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行业动态
过剩产能走出去需要科学决策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08 阅读次数:883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近期,随着中国在钢铁等重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进一步加剧,推动企业走出去,实施产能国际合作已成趋势。国外建设工程需要大量的钢铁,而中国本土又面临着钢铁产能过剩,出口经常受到国外各种政策的限制,在国外就近建钢厂解决需求确实是一箭双雕的策略。在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的秘鲁中资企业座谈会上,首钢董事长靳伟提出“秘鲁本地的钢铁产量是150万吨左右,而他们的实际需求有350万吨左右,我们正在考虑,利用本地矿产优势,直接建设钢厂。”首钢不是第一家考虑在国外建钢厂的企业。2014年9月10日,河钢集团与南非工业发展公司、中非发展基金有限公司签约,宣布启动南非500万吨钢铁项目。这个项目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海外投资建设最大规模全流程钢铁项目的纪录。如今,这一项目不仅吸引中投公司参与投资合作,还推动项目建设变成了国家的产业建设。外交部就筹建“以河钢南非500万吨钢铁项目为核心项目”的经济示范园区的设想知会了南非政府,且得到积极回应。但是在钢铁产能走出去的过程中,仍然要注意风险,产业转移并非是只要当地有需求或者资源,就可以将产能移植过去那么简单。国外会存在很多复杂的情况,可能导致项目折戟。例2009年11月,武钢投资4亿元,一举成为巴西EXB集团下属MMX公司的第二大股东。同时,双方达成协议,计划在巴西约州阿苏工业园区建设钢铁厂,并按规定做前期可行性研究。然而,三年之后,武钢宣布建厂项目搁置。武钢在巴西建厂,虽然考虑了巴西的钢材需求以及有丰富的铁矿石供应,但却忽略了另一大炼钢资源——焦煤,没有焦煤,再多的铁矿石也是白搭。建一个钢厂是一项上亿的投资,还需谨慎为好,最不愿意见到的是,赔了资金产能又没有输出去。特别是在这一过程中,要谨防某些国企领导“拍脑袋”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