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上海市大数据交易中心的设立渐进,上海市政府已经审议通过了该交易中心的规划和建设方案。1月26日,上海市副市长周波在参加上海市十四届人大第四次会议的“互联网+行动计划”专题审议时表示,我们不简单追求时间上的第一,而是追求质量上第一,规模上第一。随着“互联网+”的推进,大数据产业的价值正在凸显。2015年4月14日,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落户贵阳,此后,不少城市也开始酝酿发展大数据交易系统,近期北京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华中大数据交易所纷纷投入运营。市场调研机构IDC预测,大数据技术与服务市场将从2010年的32亿美元攀升到2015年的169亿美元,实现约40%的复合年增长率(约为IT与通信产业增长率的7倍),而其中我国大数据技术和服务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1.4%。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处于国际领先的位置。上海数据资源丰富,已经积累并将继续产生庞大的数据资源。比如,上海拥有世界最大的医联数据共享系统,包含了近40家市级医院,接入了200多个系统,有4000余万的患者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还有4800万张交通卡、每天30GB交通流量信息数据,亚洲第二的证券交易额,世界第一的货物和集装箱吞吐量等。不过,大数据交易涉及许多新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上海市政协委员、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高富平就表示,大数据交易中的各种数据需要清晰界定,弄清楚来源及其合法性,是否涉及个人信息、商业秘密、国家秘密等。如果涉及个人隐私信息、商业秘密和国家秘密信息,那么该数据不可交易;如果涉及个人信息,那么需要进行去身份化处理,才能进入交易。这是大数据交易最难的部分,需要进行研究,制定详细的规则才能进行。再比如,数据的使用不具有排他性,如何界定转让人与受让人之间、使用人与其他使用人之间关系,就需要建立数据交易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