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新闻
  • 近期焦点
化解财政困境关键还在提高产业竞争力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14-03-05 阅读次数:1121
【文字 大 中 小】【关闭窗口】保护视力色:

            如何化解地方财政困境,已经成为多年来中国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和社会持续关心的热点问题。最近,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提出了扩税源、严转移和控支出的办法。他指出,缓解地方财政困难,首先是积极构建和完善合理的地方税体系,形成地方政府稳定财源。一是推进资源税改革进程;二是推进不动产税制改革;三是适时启动环境税改革措施,由于环境治理属于地方政府管理范畴,因此这部分税收所得也主要归属地方。另外,需要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一是继续扩大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清理整合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尽可能减少项目支出的交叉、重复,严格控制新设项目;二是完善现行的转移支付,尽量采用客观的量化公式和能够反映各地客观实际的统计指标,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三是加快研究建立生态补偿的横向转移支付制度,即在经济和生态关系密切的同级政府间建立区际生态转移支付基金,通过辖区政府之间的相互协作,实现生态成本在区域间的有效交换与分担。同时,实行更加突出绩效的财政支出管理,政府部门花钱要树立节约意识,更强调结果导向,树立绩效观念。一段时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要求,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国家“钱袋子”收紧的情况下,无论中央还是地方,务必要结合全面改革,将“八项规定”要求长期贯彻落实下去。一方面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守住民生底线,确保支持经济转型的各项支出;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财政绩效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审计和社会公众对预算的监督作用,切实提高政府花钱效益,确保把有限的钱用在刀刃上。财政收支如果不是建立在产业发展基础之上,靠土地财政(去年占财政收入44%)和化石资源,一定会导致财政危机,尽管过去数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长了34倍,但还是年年出现赤字,紧缩财政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开放市场参与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投资固然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如何推动产业的转型和升级。而当下,国有企业倾向于垄断上游资源、基础设施投资和金融领域来生存,不重视下游产业链的科技投入和产业链关键节点的投资,而产业政策和金融准入政策一再压缩民营企业的生存空间和发展机会,在如此背景下增收节支都不是治本之策。