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京沪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瞄定在科技创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12-01 阅读次数:919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数据显示,京沪两地工业生产增速负增长已成常态,9月两地工业生产增速跌幅均超过4%,10月虽都回升至1%以上,但仍大大低于同期全国5.6%的平均水平。京沪工业失速的原因何在?分析人士称,一方面是,传统产业加速去产能,另一方面则是新技术产业虽有高速发展但支撑力仍不够。“淘汰”和“转移”是京沪两地对传统产业的关键词。但京沪新兴产业发展仍有巨大空间,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京沪两地均将未来经济增长的新动力瞄定在科技创新。早在今年两市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明确要打造科创中心,日前出台的“十三五”规划建议中,两市也突出强调了科技创新。北京“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的目标就是形成“高精尖”经济结构,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针对产业发展,北京提出,支持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北京重大项目都要经过“高精尖”标准筛选,尤其是产业项目要符合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发展要求。上海“十三五”时期产业发展思路更是突出科技创新。上海经信委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透露了上海制造业的发展路线图:到2020年,制造业全产业链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高端制造与生产性服务业能级明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显着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制造业对资源环境的友好程度不断增强,“四新”经济实践区取得重要成果,力争使上海成为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全球高端智造中心之一。到2025年,制造业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形成若干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力争使上海制造业综合竞争力迈入世界制造业先进水平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