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当前我国经济新常态新特征已经非常明显,经济增速要从高速转为中高速,要完成探底企稳。宏观经济承受的下行压力,在区域发展中也有明显体现,显示出区域发展的“新常态”。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东北地区和部分西部省份经济开始出现持续、大幅的下滑。
首先,从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来看,今年1-5月,辽宁的投资增速为负15.4%,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地区。而黑龙江和内蒙古为全国倒数增速第三、第二名。同时上半年西部地区整体只达到9.9%,明显低于中部地区的15.7%和东部的13.5%。具体而言,甘肃、内蒙古、新疆、陕西和青海几省(区)今年上半年与去年全年相比增速下滑都超过了10个百分点。
伴随投资塌方式下降,工业增速也出现大幅回落。今年上半年,东北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2%,降幅比一季度扩大0.6个百分点,规模以上企业就业人员下降9%。虽然西部整体并未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但是部分西部省份还是呈现出“断崖式”下滑态势,如陕西、新疆两省(区)上半年的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与去年全年相比下滑幅度接近50%。
相对于投资和工业增速下降,人口危机是更为长期有隐忧。以东北为例,其老龄化超出全国水平。有统计称,东北一对夫妇平均生育不到一个孩子,较全国水平低三分之一。除了快速老龄化,东北地区的人口也在外流。据有关研究称,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估算,东北每年净流出200万劳动人口。从国内人口流动特点看,流出人口中应该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年轻人。
而本科以上的高学历人群和高消费能力人群更是流出最活跃的群体。除了收入差距,年轻人更看重南下能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甚至一些在东北地区求学多年的硕士、博士毕业后也“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失并不只是钱的原因,有年轻大学毕业生称,“大学同学大部分都去了北京、上海、深圳、青岛,其实有些工作收入挺低的,只是机会公平,让人感觉未来是有奔头的”。
随着收入水平提高,一些人为提高生活质量迁居,成为当前人口流动的另一特色,而这些人口往往正是迁出地消费能力较高的人群。近年来,南下过冬的东北老人群体在不断扩大。三亚市异地养老老年人协会的数据显示,目前在三亚养老的哈尔滨老人近20万人,他们集聚三亚的理由也很简单,“空气好、景色好,打车、吃饭,到处是老乡”。
人口的流出带走了消费力,进一步影响到城市活力。人口流入较少甚至是净流出的省份,房地产市场势必会变得冷淡。从房地产投资看,东北三省均是负数,其中辽宁,吉林、黑龙江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7%、-9.3%、-19.8%。在西部的甘肃、陕西和青海,1-5月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为0.9%、4.3%、4.3%,其中陕西、青海在今年1-3月房地产投资分别出现了-5.2%、-25.7%的负数增速。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和部分西部省份断崖式下跌存在相似的系统性诱因,首先产业结构单一,过度依赖资源产业和重化工产业,导致在经济下行需求下降情况下,产业缺乏活力,投资大幅下降。长期重化工“一枝独秀”导致体制机制僵化,进一步约束了人才发挥空间,形成人口外流。人口外流带走了消费力,形成城市房地产下滑,城市建设和政府财政难以为继,难以继续采取以往推动经济增长的模式。更重要的是人才流失严重侵蚀了上述地区产业创新和重新崛起的潜力。
由此看来,东北地区和部分西部省份经济断崖式下滑的各种因素互为因果,已经形成了螺旋式下滑的惯性。如果这种趋势在短期内不得到解决,与中国人口规模增速下降趋势相叠加,上述地区则有可能在多年后失去内生发展的动力,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边缘地区。其功能只是为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资源和农产品,抑或成为发达地区人群的休闲消费的腹地。如果真的如此,那将意味着国家和地区投资、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系统性调整。
当前,东北地区和部分西部地区出现经济塌方式陷落迹象,需要引起高度关注,这关系到新常态下中国区域发展的格局,从而影响国家和地区投资、产业和区域发展政策的系统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