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一带一路”要当心项目化,还要警惕泡沫化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3-25 阅读次数:857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2015年中国有三个国家级战略进入落实期:“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其中,“一带一路”是排在首位的“天字第一号”工程,不仅在优先度第一,而且有重金保证。在政治和市场氛围都高度热烈的时候,泼凉水是一件不讨好、犯忌的事。不过,作为独立智库,我们对看到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我们此前曾提醒,要警惕把“一带一路”这一国家战略具体化为项目投资大餐,但现在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据国内有关机构的研究,各省2015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上关于“一带一路”基建投资项目总规模已达1.04万亿,主要包括重庆、四川、宁夏、江苏、海南、云南、陕西、广西、浙江等省市。从项目分布看,主要还是以“铁公机”(铁路、公路、机场)为主,占到全部投资的68.8%。此外,“一带一路”也包括不少海外投资项目,从收集到的20多个海外项目统计情况看,累计拟建、在建投资规模达到524.7亿美元,主要集中在中亚、南亚等地区,投资的方向更多以能源、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为主。除了项目化迹象,我们还注意到,在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背景下,“一带一路”已成为各级地方想抓住的最大一根稻草,都希望以此来振作经济。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可能会被泡沫化。国内有机构发布研究报告称,“一带一路”战略将涵盖26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将产生21万亿美元的经济效应。报告称,这个世界上最长的经济走廊,最大的市场,将产生最大的投资机会。在我们看来,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做加总,用以证明“一带一路”的影响力和投资收益前景,说得不客气一些,这是一个大忽悠!有一系列问题需要回答:如此庞大的投资能否落地?众多项目投资的钱从何来?通过何种方式去融资?在海外市场面临的不确定性就更多了:沿线国家是否认同“一带一路”?接受中国的投资没问题,但是否同意中国换取相关利益?中国如何保证海外投资的安全,规避风险?中国投资者如何确保投资收益?如果对这些问题不做认真的对策研究,光喊口号,很可能变成一场大忽悠——大家都心知肚明,但都想从中找到赚钱机会。随着“一带一路”加大落实,此战略被项目化、泡沫化的风险值得冷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