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忘掉GDP增速,企业活力才是根本!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11-09 阅读次数:874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处在“十三五”前夕的中国,出台了不少宏大的发展规划来谋划未来中国的发展。在中央层面,十八届五中全会给出了“十三五”规划的全面建议,出台了诸多重大改革规划,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在地方层面,各级地方政府对应中央的规划,正在紧锣密鼓地制订各个地方的“十三五”规划及其他发展规划——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600多个城市、2000多个县级区域、3万多个镇几乎都在同时制订本地的发展规划,这堪称全球国家发展历史上的罕见图景!
    中央与地方的宏大规划,为未来中国的发展勾勒出了一幅巨大的蓝图。不过,要实现这些蓝图,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离不开政府主导和政府推动。观察从中央到地方的诸多规划,可以看到从经济增长到投资、从节能环保到社会民生,规划设定了非常全面的发展目标。从经济领域来看,大多数的发展目标都是关注发展过程的“中间目标”,政策的着力点都是安邦咨询首席研究员陈功此前分析的“中间政策”。
    在我们看来,在十八届三中全会至五中全会确定好中国的发展框架之后,政策着力点不应该再着眼于宏大的规划目标和政策目标,而应该从宏观转向微观,关注微观经济环境改善和企业的发展。政策着力点从宏观走向微观对当前的中国市场有重要意义:一是将政府资源从宏观的议事层面下沉到实际的市场层面,避免很多事情议而不决,流于空谈。如果决策仅仅停留在云中漫步,它会产生极大的政策成本和机会成本。二是改变政策关注的重点和着力点。在中国,政府政策对于资源配置仍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如果政策很“虚”,资源配置的效果就肯定
    “实”不了,即使按政策执行了也可能是一种低效配置甚至错误配置。如果政策从天上落到地上,经济资源和政策资源也会更多地落到现实的市场中。三是能够切实地推动市场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改革战略之所以落实不好,与政策的避实就虚有很大关系。在我们看来,衡量市场化改革有无成就,就是要看企业发展环境是否改善,如果企业觉得经营环境比过去自由了、宽松了,更愿意加大投资和创新,市场化改革就是向良性发展;否则就是空谈。
    经济学家许小年最近在分析中国经济政策时表示,当前不断放松银根的政策建议是因果倒置,开错了药方。他认为,当前企业融资成本高这是当前经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市场信贷利率等于无风险的基准利率加上由企业违约概率决定的风险溢价,现在央行降息只能降低基准利率,而对企业的风险溢价无能为力。这是为什么货币供应一松再松,而银行照样惜贷、企业仍然缺钱的原因。低息政策也有受益者,那就是享受类主权信用的政府投资公司和国企,低息刺激它们的信贷需求,进一步挤占民间信贷资源,使市场利率上升。许小年认为,利率高企从本质上讲是个微观而非宏观问题,反映了经济下行期间企业违约风险的增加,这时强压银行给企业放贷是有问题的。
    许小年曾戏称,货币扩张政策是“给阳痿病人松裤腰带”,病根是肾虚,要治愈就得补肾。但补药不是鸡血、伟哥,短时间内的刺激政策从长期看都是泻药。经济和企业相同,治疗之术在于先去病灶,病灶就是过剩产能,对应在金融体系中就是银行的坏账和股市的低迷。在现阶段,企业进入良性循环的瓶颈制约因素是研发与创新,这也是为什么如此多的中国企业将目光投向了海外,视海外并购为快速建立研发体系和快速提高技术水平的捷径。只要学者不再以治国平天下的情怀空谈裤腰带的松紧;只要企业不再盼望政策的刺激和政府的救援,中国的企业和经济就有希望。
    从宏观与微观的关系来看,上述看法不无道理。在中国,宏观当然决定微观,一个经营微观经济主体的企业家必须要关注宏观形势才能趋利避害;但从政策制订者来说,则必须从宏观走向微观,因为微观经济个体(企业、消费者个人)的收入好坏、财富增减,才是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此而言,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应该更多地脱离“中间政策”特色,在决策上注重战略性与整体性,在市场上则要关注脚踏实地,改善企业发展的微观环境。
    我们注意到,国内不少企业已经用自己的实践来体现这种转变,不少中国企业开始走向国际市场,收购有技术储备的中小企业;不少实体企业开始研究,在新常态下投资哪些领域才能获得稳定的市场发展基础,才能搭上未来中国产业转型与调整的列车。与那些仍然跳跃在资产泡沫顶端的投资家或投机家相比,我们认为这些认真思考转型发展的企业才更有希望,能够稳稳地抓住未来中国市场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