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空前浩大,举世瞩目的中国南水北调工程东线和中线一期,至今已经耗资达约二千五百亿人民币,加上后续工程和维修养护运行管理费用,总共将耗资五千亿人民币。东线已经在2013年底宣告通水,中线也在2014年正式通水。不过从去年开始,针对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质疑也不断出现。考虑到这一工程投资巨大,影响面甚广,对其运行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十分重要。质疑者的看法主要集中在几点:第一,引水量。南水北调东线设计引水量100亿吨/年,中线也接近100亿吨/年。根据报道,南水北调东线从2013年11月15日开始第一次正式通水,至12月10日通水结束,历时25天,共调3400万立方米的水。算起来水流量仅每秒15.75立方,一年四季365天连续输水,每天86400秒,算起来也达不到每年5亿吨的输水量,仅有设计指标的不到5%。第二,供水条件。质疑者认为,南水北调的设计施工者一切都按照最优条件计算,违背了工程设计中一切都考虑到最坏情况的基本设计原则。如南水北调的设计者假设一年365天都能按照最高效率输水,不管枯水季节还是洪水季节,还假设渠道永远保持清洁光滑,曼宁系数(根据计算明渠道流量或速度的经验公式曼宁公式得出的系数)不会超过0.013。他们还假设水头分布的理论计算完全正确,输水渠道各段的水位、水速,完全和理论计算吻合。在所有一切保持完美无缺的,并且长期保持完美无缺的情况下,才可以达到一年输水100亿吨的目标。对供水量的质疑是否有道理呢?安邦咨询(ANBOUND)研究人员检索最新信息发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14年11月1日试通水至2015年5月15日零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向北方调水8.5535亿立方米。其中,河南境内42个分水口门累计开启了26个,供水量已接近3亿立方米。至5月15日,北京累计接收南水北调来水超过2亿立方米,北京900余万人喝上了汉江水,基本覆盖中心城区及大兴、门头沟等新城。2015年5月14日晚8时,丹江口水库陶岔枢纽渠首流量保持在每秒60立方米左右,丹江口水库水位156.78米。按最新输水数据来计算,2015年全年南水北调中线调水可能在18亿立方米左右,相当于中线调水设计量95亿立方米/年的五分之一左右。从运行半年的数据来看,中线调水量远低于设计调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