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李嘉诚人生暮年的使命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10 阅读次数:865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如果说“李超人”李嘉诚在人生暮年的重要使命,就是把旗下庞大资产安全转移出大中华地区,你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上,李嘉诚就是在这样做。
      日前,李嘉诚旗下的电能实业宣布,它将以76.8亿港元(合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旗下香港电灯16.5%的股权给私人股本公司卡塔尔控股(Qatar Holding),此后将保留香港电灯33.4%的股权。电能实业是李嘉诚控制下的一家公共事业集团,业务为电力生产与供应,电能实业持有香港电灯49.9%的股权。
      此次出售股权的理由很充分:这次减持股份所获得的净收入将进一步强化电能实业的流动性状况,将有助于电能实业继续在全球能源领域发起新收购,并维持稳固的财务状况。然而,如果从近两年李嘉诚的资产调整行动来看,不难看出他早已展开了在全球重新调整资产和业务的布局。
      2014年8月12日,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出售两家全资附属公司所持有的和记港陆逾七成的股权,总计套现近31.76亿人民币。除了房地产,李嘉诚在2013年曾高调宣布将出售百佳超市,最终新加坡主权基金淡马锡以约349.36亿元人民币收购了百佳所有者——屈臣氏集团约25%的股权。长园集团是李嘉诚控股的唯一A股上市公司,长和投资1995年以2400万元人民币入股长园集团,一度成为第一大股东,此后不断减持,最终在2014年抛售其在长园的所有股份,套现约22.56亿元人民币。据不完全统计,李嘉诚近两年出售名下资产套现超过800亿元人民币。对于缺乏出售资产传统的亚洲公司来说,如此大手笔出售资产是罕见的。
      2015年初,李嘉诚的商业帝国有两个大动作:一是业务重组,将旗下两大公司分拆为一个房地产集团,以及一个涵盖从港口到药妆店等多项非房地产业务的集团,从而释放出困在混乱的交叉持股中的价值。这种业务清晰化的操作得到市场支持,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两家公司的合计市值因此增加了115亿美元,增幅达14%。二是企业迁册。李嘉诚将自己旗下两大公司长江和记实业(长和)和长江实业地产(长地)的注册地从香港改为开曼群岛。此次企业迁册在香港及华人商界都是件大事,李嘉诚对此解释,这次迁址只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是为了“方便做生意”。
      不过,更多的人认为,李嘉诚是在用脚对香港和内地投票。有媒体翻出李嘉诚过去的表态,来证明他食言自肥。比如李嘉诚自2012年起就屡次“辟谣”,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长实与和黄绝对不会改变注册地,“相信多年以后都会屹立在香港”。2013年底李嘉诚也曾表示,“绝不迁册”,说他“撤资”是个笑话。有人批评,作为一向极重信用的商界“超人”,李嘉诚在迁册问题上失信了。但在我们看来,没有必要太纠缠于李嘉诚的“食言”,李嘉诚说的“方便做生意”是实话,因为他是商人,而做生意是商人的天职。
      作为一个长袖善舞、在政商两界结缘的宏观投资大家,李嘉诚考虑迁册肯定是因为看到了长期不利的宏观因素,这些因素其实也不难分析:一是香港的政治与商业环境发生了变化。李嘉诚近年在香港开始遭到越来越多的垄断指责,香港的政治论争与商业环境也在逐渐转向和变味。二是中国内地经济增长进入长期放缓阶段,房地产市场开始进入历史性的调整时期,人民币资产面临贬值压力,中国内地市场的长期投资前景开始转淡,未来不确定性增加。三是李嘉诚在他的时代广结的政商资源,在“后李嘉诚时代”未必能够继续发挥作用,李氏商业帝国在李泽矩、李泽楷时代不太可能再采用过去的模式,走向更宽广的国际市场可能更符合李氏家族的利益。
      值得重视的是,作为长期屹立于商界的“超人”,李嘉诚对于大势的把握非常精准而前瞻,因此,他着眼于全球市场的资产大迁移,应该是代表了他对大中华地区的长期判断。实际上,李嘉诚长期以来就着眼于全球投资和国际化,在业务和管理队伍方面早早就实现了国际化。此外,与香港很多“老派”的大佬只看重地产、银行不同,李嘉诚对于科技创新类的企业也多有投资,包括互联网、电信、医药、生命科学、海水淡化等多个跨度极大的领域,而且业绩不俗。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现年87岁的李嘉诚先生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商业成就。面对剧变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在未来岁月里,他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保证李氏商业帝国的事业传承和资产安全。现在,这艘庞大的舰队已经启航,正在驰向大中华地区市场以外,寻找安全的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