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BAT进军医疗领域并非一路坦途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6-03-03 阅读次数:1020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进入2016年,BAT(百度、阿里、腾讯)三大巨头并未在医疗领域迎来“春天”。首先来看阿里,2014年,阿里巴巴集团宣布斥资13亿元人民币入主医药电商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剑指其旗下拥有的中国药品电子监管网,而药品电子监管码的赋码查询和数据库都来自其中。2月20日,国家食药监总局发布公告,暂停执行2015年1号公告关于执行药品电子监管码的有关规定。阿里健康随即表示正在移交药品电子监管码事项。阿里健康预期,若食药监总局长时间暂停执行2015年第1号公告或未来公布其他新的政策,可能对公司的收入、业务及运营业绩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百度方面,在BAT中,百度一度曾是在医疗领域最赚钱的。据称仅竞价排名一项,就占据了莆田系六成左右的广告投入,每年约120亿。2015年4月,因搜索引擎竞价排名价格产生分歧,莆田系与百度决裂。前不久的百度出卖“血友病”贴吧风波也让百度遭受质疑。近日,百度宣布将旗下产品医药馆平台下所有服务、信息全部整合到药直达品牌下。有报道称,百度健康医药馆将于今年3月中旬下线。业内人士认为,健康医药馆下线,或是百度医疗事业发展不畅的信号。最后来看腾讯,腾讯在医疗方面的动作相对稳健。除微信全流程就诊平台、“糖大夫”血糖仪等自营业务外,腾讯相继投资了丁香园、挂号网(微医集团)、PICOOC、健康元、妙手医生、第一反应急救、晶泰科技等。业内人士认为,腾讯没有自己下海,而是尝试性投资了国内外一系列互联网医疗公司。总体表现平稳,无功无过。综合看来,BAT进军医疗领域不顺利的原因来自以下方面:一是定位不清。互联网的优势在于通过对资源的匹配,提高效率,但医疗行业有其自身特殊性,在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情况下,这种匹配显得无力。二是急于求成。医疗注定是个小心翼翼的慢生意,医院要培育七八年才能赚钱,药品要研发十年才能上市。在互联网+时代,没有深入研究医疗实际需求,没有核心技术解决临床问题,突然冒进容易遭遇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