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如何看待宏观调控中的“微调控”?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29 阅读次数:100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7%,下半年的经济政策引人关注。不久前,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政府会在此后推出一些有预见性的‘微调控’措施”,“要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大定向调控,相机实施预调微调。”何为“微调控”?它有什么特点?如何发挥作用?有分析人士称,所谓“微调控”,只针对某一个或几个行业,不动用大量货币投放,不影响大的产业格局和全局性经济金融指标,因此更加收敛,更加审慎和有的放矢。至于微调控效果究竟是微还是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从调控深度看,定向调控可以是“强”调控。但从调控广度看,定向调控似乎是“微”调控。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缓中趋稳,地区和行业走势分化日趋明显,稳增长和调结构双压力较大,为适应这种新形势、新挑战,必须更加精准有效地实施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问题是,如何实现精准有效的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中国社科院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刘迎秋表示,要做到科学有效的“预调、微调”,前提是找到“施调”的必要参照。其中,一个重要参照是潜在经济增长率缺口(即潜在经济增长率与实际经济增长率的差额),政策调节要尽可能使其趋向于零;另一个就是通货膨胀率缺口,鉴于改革开放以来凡通货膨胀率低于2%的年份都是经济趋于衰退的年份,高于6%的年份都是经济趋于过热的年份这样一个基本经验现实,政府调控部门就一定要在这两个指数发生之前做出放松或紧缩性逆向调节;第三个参照是货币供给增长倍数,即货币供给大体为同期GDP增长率1.8-2.3倍的关系,根据货币供给高于或低于此倍数做出事先逆向调控。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认为,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生活中的主要矛盾。中国成功地解决了计划经济下的“短缺”难题,但对市场经济下的“过剩”尚缺乏深刻理解,更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