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焦点
- ??褸?span style="text-align: justify; widows: 2; text-transform: none; background-color: rgb(255,255,255); text-indent: 32px; font: 14px/24px Times New Roman; white-space: normal; orphans: 2; letter-spacing: normal; color: rgb(0,0,0); word-spacing: 0px;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webkit-text-stroke-width: 0px">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对外投资累计433.4亿美元(折合进入2014年,中国经济的可持续性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成为全球经济复苏中的一个重大变数。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早已开始。2010年至2013年,中国GDP增速分别为10.4%、9.3%、7.7%、7.7%。从2010年第一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速逐季下降,至2014年第一季度已持续了17个季度。
现在已基本形成共识的是,中国经济增速放缓将是长期趋势。中国领导人已经承认中国经济将由高增速降为中高增速。根据安邦(ANBOUND)研究团队此前的研究,未来三个十年,中国经济将呈现从7%至6%再到5%的阶梯式放缓。不过在我们看来,如果中国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GDP增速的长期放缓趋势其实也没有什么大问题。
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还有一种解释认为,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外部需求变化的结果。面对新的形势,一种普遍的观点认为,中国应该调整经济结构,从投资拉动型增长转向消费拉动型增长。
不过,林毅夫教授对这种观点却不赞同。在他看来,消费固然重要,但以消费来拉动增长,就意味着每年都必须增加消费,而这就必须增加居民收入,也就是说,每年都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怎样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以及改善基础设施、降低交易成本等都需要投资。如果劳动生产率和居民收入不提高,只刺激消费,刚开始人们可能会用自己的储蓄来增加消费,但几年之后储蓄用完了就要举债,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就会爆发危机。所以,仅仅依靠消费拉动增长是无源之水。林教授的结论是:提高投资效率是必要的,但认为中国应放弃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而改为实行消费拉动的增长模式则是不正确的。
林毅夫教授还认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一大差异,是发展中国家存在许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这种情况在中国同样存在。如经过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中国仍然存在很多经济和社会回报率高的投资机会。一是产业升级。中国的产业升级需要吸收大量投资。二是基础设施。中国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多投资,但过去投资主要用在城市之间的交通上,如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等,而城市内部基础设施仍较落后,像地铁、地下管网建设等,仍然需要很多投资。三是发展环保产业。四是城镇化中蕴含的投资机会。
在我们看来,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存在一个明显错误——他将消费与投资对立起来了。其实,这是一个很传统的观点,在以亚当•斯密、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看来,消费与投资的关系就是相互对立的。但凯恩斯最先对上述观点提出过猛烈抨击,在他看来,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最终来自消费需求,如果没有消费需求,归根结底,最终将使资本需求(或投资需求)化为乌有,因此消费需求对投资需求起着最终制约的作用。
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也显示,投资和消费并不是对立的。在安邦首席研究员陈功看来,从投资与消费的关系上讲,如果说过去的中国经济是用投资来拉动消费,那么今后中国经济将会用消费来拉动投资。实际上,我们所说的中国经济转型,就是这种意义上的转型,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将中国拖离“中等收入陷阱”,如果不如此,就不能建立和提升中国的社会公共福利水平。事实上,现在中国的腐败问题也与投资拉动消费的生产方式有关,大量投资过程中的流出资金,虽然用于消费了,但这种消费是以一种非法的方式实现的。
最终分析结论:
弄清投资与消费的关系和顺序问题,不仅关系到今后的经济政策,还关系到大量的经济资源投放。从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来看,转向以消费拉动投资的经济模式,已经是在所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