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摆脱“创新海绵”的中国才能真正实现转型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11-09 阅读次数:86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中国经济转型的目标之一就是由要素型的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衡量创新的指标中,R&D(研究与开发)投入是一个重要指标。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的数据显示,去年中国的研发支出达到近2000亿美元,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大约2%,绝对值在全球排名第二。这家咨询公司的研究还表明,中国在专利申请的数量上领衔世界,2013年超过82.5万份,高于美国的大约57万份。表面看起来,中国的创新有了很大的进展,但这些数字掩盖了人们对于中国创新的真正疑虑。麦肯锡表示,到现在为止,中国一直只是“创新海绵”,即通过吸收和借鉴国外的技术、最佳实践和知识来获得发展。比如,尽管中国能够制造先进的军用飞机,但中国至今造不出一款可以出口的内燃发动机,中国也缺乏一个能够与欧洲或美国同行竞争的民用航空制造业(被寄予厚望的C919客机本质上是一架多方采购零部件攒出来的飞机)。在生物技术和半导体设计等创新密集型行业,中国仍只在全球市场占据较小份额。尽管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芯片消费国(主要用于生产电子产品供出口),但中国需要进口其中90%的芯片。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一种粗略的创新指标)不断下降,过去五年期间仅占GDP增长的30%,低于1990年至2010年期间的40%至48%。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创新方面,更是受到美国等国的长期指责。从中国转型发展的目标来看,只有真正摆脱“创新海绵”式的发展,才能算得上真正实现转型。而要实现这一步,需要中国做很多扎实的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