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近期,国内加大投资稳增长的政策力度明显加强。在今年5月份,国家发改委密集批复了逾4500亿元的基建项目,发布了总投资1.97万亿元的PPP项目。仅在6月10日这一天,国家发改委就批复了总投资额超过1200亿元的七个基建项目。项目审批的速度,充分反映出政府部门稳增长的强烈主观意愿。
不过,国家发改委批复了项目并不代表投资就可以落地。一种新的现象正在越来越多地出现——即使有财政资金提供支持,一些投资项目仍难以落地实施。这种情况在过去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是很难想像的!最近的例子是2009年中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政策,政策一出,项目立项、发改委审批、银行信贷等立刻跟上,不管是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基建行业还是房地产业,项目落地毫无问题。很多地方官员发愁的不是项目融资和项目落地问题,而是难以获得发改委审批。正因为有这种投资落地的高效率,才迅速在国内导致了投资过热。
然而,自从2014年以来,情况似乎发生了变化。即使项目审批加速,而且有财政资金提供支持,但投资落地、项目开工的进展却明显放缓。2015年以来,国务院已经派出了若干督察组下到各个地方——不是去督察腐败问题,而是去看项目投资的落实情况。从公开报导来看,李克强总理已经不止一次为项目落实问题发过脾气,也要求地方政府立下军令状。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一项重要议题就是明确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措施,更好发挥积极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作用。李克强总理语气颇重地强调:决不允许财政资金长年趴账上“呼呼大睡”,“一些地方钱拨下去了,再迟迟不开工,我们就要依法把那些趴在账上多年的财政拨款收回来,调到那些中央已经确定的重点项目上去,调给那些想干事、能干事的地方去!”
最新公布的投资数据也证实了投资低迷。2015年1-5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7124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1.4%,增速比1-4月份回落0.6个百分点。2014年1-5月的投资增速为17.2%,这意味着,今年前5个月的投资同比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放缓了5.8个百分点。照此趋势下去,如果投资项目落地还有障碍,很可能今年上半年投资增速要逼近10%。
为什么一方面国务院要求加快推进项目,另一方面却有大量财政资金在呼呼大睡?是市场缺乏投资需求,还是投资的动力不足?在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这种前所未有的反常现象,说明中国经济肯定面临深刻的问题,值得引起高度警惕,并进行深入的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原因可能导致了中国当前投资需求不足的现象。
一是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经济活跃度降低,实体经济发展低迷,这是导致投资需求不足的最重要原因。今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增速7%,虽然仍属于可以接受的增速范围,但相对于过去而言,经济增速放缓比较明显。不少机构预期,二季度经济可能跌破7%。整体经济放缓显示中国经济调整面临艰难时刻,投资需求不足正是中国经济“胃口”不好的表现。
二是地方投融资环境大变,地方政府推动投资缺乏资源和手段。中国的地方政府往往是推动投资的强劲动力,但近几年房地产下行、预算管理改革、投融资平台切割、地方债务清理等一系列市场与政策调整,再加上地方财政明显紧绌,使得地方政府在推动投资时既缺乏资源,又缺乏手段。
三是政府投资唱独角戏,社会资本参与明显减少,整体投资市场的氛围转冷。在“四万亿”政策效用期内,政府投资、国企投资、民间投资齐头并进,投资热度难以抑制。但现在已今非昔比,由于经济形势不好,政府投资不如从前,国企投资和民间投资大幅萎缩,观望情绪甚浓,如中央政府力推PPP模式,但成功者寥寥。
四是多重因素导致政府“懒政”增加,投资发展的热情减弱。过去地方政府推动大投大建,往往与利益相关。现在国内持续反腐,投资建设的“油水”变少,相当一批地方政府官员的心态出现变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增多,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方投资的热度。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在政府力推之下,仍有很多财政资金在“呼呼大睡”,显示中国投资需求增长不足,这与整体经济放缓、投资环境变化、社会资本观望以及政府“懒政”等多种原因相关。今后要刺激起国内经济体系的投资需求,还需要不短时间的艰难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