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美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正逼近中国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4-28 阅读次数:936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褸?span style="position: relative; text-transform: none; font-variant: normal; font-style: normal; layout-grid-mode: both; background: none transparent scroll repeat 0% 0%; letter-spacing: 0pt; color: windowtext; font-size: 12pt; vertical-align: baseline; top: 0pt; font-weight: normal; text-decoration: none; text-underline: windowtext none; text-shadow: none; text-effect: none; font-emphasize: none">        重视WTO中国进出口数据的“注水”问题一直备受争议。近日,中国社科院世经所吴海英、徐奇渊在论文中指出,中国出口的真实规模一直受到出口复进口和虚假贸易两个因素的干扰,这在过去两年尤为明显。出口复进口又称为“国货复进口”,指原产于本国的货物出口离境后,在未进行实质性加工改变货物状态的情况下,因某些原因作为货物进口又进入本国的活动。这部分货物没有销往他国,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出口,应该在出口中扣除。2013年,这部分未经转口加价调整的中国出口复进口规模已达1573亿美元,占同期中国总出口的7.1%。文章估算还原货物原始离岸价值后,2013年出口复进口的规模约为1089亿美元。另一个干扰出口真实规模的因素是虚假出口,其产生主要受资本管制、避税、利差和汇差等因素的影响,伴随着非正常资金的流入和流出中国。这在特定时期如20122013年间表现突出,大规模的出口高报虚增了中国的出口增速。据文章估测,2013波士顿顾问集团(BCG)近日调查25个主要经济体后发现,中国的制造业竞争力仍排名第一,但龙头地位受到威胁:美国的地位已攀升至第二,领先许多出口大国。韩国排名第三。BCG评估的指标有四项:薪资、生产力成长、能源成本和汇率。运输成本不在考量内。过去几年里,中国制造业因为薪资上涨、汇率和能源成本提高,长久以来的竞争优势正不断减退,而美国则因页岩气产量增加,天然气价格降低、电价成本受抑制而竞争力不断提高。另外,员工生产力提高,薪资上涨压力小,也促成美国竞争优势回归。BCG表示,与除了中国之外的十大出口国相比,美国整体成本低了10%25%,已经与东欧差不多。美国制造业从2004年起不断提升竞争力,进步幅度超过墨西哥、印度和荷兰以外的出口大国。当年中国的制造成本比美国少14%,如今只少5%。照这个趋势发展下去,到了2018年,美国制造成本将低于中国。过去十年来,中国工厂经调整后的劳动成本提高了187%,而美国仅增加了27%,同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也上升了超过30%。在我们看来,美国制造业过去低于中国的只是“成本竞争力”,在技术、劳动力效率等方面,都高于中国的制造业。现在中美两国制造业的“成本竞争力”越来越近,这也意味着中国制造业要重新塑造竞争力了,中国的“世界工厂1.0版”必须尽快升级到“世界工厂2.0版”、“3.0版”,中国才能保持在世界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