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近段时期沸沸扬扬的淘宝假货风波,近日终于告一段落。国家工商总局发言人否认发布过的“白皮书”为法律意义上的白皮书,称其实质上是行政指导座谈会的会议记录。马云也表示配合政府打假。虽然这场风波暂时画上一个句号,但淘宝上的假货问题依然存在,这必将成为阿里树立国际化大公司形象道路上一个挥之不去的梦魇。同时这场风波显示出阿里在淘宝上进退维谷的困境。一方面,阿里希望继续通过淘宝平台获取大量的利润和影响力,用来支撑起整个阿里帝国。另一方面,随着在纽交所上市,阿里已跻身世界一流企业。它面对国外更加严格的监管、国外资本市场更加苛刻的法律法规要求,以及全社会对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更高期待。诸多因素都迫使阿里调整和改变。而当务之急,重中之重,就是更加负责任地对待和解决淘宝上的假货、盗版问题。如马云所言,“解决假货和知识产权的问题就是解决淘宝的生存问题”。淘宝的出现,为消费者和店家直接沟通对接提供了渠道。这极大节省了交易成本。然而随着中国消费者对产品质量和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淘宝上寻到的是货真价实的“宝”。同时,随着中国经济进入经济增速放缓的新常态,卖真货正品的“店小二”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利润率普遍下滑,但为了在良莠不齐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他们却要支付越来越沉重的营销成本。如果没有一个有效的办法根除假货,就会产生“劣币驱逐良币”效应,最终让淘宝变成假货天堂。作为假货的交易平台提供者和实际收益人,阿里巴巴注定要背负打假治假的社会责任。它应该更充分利用引以为豪的大数据分析,注重主动打假,而不是等待受害人投诉才采取行动。如果它真有决心打假,就该拿出对待快的打车几亿补贴的豪情,发动网民和社交圈的力量,重金奖励打假。成本虽高但成效快。当然,线上的假货来自于线下,单单靠阿里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假货的。阿里还应该和工商总局、公安局、知识产权局充分合作,让造假者付出法律代价。同时,它可以利用逐步开放的个人征信系统,让造假者付出巨大的信用成本。有需求才有供给,打假也要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鼓励人们不买假货。只有企业、监管者、消费者共同参与,才有希望从根本上消除假货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