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与宏观政策调控思路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9-25 阅读次数:1139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褸?span style="position: relative; text-transform: none; font-varian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layout-grid-mode: both; background: none transparent scroll repeat 0% 0%; letter-spacing: 0pt; color: windowtext; font-size: 12p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pt; font-weight: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underline: windowtext none; text-shadow: none; text-effect: none; font-emphasize: none">        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简称GSKCI)行贿案,19日在湖南长沙市中级法院闭门审理,GSKCI被判处罚金30亿元人民币,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开出的最大罚单,包括GSKCI原总经理马克锐(Mark Reilly)在内5中国经济的变动状况及宏观政策的调整思路无疑是国内外研究者关注的焦点之一。长期以来,经济研究机构及学者通常以年度GDP增长目标来观测中国的经济状况。一些研究者还发明了“克强指数”(社会用电量增速、铁路货运量增速和贷款增长速度)。当这些指标下滑超过一定的幅度,经济研究人员便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已经处于危险境地,需要出台刺激政策以提振经济。这种判断在过去屡屡上演,却也多次应验。但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改变。今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4%,低于上年的7.7%,投资、消费、出口全面下滑;二季度GDP同比增长速度7.4%,依然没有明显改善;7月以来,一些指标显示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进一步加大。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和人民币贷款大幅度回落;8月份,工业增加值大幅度下降,全社会用电量增速同比下降1.5%,是年内首次负增长。许多分析据此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处于危险境地,宏观政策需要做出大幅度调整,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应当出台。但实际上,大规模的刺激政策并未出台。原因何在?怎样才能看清中国经济的变动状况及宏观政策的调整思路?
从中国政府高层的判断、相关机构及市场人员对高层政策的解释可以帮助我们看清宏观政策的调控思路。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此前提醒说,看中国经济不能只看眼前、看局部、看“单科”,更要看趋势、看全局、看“总分”。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当前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逐渐增大,而工业领域的贡献在减弱,意味着今后分析中国经济不能只看工业和制造业。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一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在GDP占比中提高到49%,高于第二产业4.1个百分点;此外,虽然前8个月中国利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但同期服务业利用外资金额同比增长近9%。这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加速转型。连平指出,目前消费平稳增长,服务业占比上升,就业增长趋势良好,“经济下行压力其实没有投资和工业增加值数据所反映的那么大”。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也指出,由于中国的产业结构已经发生变化,单纯用工业增速来判断经济形势已经不合时宜。“因为工业数据平平,就对中国经济前景做出悲观结论,实质是没有把握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情况。”此外,一些分析指出,相关部门的底气和定力,也与决心调整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打造有效市场,降低经济对政府干预的依赖程度有关。
可以看出,市场研究人士、官方研究机构,都在为不刺激政策做着解释与辩护。我们认为,现在在宏观政策上,调控部门的思路实际已经比较清楚了:1、一定程度的经济放缓是可以接受的,如在7.5%以下;李克强总理已多次强调,只要经济增速保持在7.5%左右,高一点低一点都属于合理区间。2、不会直接出台全面放松政策,比如全面降息、全面大幅下调存准;但窗口指导、定向放松等灵活工具会不断出台。今年以来,经济下滑压力不断加大,货币政策的调控取向都是定向放松。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宏观调控要“喷灌”“滴灌”,不搞“大水漫灌”。3、货币政策将会更加注重价格调控,引导资金利率下行。1万亿的抵押补充贷款(PSL)以及近期正回购利率的下调都体现了货币政策的这种转变。4、更加注重改革,通过市场化改革措施来降低市场梗阻,降低市场要素的流通成本。李克强总理已经多次强调,没有强刺激,只有强改革。
我们认为,从整体来看,上述这些做法是系统考虑的结果。如果所有措施都能切实做到位,将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积极效果。但在短期之内,并不容易见效。毕竟经济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经济转型期间,当新的增长点尚不能完全抵消旧模式衰落所造成的下行压力的时候,中国经济短期内可能仍将延续下滑态势。今年以来,新型城镇化、服务业等新增长点快速成长,却没有抵消产能过剩行业衰落所造成的下滑压力,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持续下滑。这种状态可能将持续一段时间。
最终分析结论: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大规模刺激措施并没有出台。宏观调控部门的政策思路已经发生转变,不会出台全面放松政策,定向宽松将成为常态,市场化改革将更受重视。如果这些措施都能切实做到位,将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短期内将很难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