中国大陆建设生产线,全球的偏光片生产逐步向国内转移。从各偏光片生产企业产线规划来看,LG、Sumitomo、SDI、Nitto等公司纷纷在中国进行生产线建设。全球偏光片产能预计将从2014年的5.88亿平米增加到2020年的7.51亿平米,年复合增长率为4.17%,并且市场主要被LG化学、住友化学、日东电工等几大厂商垄断。但随着新兴市场持续的技术积累,日韩厂商的市场集中度有所降低,中国台湾、中国大陆厂商迅速扩张,市占率逐步提升。

     

     

    3. 偏光片的国内供给存在巨大缺口

    国产品牌发展==>国内面板投资增加==>带动上游原材料的国产化。过去几年随着国产品牌的迅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占有一席之地,HVO的占有率逐步提升,近几年国内面板厂投资也在逐步增加,后续对于原材料国产化则成为必然趋势。过去六年间,日本面板企业从巅峰时9家,快速衰减到目前2家,并且夏普被中国台湾鸿海收购,JDI更频频受到债务和业绩双重压力,不断裁员,日本面板在全球的市占率不断下降;反观中国大陆从2000年没有面板企业到2016年达到9家的数量,市占率也迅速提升到20%。

     

     

    国产偏光片具有较大供需缺口,目前自给率不足40%,至2019年自给率有望提升至65%。根据目前国内面板厂产线规划情况来看(建设时间初步规划至2019年),对于TFT-LCD偏光片需求将达到1.85亿平米,OLED偏光片需求也有958万平米,并且OLED领域的需求几乎均为增量市场。

    从供给层面来看,随着国内京东方、华星光电、天马、龙腾光电、中电熊猫等一批面板生产企业的崛起,进一步带动了国内平板显示产业链的高速发展。

    根据三利谱(6319万平米)、盛波光电(1590万)、东旭光电(1000万平米)及锦江集团(约3000万平米)等公司的规划情况,至2019年,国产偏光片供给仅1.2亿平米。假设国产偏光片完全可以满足国内TFT-LCD面板需求,仍然存在超过6000万平米的缺口需要采购外国公司产品。

    深圳市三利谱于5月份上市,公司在合肥有四条线在建(包括与更高的10.5世代液晶面板配套的偏光片),预计2020年产能达到8600万平米,比2016年增长10倍以上,在产能方面,将会形成日东电工、住友化学、LG化学、三星、三利谱世界五强的局面。

    三利谱暂时还没有给10.5代液晶面板生产线提供配套的能力,但随着合肥二期偏光片生产线的建成投产后,即可与10.5代面板线相配套。

    而杭州锦江集团是中国民营企业100强企业,近年来跨界发展,进军光学膜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兰溪市与锦江集团在光薄膜、微反应等相关领域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兰溪还将与锦江集团共同发起设立光学膜产业基金,投资打造光学薄膜产业链。双方将共同努力,将兰溪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特种光学膜新材料生产基地。力争5年内产业园内产业项目布局完成并基本建成。达产后,实现年产值50亿元以上,力争10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力争10亿元以上。

     

    东旭光电公告显示在福州投资建设两条偏光片后加工生产线,项目设计产能为每年1000万平方米偏光片,已于2017年6月底建成,目前正处于产能爬坡阶段。

     

    公司表示,该项目的投产标志着公司正式迈入偏光片制造领域,偏光片将成为公司光电显示板块中继液晶玻璃基板之后的又一核心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