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大拆大建令昆明的城市发展陷入迷失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4-19 阅读次数:772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三任市委书记“接力”落马,将昆明——这座西南边陲的花城,再度拉回到舆论焦点。经过十年的大拆大建,昆明的城市发展似乎陷入迷失。在这十年里,滇池盆地至少有将近300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新生建筑吞没,但在披上光鲜外衣的同时,昆明也承受着“速成”模式带来的痛苦:高昂的财政负担、衰败的城市工业和频繁的街头抗议。昆明的大规模造城开始于2003年,当时,主政官员提出了“建设新昆明”的口号,并围绕滇池布局了“一湖四片”的区位规划,力图把昆明打造成一座具有国际化规模的大城市。至2007年,已经落马的仇和履职昆明市委书记,为昆明带来了基于个人意志强行拆建的“仇和模式”,昆明的新城建设速度明显加快。这种做法的效果显而易见,昆明的面貌在短时期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同时也弊端丛生。为解决财政不足的问题,近十年,昆明在土地财政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本地学者估算,仇和主政期间,昆明的土地财政收入一度超过了其他税收的总和。与土地财政大跃进相对应的,则是房地产发展热潮正面临崩盘的危险。据昆明电力部门内部人士测算,昆明新建商品房的空置率高达70%,保守估计有200多万套。数据显示,2014年,昆明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138.17亿元,其中房地产业投资达1492.62亿元,占到投资总量约47%,一旦房地产投资下滑,其对昆明经济的打击将是毁灭性的。昆明十年来着力打造的呈贡新城,也被当地人称为“鬼城”。由于主要精力放在城市的扩张上,昆明的产业发展陷入停滞。传统的优势产业农业被逐渐抛弃,旅游业因滇池的缩水被“内外双杀”,工业在停留在低端产业、低附加值产品、低层次技术和低价格竞争的发展路径中,难以实现转型升级。最近三年,昆明的工业投资增速一路下降,从2012年约35%跌至2014年0.8%的谷底。在城建大幕拉开后,昆明政府似乎走入了一条“缺钱-卖地-依靠房地产”的死胡同,整个城市的产业,既缺少发展动力,也没有发展窗口。要指出的是,近年来走大拆大建路线的不止昆明一个,昆明只是做得比较极端,同时三任主官“接力”落马,才因此走入各方视野。三任市委书记的落马,以及昆明的迷失,标志着土地财政的发展路径已经宣告终结。如果地方政府还不能从“大拆大建”的思路中走出来,很有可能会变成下一个昆明,令城市发展陷入同样的迷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